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 赪
多媒體信息化是21世紀各行各業的重要運作特征,在教育領域中,它徹底改變了教與學的基本方式與相互關系,多媒體信息化則成為了衡量教育現代化發展的關鍵指標。自2000年以后,我國教育課程信息化改革實踐得到進一步推廣,這得益于政府與社會學校組織的協同支持,它專門以學生為中心、以信息技術多媒體為支撐、以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構建了一套全新形態的教學模式,對教學過程中的不同環節要素都進行了優化安排。在我國職業教育領域中,信息化多媒體教學路徑建設已經逐漸趨于成熟多元化,特別是在高職醫學專業領域中,針對基礎課程都運用到了多媒體教學手段。
伴隨當前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理念的逐漸深入拓展,運用信息化多媒體手段展開教育教學活動成為關鍵,它能夠促進高職教育改革向前發展。例如在《病理生理學》這樣一門高職專業基礎類課程中就探討了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的相互銜接過程,充分了解了人體疾病發生的基本原因與條件,深刻揭示了疾病發生、發展以及轉歸的基本規律,同時也闡明了疾病的深層次本質,為日后疾病的防御治療提供了重要理論應用基礎。不過,《病理生理學》課程本身抽象,重難點知識內容多且繁雜,它需要學生花費大量時間去理解,在傳統教學模式下,該課程教學相對乏味,容易讓學生產生學習厭倦感。以下簡單介紹高職基礎類醫學課程的教學發展現狀。
高職類院校學生生源來源繁雜,他們的基礎學習能力參差不齊,但普遍存在物理、化學、生物學科薄弱的問題,如此一來對教師展開醫學類教學活動是不利的。當然,高職生的自我學習意識與自我約束力并不強,所以整體看來高職院校不具備較濃的學習氛圍,學生對于《病理生理學》這樣抽象難懂的基礎類醫學課程理解較難、力不從心,這導致他們開始抵觸學科學習。
高職院校教師師資力量不夠整齊,長時期存在“三級分化”的不良發展態勢,這主要是因為高職院校所收納的人才一般來自于中專學校升格、企業引進以及應屆畢業教師3個渠道,其中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并不多,特別是某些有經驗的教師卻因為年齡關系并不擅長信息化手段教學方式,這就直接造成了高職院校開展基礎類醫學課程但卻不能采用信息化多媒體手段的尷尬。當前高職院校也在苦苦尋覓解決這一問題的路徑,面臨著啟用年輕教師(會使用信息化多媒體教學手段)但缺乏專業職業經驗的兩難問題。
基礎類醫學課程中含有豐富的教學內容,它們都是奠定臨床醫學中學生醫藥技能的重要前提。整體來講,課程內容偏重于概念與機制講解,理論性表現較強。如果從教學內容層面看,像《病理生理學》這樣的課程中應該涵蓋了大量臨床病例,其中不乏繁多的、復雜的各種臨床醫學知識點,在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必須善用化學、生物、解剖、生理等基礎理科學科內容。但是在傳統教學模式下,采用教師講解、學生聽講的模式往往導致學生陷入被動,教師也難以正常推進教學進程。考慮到高職生在理論聯系實際方面能力較差,所以在《病理生理學》課程中教師難以將機制規律成功轉化為疾病診斷技能,這正是當前各類醫學基礎類課程需要在教改中解決的關鍵難題。
總而言之,信息化多媒體教學手段是必要的,它需要通過教學改革完成,合理運用各種多媒體平臺信息化手段,讓學生從傳統的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實現教學效果大改善,進而培養高職生優秀的臨床醫學技能。
高職《病理生理學》醫學課程一定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多媒體教學手段是正確的,它能夠激發學生的內生愿望,幫助他們快速理解基礎課程知識內容,主要結合實踐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在《病理生理學》課程中就包含了“發熱機制”這一教學模塊,教師的做法是首先讓學生了解“發熱”這一基本的病理生理過程,因為每個人都曾經發熱過,教師要幫助學生理解“體溫”與“體溫調定點”兩點重要知識點內容,以此展開多媒體教學設計。
還以“發熱機制”模塊為例,它的教學重點是介紹何為“發熱”以及發熱的時相,其教學難點在于如何正確判斷身體溫度升高所呈現出的現實意義。在這里,教師要幫助學生梳理、明確知識、能力與素養三大目標。這其中像素養目標就希望構建理論聯系實際的基本機制,強化學生團隊協作意識能力。
