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聯明 曾柳絮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是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在以浙江省為領軍代表開展的“萬村整治、千村示范”工程帶動下,湖南省也開始積極探索鄉村振興的湖南路徑。湖南省自然資源廳于2019年實施了汨羅市羅江鎮汨東村等4個國土空間綜合整治試點項目,現以汨羅市羅江鎮汨東村試點項目(以下簡稱項目)為例,總結經驗,探究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助推鄉村振興路徑。
項目范圍為羅江鎮汨東村,地形以平原低崗為主,地勢平坦,高差較小,整體地勢北高南低。區域總面積615.06公頃,生態用地面積151.38公頃,農用地面積342.87公頃,耕地面積279.31公頃,建設用地面積120.81公頃,現有41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4125人,1031戶。區域區位條件、基礎條件和自然資源條件較好,有在建夕攬洲田園綜合體和楊梅園兩大產業體,但存在生活配套設施、公共活動空間較少,住房布局較散亂,建設用地土地利用率不高,一二三產業融合度不高等不足。
項目計劃結合夕攬州田園綜合體和楊梅園山莊等在建工程,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將試點打造成以種植農產品為主,田園旅游休閑為輔的現代農業型美麗村莊。擬籌措資金17.41億元,布設包括夕攬州田園綜合體項目和楊梅園山莊的后續開發建設、國土空間綜合整治項目、美麗宜居屋場整治節點項目和農村廢棄建設用地復墾暨“四類房”整治項目、沿江防護堤及大堤道路工程、人居環境整治工程和主干道路進行擴建提質工程。
本試點已初步體現全域土地整治理念,能從全域、全要素、多目標進行系統思考,統籌規劃、安排各類工程。
為保證試點的順利開展,汨羅市人民政府成立了汨羅市國土空間綜合整治項目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群眾參與的工作機制,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專賬管理、統籌安排、各計其功的原則,整合了自然資源、財政、農業農村、水利、交通等部門資金5319.05萬元;對于省級自然資源資金布設的國土空間綜合整治項目采用“先建后補、以補促建”模式組織實施,充分調動當地農民的積極性;預計通過全域整治新增耕地4.494公頃,指標收益809.12萬元也計劃反哺汨東村村莊整治及農民建房補貼,與農民共建共享整治成果。
項目工程規劃和建設中堅持保護優先,明確了不得破壞生態環境挖山填湖、圍湖造田的要求,嚴格控制未利用地開墾。踐行綠色發展,因地制宜布設生態工程,開展了挖損坑塘、洼地生態修復治理,修建了生態涵養護堤林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和村莊人居環境。
強化國土空間規劃管控,通過編制“多規合一”的村莊規劃,確定村莊規劃類型為城郊融合型,明確了各項用地的規劃面積,其中建設用地布局在維系原有村落空間格局的基礎上,引導村民合理、有序建設,集中在村莊中部和北部的道路兩側;同時在村莊南部、東部選取了兩處為村莊預留彈性發展空間。預計到規劃期末2025年,村莊建設用地總規模調整為76.48公頃,較現狀減少24.26公頃,村耕地保有量為297.93公頃,較現狀增加18.62公頃。
以村民生活富裕為經濟目標,結合產業經濟現狀,依托現有基礎,發展規模機械種植水稻、稻蝦等特色產品;加強楊梅園品牌特色,提升自身競爭力;借助夕攬洲田園綜合體平臺,發展汨東村田園休閑體驗,半日游、一日游、周末游等休閑度假套餐。項目工程圍繞產業發展規劃,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體系,夯實了基礎,促進項目區產業持續發展。
推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的關鍵在于政府主導,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如果想要發揮牽頭作用,不僅需要出臺相關土地支持政策,更需要有專項資金來起到杠桿和撬動作用,進一步推動試點工作。本次省級自然資源部門投入的專項資金量較小,如要持續優化升級試點,達到預期效果,需后續資金的加持。
籌措資金中,截至目前政府配套資金到位率為88%,到位率較高;社會投資根據項目進展安排,到位率為15.5%,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大的情況下,存在到位時間不可控的問題;指標交易收益受市場影響大,且需交易后方可實現,到位情況也不可預計,會影響整體實施效果;對社會資本投入的支持、鼓勵及規范有待進一步加強。
受資金的限制,本次試點的范圍為單個村整村推進,后備資源開發相對受限;未能與周邊村落發展形成有機結合,整體連片示范效應不顯著。
在試點工作中,部分從業人員仍將試點作為原有土地整治項目看待,缺少系統性的長遠規劃;需進一步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引導相關資金有序投入、相關工程有序布設。
現有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在土地生態恢復、污染土地治理、礦山整治和園林景觀設計等方面有了更全面的需求,但本項目專業人才對此類工程涉及還較少或工程設計理念陳舊。
實現鄉村振興、解決“三農”問題,最關鍵是找準區域內制約鄉村振興的主要障礙,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平臺,破解試點耕地碎片化、空間布局無序化、土地資源利用低效化、生態質量退化等問題,顯化農村土地價值,創造條件帶動社會資金、產業資金投入,探索建立長效永續的建設和發展機制。
汨羅市羅江鎮汨東村試點項目可作為“土地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現代農業+鄉村旅游”多目標全域整治探索的一種湖南模式,適合區位條件、自然資源條件、經濟基礎較好,群眾整治意愿強烈,已有特色產業基礎的區域借鑒。
為發揮示范和引領作用,建議政府部門每年安排一定的財政資金,專項用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后續的其他資金引入起到帶動作用。
打通自然資源部門內部政策、各部門資金投入政策壁壘,研究制定相關支持、指導政策,創新資金投入籌措、管理等常態化機制。
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鄉村,應扎實做好前期基礎調查工作,通盤考慮土地利用、產業發展、居民點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等多目標,理順發展思路,按照“多規合一”原則,科學合理確定整治區域、全面謀劃布局。
構建相關綜合學科,著力培養一批掌握交叉學科知識的高水平、高素質工作者和工程技術人才;對原有土地整治機構人員進行新的業務培訓,在原有土地整治機構的基礎上擴充專業技術人員,進一步提高土地整治從業隊伍的專業技術水平和綜合業務能力;積極引進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充實土地整治機構隊伍力量。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是建設美麗鄉村的有力抓手,是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在現有政府資金來源有限的情況下,只有積極研究、制定配套土地政策,充分發揮撬動和杠桿作用,統籌農用地、低效建設用地整治和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在實現保護目標的基礎上,解決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用地需求,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找尋到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實施模式,才能真正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