余海花
(重慶市酉陽縣龍潭中心衛生院 重慶 409812)
老年闌尾炎(Appendicitis in old age)是我國老齡化社會的“產物”,具有極高的發病率。發病機制受患者機體痛覺遲鈍、腹肌薄弱、機能下降等影響,導致疾病惡化,引發闌尾缺血、壞死。常規手術創傷大,患者術后恢復慢;而腹腔鏡切除術的應用,在救治患者中具有切實有效的價值。但術后受患者基礎疾病、年齡等影響,有必要通過臨床路徑護理以改善患者預后。為觀察老年闌尾炎腹腔鏡切除術患者護理中運用臨床路徑護理的臨床效果,特對我院普外科2019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50例老年闌尾炎腹腔鏡切除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實驗樣本進行對比和觀察,具體實驗過程匯總如下[1]。
采用醫學研究對比法,對我院普外科2019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50例老年闌尾炎腹腔鏡切除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實驗樣本進行對比和觀察,依照手術環節護理模式路徑迥異,對照劃分為等比例的對照組和研究組兩小組。其中對照組:男10例,女15例,年齡(61-73)歲,平均年齡(66.72±0.28)歲;研究組:男11例,女14例,年齡(60-74)歲,平均年齡(66.82±0.18)歲。兩評定小組的一般資料在平均年齡、臨床癥狀、治療方式上差異不明顯,本次研究具有可比性。
分別實施常規護理、臨床路徑護理,對比觀察兩組護理效果。
常規護理:包括術前的飲食護理和對癥使用抗生素等護理,做好術前排尿等;術后合理體位護理;飲食護理、早期活動、術后腹腔內出血、切口感染、腹腔膿腫、粘連性腸梗阻、腸瘺、闌尾殘株炎的觀察和護理等;術后健康知識宣教等[2]。
臨床路徑護理:做好患者腹腔鏡手術期的特定護理,包括從入院、接診、檢查、用藥、治療、護理、飲食指導、活動、教育、出院計劃等方面的縱深護理,有計劃地對潛在的可能發生的護理事件進行有計劃、有預見性地護理。
院領導所在科室帶頭,以整體護理模式病房為基礎,充分發揮各科室的主觀能動性;加強對醫護人員的培訓,轉變觀念,增強服務意識;優化服務流程,建立入院前—入院后—出院后一條龍服務;強化崗位責任,嚴格執行規章制度;大力開展新技術,合理用藥,努力降低醫療費用;加強科室文化建設、增強團隊凝聚力;積極準備并試行臨床路徑。
應用PEMS(package for encyclopaedia of medical statistics,中國醫學百科全書-醫學統計學軟件包)統計學軟件包對所有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為(%)(x±s)表示,用X2和t作為檢驗依據,以P<0.05為統計學特征對比明顯。
研究組和對照組護理療效數據對比分別為96.00%(24/25)和76.00%(19/25),有統計學意義(X2=12.695,P=0.001,P<0.05)。具體參見表1:

表1 兩小組護理療效對比比較(n/%)
老年闌尾炎腹腔鏡切除術患者護理中運用臨床路徑護理方法護理,在提升護理效果,確保患者盡早康復上具有切實有效的價值。
綜上所述,老年闌尾炎腹腔鏡切除術快速康復的護理價值確切,有較高的對比成效,強化在護理要點上著重管理,可收到良好的護理效果,值得臨床大力推廣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