在明確三大目標后可進一步推進教學進程,因為高職生普遍擁有相對靈活的思維,他們非常樂于接受各種圖像信息特征內容,因此教師可為他們設計微課平臺,綜合滲透運用更豐富的信息化教學手段。例如建立“速課平臺”,平臺中包含了視頻動畫、音頻、制圖軟件、手機APP以及互聯網系統等多種信息化教學手段。教師希望運用這些高職生通俗易懂且有趣的教學方式來取代傳統教學模式中的聽講模式,將學生從被動聽課的環境中拉出來,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主動學習模式,全面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效率。如此教學可合理化培養學生的專業化技能,對提高學生職業素養很有幫
助。
結合上述分析,教師要找到教學重難點內容并進一步加以分析,為高職生設計《病理生理學》不同階段不同教學內容,例如課前預習、課中實施、課堂討論以及課后鞏固四大環節,并將信息化多媒體手段綜合融入其中,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效果。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1.課前預習設計。在課前預習設計階段利用到“速課平臺”發布各種預習任務,通過平臺學生預習了《病理生理學》中有關體溫調定點的相關知識內容。且在任務學習過程中學生接到了來自于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人體感冒為何會發熱”,這也是預習的難點內容,通過速課平臺,師生之間相互提問,并快速完成了課前學情反饋,而在該過程中,教師也會為學生播放有關“體溫”的動畫微視頻,讓學生相對直觀、生動地了解到體溫變化與體溫調定點之間的微妙關系。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就基本明確了人體在發熱過程中體溫調定點上移就會直接導致人體體溫上升。在預習反饋相關結果以后,大多數學生基本了解了人體發熱的基本機制與時相,也基本確定了此次課程需要學習的重點知識內容。
2.課中教學講解。在正式講解《病理生理學》教學內容過程中,教師要圍繞“發熱機制”模塊建立速課平臺,并結合手機智能終端引導學生拿起自己的手機,為他們分享有關“發熱激活物”的微視頻,學習了解何為“發熱激活物”,同時完成課中小測試。在教學中,教師為學生播放了“發熱的時相”動畫,并配合PPT進行講解,為學生在PPT中利用繪圖軟件呈現人體發熱過程中發熱時相的轉化過程,它分別包括了體溫的上升期、高峰期以及下降期3個階段。同時,教師在播放視頻過程中也為學生進行知識點總結,并在速課平臺上再次測試學生,將原本枯燥的醫學基礎知識內容轉化為學生喜聞樂見的生動直觀形象內容,成功解決了發熱機制與時相重難點教學問題。
3.課后教學知識點復習鞏固。課后教學知識點復習鞏固非常重要,它是為了保證教學理論內容不與實際脫節,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為學生設置鞏固與提升兩個教學層次。首先是課后鞏固,教師要求學生利用互聯網查閱各種資料,例如“晚期腫瘤患者為何會出現發熱”,學生可配合速課平臺完成問題解答,特別注重任務驅動,結合真實任務引導學生學習,再根據任務問題、學生實際水平明確各類知識點任務問題,進行解題,復習鞏固知識內容。
再一點就是課后提升,教師可為學生舉例選擇一個具有發熱癥狀的疾病,然后利用電子白板為學生制作思維導圖,介入更多信息技術內容,捋順教學實踐活動內容,為學生指出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薄弱應用環節。并在課下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強化理論聯系實踐能力,例如可利用信息化平臺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與學生共同修正教學設計內容,確保課程教學從始至終都具有它相當明確的動態性與開放性。如此也能實現《病理生理學》基礎課程與臨床疾病的實際連帶關系。
要有效優化實施課程信息化教學評價,基于學生表現過程進行評價,凸顯學生應用知識能力提升。在評價過程中,其評價關注核心內容并非是學生學習到了怎樣的知識內容,而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了怎樣的技能,擁有怎樣的技能體驗。為了細化教學,教師需要在每一個教學階段都嵌入評價環節,建立全過程動態評價體系。而且每一個階段的評價內容都有信息化大數據做支撐,學生可隨意在速課平臺查閱自己的學習成果評價結果,同時也在評價過程中反饋學生學習預期成果,讓他們對未來自身學習進步有所規劃。
在高職醫學專業領域中,學生利用信息化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改革是正確的,它徹底改變了傳統教學刻板模式,而是采用更加動態、開放、靈活的信息化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深入到新的學習環境中,獲得新的學習體驗,借此機會提高教學效率,為高職生夯實醫學專業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