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燕
(內蒙古財經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在長期的社會經濟發展實踐工作中就能夠發現,教育事業的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是緊密相連接的,近年以來,國內的教育事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地方高校也開始進入廣大人民群眾的事業當中,在新時期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地方高校理應對接區域經濟的發展,促進各個行業進行快速的轉型和升級,這一點對于地方高校和區域經濟的發展都是大有裨益的。所以,在接下來的文章中就將針對地方高校對接區域經濟發展和行業轉型升級戰略進行相關的研究和分析。
在新時期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地方高校理應從傳統的發展模式之上做出相應的改變,這一過程中地方高校需要將自身的優勢充分地發揮出來,逐漸走出一條適合時代的特色發展之路[1],這是增強地方高校核心競爭力,并且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行業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地方高校與地方政府需要重視起來。
首先,對于一些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來說,能夠選擇的發展方式具有兩種,一種是跟在一些老牌的本科大學之后亦步亦趨,這會在各個方面都具有一定的限制,最終影響到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對接和行業的轉型升級。另一種就是發揮出自身的優勢所在,逐漸走出一條適應社會、時代的特色辦學之路,但是這種發展方式是一種創新式的發展方式,在探索和解決問題方面需要多下功夫。目前,國內部分地方新建高校遇到了良好的機遇,這一部分高校需要重視逐漸建立和完善與區域經濟發展相輔相成的對接機制,逐漸形成特色地方高校,使得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得到滿足,地方高校也能夠得到更多的教育信息和行業發展信息,進而有效促進不同的行業進行轉型和升級,這對于地方經濟和學校的發展都是極為重要的。譬如,閔行區推出了“樹人 品牌 融合 輻射”綜合展區。該區是上海先進制造業的承載區、現代服務業的積聚區、科技創新創業的核心區。目前,閔行區內建有8個職業體驗中心,226家企業實踐基地,31個職業技能培訓中心,8所中等職業學校,2所高職院校、2所成人教育培訓中心,已形成區域職業教育的“立交橋”。
再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說,地方高校也是區域文化的研究和傳播重要陣地,并且具有高強的創新文化和傳播文化的作用,而眾所周知的,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同特色文化的少數民族生活在全國各地,地方高校在發展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少數民族的特色進行發展,其中豐富多樣化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都能夠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和載體作用,進而提升不同的地方高校的核心競爭力和文化競 爭力[2]。
地方高校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要積極地進行區域經濟和行業與高校之間的交流和合作,使得地方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能夠定向輸出和針對性輸出,探索得到新型區域經濟發展增長點,這是實現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策略。目前,我國已經進入了一個全球化的發展環境當中,經濟、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在不斷的推進和互相影響,這使得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對于一些復合性人才和高層次人才的渴求程度非常高,地方高校在這一點上能夠發揮出重要的作用,也就是服務經濟發展的作用。而為了實現這一點,就需要實現區域經濟與地方高校之間的探索和合作,使得校企合作成為一種常態,將地方高校的科研轉化為產業的研制開發地,目前按這也是地方高校實現自身科學發展的最基本的一種選擇。其中,浙工大的畢業生以“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上得來”而在省內著稱,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青睞,近年來本科生初次就業率保持在93%以上。
例如,地方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科研優勢在市場中進行探索,尋求校企之間的新型合作模式,學校和企業應當一同參與到新興科技的產品創作當中,使得科研成果轉向市場的速度加快,這樣也能夠使得當地的區域經濟發展競爭力得到提升,行業的轉型升級速度也會加快,地方高校的影響力和辦學效益都會得到一定的提升,這對于區域經濟和地方高校的發展是雙贏的。但是在探索和合作的過程中,地方高校和相關企業需要注意要做到優勢互補,譬如在合作的過程中,地方高校可以借助相關企業實現“雙導師”制度的執行[3],企業也可以借助地方高校在科研方面的優勢,得到更高水平的發展。
不同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對于人才的需求是存在著很大的不同的,包括人才的數量和類型。在進入新時期發展之后,區域經濟發展對于人才數量和質量的渴求程度變得更高。因此,對于現階段的地方高校來說,其發展應當根據當地區域經濟對于人才的需求進行發展,進而科學合理地與人才培養模式和高校內的專業設置進行合理的調整,實現不同階段的人才的培養,包括基礎性人才、操作性人才以及理論性人才等等,這是地方高等院校增強其辦學活 力、實現科學合理發展的必經之路。
因此,地方高校尤其是新建的地方高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需要事先進行市場調研工作,其中尤其要重視企業調研和行業調研,知曉行業和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的是何種人才,以此為基礎開展地方高校的人才培養,就能提升人才培養的針對性,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應該依據每個企業的情況結構和專業特點,設計不同層級的人才培養項目,讓高層和員工都了解企業有一個宏觀的人才培養框架,也讓每一個員工清楚自己到什么級別可以申請哪一類的培養項目,如果選拔之后沒能進自己心儀的項目,還可以申請其他培養項目,做到從高層到HR,再到員工都心中有數,這對于企業發展和人才培養結構的穩定都是非常重要的。
如今社會在不斷進步,不斷發展,人們不僅追求物質上的提升,更加追求教育人才的追求,隨著教育與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4],要求也越來越高,如今的高校在人才培養上必須不斷地進行改進,不再依托于傳統的教育模式,應當充分利用教育方面優勢,改變原有的教育模式。所以學校需要培養更多的人才,培養人才模式的改革與發展,加快產學研商務合作,讓學生在大學中就可以與社會進行接觸,提高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優加產業大數據產業教育實訓基地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利用互聯網及物聯網技術,全面布局重構教學空間、實訓空間及產業空間,共同打造集產、教、學、研、用、創于一體的產業教育實訓基地,實現人才拉動產業,產業帶動經濟的良好效益,做到學校和企業雙贏的局面,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國內浙大對146家龍頭骨干企業進行了轉型升級的監測評價工作。學校不斷拓展產學研合作模式,與神華集團、巨化集團等規模企業建立科技創新聯盟,與省內1000多家中小企業建立科技合作關系,與40多家企業共建聯合研發中心。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學校推出了以“科技幫扶促調活動”為內容的“112”計劃。
另外,在培養學生時,注重學生的應變能力與創新能力,不要局限于傳統教育,使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可以對平時學到的知識與技能進行創新和創造思維,這一點能夠提升人才的創新創業能力。
綜上所述,就是目前為止針對地方高校對接區域經濟發展和行業轉型升級戰略研究的相關研究和分析了,從文中敘述的內容中不難看出,傳統的地方高校反戰形勢已經逐漸不能滿足區域經濟發展所需了,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重視此項工作,并且將其進行貫徹和落實,當然這一過程中需要不斷地進行優化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