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爽
(重慶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重慶 401331)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高職院校要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經濟發展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因此,重慶高職院校專業設置成為影響重慶產業升級和地區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因素。
重慶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聚焦高質量、供給側、智能化,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穩、進、好”的態勢。

表1 近三年重慶經濟發展概況
近年來,重慶市重點發展“6+1”支柱產業。除汽車制造業外,電子制造、材料、化醫、裝備制造、消費品、能源工業均實現穩步增長[1]。三大產業呈現出“三、二、一”的高級發展態勢。

表2 近三年重慶產業機構調整情況
截至2019年底,重慶市高職院校共40所,占全市普通高校總數的61.5%,成為重慶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場所。對照教育部2019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2019年重慶市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覆蓋了19個專業大類,覆蓋率100%,根據三次產業相關專業設置情況分析,第一產業專業布點數較少,僅占3.24%,第二產業專業布點數占比35.58%,第三產業專業布點數占比61.18%。
從各學校開設的專業大類分布看,開設學校最多的專業大類是電子信息大類,34所院校開設了相關專業,占重慶高職院校的85%;其次是財經商貿大類有33所院校開設,占比82.5%;第三位是裝備制造大類,開設院校有31所,占比77.5%;開設最少的大類是公安與司法大類,僅1所院校開設,占比2.5%。
重慶高職院校專業布點數前十位的專業涉及電子信息、財經商貿、裝備制造、旅游、土木建筑五個大類,占全部專業布點數的60.59%。其中,開設最多的專業是大數據技術與應用,在40所高職院校中有70%的院校開設。
將重慶市2019年高職院校專業結構、布點情況和重慶市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區域經濟特點對比發現如下問題:
1.專業結構與區域的契合度不夠高
一是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不相適應,第一產業的專業設置明顯較少,無法滿足第一產業的發展需要,第三產業的專業設置卻較多,與產業實際發展情況不相符;二是專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契合度較低,專業所屬產業結構比為3.24:35.58:61.18,三次產業就業人口比為27.2:25.9:46.9,第一產業人才需求缺口很大,第二三產業人才培養卻呈現供過于求的狀況;三是專業布點與區域經濟特點匹配度較低,在布點最多的前十個專業中,僅涉及“6+1”支柱產業中的電子信息、汽車和裝備三大產業,而會計等供需矛盾不那么明顯的專業卻仍有21個學校開設。
2.專業設置同質化較嚴重
專業設置缺乏整體規劃和充分論證,隨意性較強,缺乏辦學特色,院校熱衷于投入少、成本低、需求熱的專業,如第三產業中的市場營銷、會計等專業,50%以上的院校均開設了上述專業,專業布點表現出明顯集中趨勢。
3.專業結構缺乏動態平衡機制
產業和技術變革的日新月異和交織融合勢必帶來現有專業的解構和重構,這個動態調整的過程要求專業設置必須具備靈活性和發展性,以形成與產業變革同頻共振的良性機制。目前,重慶高職院校專業設置缺乏動態平衡機制,專業調整隨意性較大,導致專業與區域產業結構和社會發展存在諸多不適應,培養人和用人之間存在較大偏差。
重慶“十三五”期間將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作為發展目標[2]。重慶市教委應針對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同質化、專業發展不均衡等問題,結合“十三五”期間產業發展趨勢進行合理的統一規劃和指導,加強對全市高職專業設置的頂層設計;在增減專業審批、招生數量把控等方面對學校進行戰略性引導;建立專業設置調整機制,為高職專業設置提供數據支持。
專業設置要遵循需求性、特色性、合作性的原則,以區域產業發展規劃為依托,邀請企業充分參與,高職院校完善由行業專家、企業(醫院)精英、校內人員共同組建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指導開展產業行業研究、人才需求調研,建立可量化專業評價指標體系,定期進行專業評價,并將評價結果作為專業增、改、扶、退的重要依據,不斷優化專業結構[3][4]。
充分發揮高職院校主觀能動性,主動對接國家專業教學標準、行業發展需求、“1+X”證書制度新要求,將專業建設重心從量的擴張變成質的提升。重慶已有10所高職院校、12個專業群進入國家“雙高計劃”,這將形成重慶高職院校專業建設新局面,“雙高”專業群要充分發揮引領作用,在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資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技術技能服務等方面總結提煉出可借鑒可復制的經驗做法,實現與其他專業的資源共享,輻射本校其他專業和其他高職院校,全面提升重慶高職院校專業建設水平[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