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鳳敏 包慧堅
為了貫徹落實《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擴招后高職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教職成廳函[2019]20號),主動適應高職擴招后生源多元化、發展需求多樣化對教育教學的新要求,保障質量型擴招,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本項目組成員2020年1月到三所民營高職院校開展調查。通過實地考察,與二批擴招學生、班主任、管理人員進行深度訪談,初步了解了這些學校二批擴招專業的辦學條件、擴招學生的教育教學情況,形成如下調查報告。
本次擴招,主要面向廣西區內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新型職業農民(簡稱四類人員),民營學校把本次擴招當作一次數量擴張的機遇,全方位深入宣傳,多舉措組織擴招生源,招生效果良好,這三所學校累計二批擴招報到人數10295人,超過了一批錄取人數,其中七成以上為退役軍人。
三個學校均在2019年11月23-24日采取了集中回校報到方式,制定了新生報到接待方案,明確報到流程,迎新工作秩序良好。報到結束后,舉行了開學典禮,開展了專業教育,組織學生參觀校舍及實訓基地。
學校根據專業特點劃分班級,對學生進行分類管理,配備了班主任和輔導員。入學第一天,學生以班級為單位開展主題班會活動,學習校園文化及有關制度,發放學生手冊。建立了微信群,以專業為單位建立釘釘學生管理系統,確保學生知曉學校通知和學習任務,暢通了信息渠道、管理渠道和教育渠道。培賢國際職業技術學院充分發揮擴招學生中黨員的作用,成立臨時黨支部和黨小組,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學習觀,刻苦學習。
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自主選擇學習方式,可以選擇全日制學習,也可以選擇半工半讀,90%以上學生選擇半工半讀。擴招全日制學生與統招學生一起編班上課;半工半讀學生采取線上線下學習相結合為主的學習方式。
三所學校擴招專業均以工程類專業為主,占到擴招學生總數的50%以上。由于這些專業基礎設施條件要求高,生源不確定,除了一所公辦與民營相結合的學院具備較好的實訓條件外,其他兩所學校實訓設施工位缺口大,設備質量不高,無法滿足正常教學需求。
據調查,三所院校針對半工半讀學生均采用平時在線課程學習,假期集中實體課堂教學的方式開展教學工作。問及線上課程學習資源時,大家都回答說采用青書學堂網絡課程資源,但進一步深究發現,只有一所學院采購了青書學堂,存在著課程資源不全,且大多是函授理論課,課程質量偏低,不能滿足高職學習需求,也沒有學生在線學習記錄等問題;另一所學院組織學生使用學校現有的部分網絡課程學習,但開課比例不足10%。
人才培養方案不健全。根據《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擴招后高職教育教學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教職成廳函[2019]20號)文件要求,各專業總課時2500學時以上,其中集中學習時間不低于40%,但調查中發現,廣西工程職業學院課時不足2500學時,并仍然沿用函授課程體系。三所學校的課程體系中,哪些課程應該集中學習或集中學習多少課時,不明確;有的學校甚至連教育部規定的體育、勞動、軍事教育等必修課程都不安排。
一方面是線上學習沒有考核基本要求,要么沒有資源可學,要么有資源沒有老師組織去學,更沒有一套考核標準,半工半讀學生整體處于放養狀態,學什么、怎么學、怎么考核缺乏應有的資源支持與監管指導;另一方面40%的集中學習沒有落到實處,學生回來報到時沒有安排集中學習,這三所院校中只有一所學院做了2020年1月11—15日學生回校集中學習的方案,其他學校都以學生不愿意回來等理由搪塞過去。
二批擴招生源差異大,大多采用半工半讀學習方式,同時部分專業班級人數少,獨立成班教學成本高。針對這些新問題,如何組織學生學習、考核,如何進行學習管理等均沒有一套健全的制度,個別學校雖然杜撰了相應的管理制度,但與全日制在校生雷同,缺乏可行性,對有的學生不愿意集中學習無計可施。
關于如何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如何組織教學、如何開展教育教學管理,教育部教職成廳函[2019]20號文件做了原則性的規定,但是部分學校對這些規定拿捏不準,有的甚至存在鉆空子以達到降低教學成本的傾向。為了確保教學質量,建議出臺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線上線下教學組織實施細則、教學資源建設基本標準等文件,以及針對教學、考核、實習等教學環節的有關管理規定,以確保實施有準繩,指導有標準。
實踐教學資源建設途徑包括校內自建、校校共建及校企共建三種類型。由于二批擴招生源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建設實訓基地等不切合實際,建議由學校配備足夠工位的專業公共基礎實訓設施設備,專業課程或職業崗位實踐則可以采用校際合作或校企合作辦法解決。同時要求學校使用兄弟院校或企業實踐教學資源要獲得對方單位授權,即簽訂共享合作協議,并出具使用的場地和設備儀器清單,設備使用要有臺賬記錄。
學校應建立在線課程教學資源庫,涉及非實體課堂開設的課程都要配置在線課程資源。在線課程至少要包含課程標準、參考書目、學習指南、學習課件、學習視頻、案例庫、試題庫、在線測試、學習論壇等九項支持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資源。這些課程資源要符合高職教育規律,體現高職教育教學特征。在線課程可以采用引進和自建的方式獲取。引進的途徑主要有:國家職業教育教學資源庫、中國大學MOOC(慕課)、兄弟院校自建的網絡精品課程或市場上專業開發的網絡課程,并經過學校嚴格審核;缺口部分要自行立項建設。
每一門課程都要配備合格的課程負責人,由課程負責人在開課學期組織學生進行線上線下學習。教師要指導學生學習,布置在線學習任務,包括每周學習視頻個數、在線學習時長、作業次數及成績標準,并進行在線學習過程的跟蹤管理。在線學習應包括視頻學習、在線練習、作業互評、在線交流討論等學習環節。素質通識課以學生線上自學為主,線下學習時間不能少于課時總量的20%;專業課程線下學習時間(實體課堂)不能少于40%。基本概念、一般理論知識等由學生在線上完成,線下課程主要是針對重難點精講、試驗、項目探究等;線下課程要配備教材、授課計劃、教學課件等基本教學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