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冬云 周清波 張衛東 張麗敏 鄒 玉 岳麗紅 吳恒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習總書記強調,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習近平總書記還進一步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做到“八個統一”。教育部長陳寶生提出,高校本科教育要做到“四個回歸”,完成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總書記的系列講話和教育部長的要求使我們高校教師明確了課程思政的重大意義,明確了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實施路徑。人體解剖生理學作為師范專業的必修課,該課程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系統、扎實的人體解剖生理學基礎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具有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健康理念、敬畏生命、分享生命,富有愛心、責任心、工作細心、耐心,做學生錘煉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引路人。但授課教師在講授過程中,由于課程大綱、教材內容的選定,學時縮減等,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對學生進行科學思維,健康情感的教育的培養。如何在專業課程中,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好地融入思政元素,做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筆者僅以生物科學專業人體解剖生理學課程為例,融入思政元素的做法,談點個人淺見。
普通人體解剖生理學分人體解剖學和人體生理學兩部分。人體解剖學介紹人體器官形態結構、位置,人體生理學研究機體正常生命活動規律;而師范類面向的教育受眾則是未來的人民教師。因此,師范類人體解剖生理學專業課首要的任務是提高學生政治思想素養,還要求學生通過該課程的學習,牢固而熟練地了解基本概念,養成良好的科學素養,培養較高的專業學習研究能力和教學技能,勝任高中、初中生理教學任務。
筆者認為,邱偉光教授對課程思政概念內涵的闡述比較準確到位,“‘課程思政’,是指高校教師在傳授課程知識的基礎上將學生所學的知識轉化為內在德性,轉化為自己精神系統的有機構成,轉化為自己的一種素質或能力,成為個體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周小李提出“要跟學生講深講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大力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課程思政之“政”應包括幾大系列:思想政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革命文化、形勢教育、中華傳統文化、道德修身,尤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系列。筆者認為教師就要通過課程思政,將政治思想教育、道德修養、先進文化融入課程,融入課堂,做到入耳入眼入心,深入學生血液,成為學生的精神基因,成為學生的潛意識、持久穩定的精神需求,進而固化為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最終變成學生認識武器和行動武器。
上海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榮生先生提出:“教什么遠比怎么教更重要。因為課程思政對中性的專業知識具有正面導向性,確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著名學者、華東師范大學邱偉光教授對課程思政概念的闡釋,即“課程承載思政,思政寓于課程。”
據中國青年報的調查報告,在民族自豪感方面,他們打分分別為9.38 分和9.21 分(滿分10 分),比其他年齡段都高。他們對國家發展的前景也比其他年齡段的受訪者高。76.4%的受訪者將不可或缺的素質選擇為“愛黨愛國”,獲選率排在第一位。比如,在講授《內分泌系統》一章時,講清了胰島的參與活動機制后,筆者插入了回憶文章《張申碚:憶人工合成胰島素工作》,向學生介紹了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第一次取得了人工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的偉大成就,由此激發了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激勵學生自覺以前輩為榜樣,投身科研和教育事業。
比如,在講《消化系統》一章時,筆者拓展了中國很多患者千里迢迢急赴醫院,長久排隊,焦急等待,而耽誤病情的的悲催畫面,激起了學生的共鳴。之后筆者鏈接了解放日報2019 年7 月9日的一則消息“瑞金醫院實現國內首臺5G+4K/8K+VR 腹腔鏡手術直播”,學生看到了國際著名微創手術專家、上海市微創外科臨床醫學中心主任鄭民華正在手術室為一名63 歲的女性患者實施腹腔鏡右半結腸癌根治術,手術室外的會議室內,近20 名微創外科PLUS 精工坊的學員們或戴上VR 眼鏡、或直接觀看4K 超高清大屏幕,腹腔內的每一個細節都清晰地映入眼簾,不約而同地鼓起了掌。教師并未進行任何文字式評說,學生自然感受到了中國醫療科技的先進,發自內心地為祖國點贊。
比如筆者在講授第五章《血液》時,在血型、輸血教學內容之后,插入了幾個因失血過多或得不到及時輸血而死亡的照片和視頻,引發學生由人及己地思考,聯想到自己的親人朋友身上曾發生的悲痛實例,水到渠成地引出了無償獻血內容,介紹了中國無償獻血制度、世界獻血日及2019 年獻血日主題,向學生發出倡議“獻血可以挽救生命!”自然地喚起了學生關愛生命、奉獻社會的悲天憫人情懷和高尚的奉獻精神。
現在的學生生活黑白顛倒,熬夜司空見慣,飲食對付,有相當的學生健康不良。在講授《泌尿系統》一課時,筆者在講解了腎臟的構造、尿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后,引入了青少年長期吃“三高”食品和熬夜而導致的泌尿系統疾病甚至尿毒癥的典型案例,并布置思考題:如何用所學的專業知識解釋這種病變?病變的機理是什么?使學生在專業的探究中不知不覺中領悟到了不良生活習慣所帶來的危險,感受生命的珍貴,自然地培養了學生珍愛生命的生命意觀。課程思政本身就有震撼人心的魅力,要讓它生動起來,活起來,變成吸引學生的強磁場,讓學生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中得到正確的價值引領。
“00 后”大學生新需求是小眾的興趣圈層、豐富的精神支撐,“00 后”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加之深受互聯網環境的影響,孤獨感和疏離感格外強烈,渴望得到情感的關懷;從小參加各種補課班、興趣班,12 年的應試教育已讓他們對枯燥的知識談虎色變,渴求得到文化的滋養,充實精神世界。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比如,在講《消化系統》時,筆者有意識地針對他們當中胖墩較多的情況,設計了關于快餐食品的利與弊的互動討論環節,學生明白了快餐食品的高糖、高鹽和高油極易導致肥胖,肥胖就易引發心血管疾病。在總結時用滿是關懷的語調責備他們,“你們這樣生活是在糟踐自己,不但你們父母心痛,老師也心痛啊。生逢千載難逢之盛世,你們如果不能大顯身手,不抱憾終生嗎?”
“00 后”自帶網絡基因,喜愛游戲、動漫、幽默等,喜歡“以圖傳意”,喜用短小精悍的短句交流,他們的話語體系中還包括“打call”“扎心了”“吃雞”“我太南了”錦鯉、官宣、店小二、佛系、確認過眼神、教科書式、巨嬰、硬核、金色十年、nss、xswl、走花路、糊了、擴列、nbcs 等網絡流行語、熱詞和潮語。比如,筆者曾這樣說到:據官宣,中國有數量龐大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每年都在“擴列”,真的讓我太扎心了,患高血壓卻無需藥物治療堪稱“錦鯉”。流行語、熱詞和潮語架起了溝通的橋梁,一下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
教師可以利用視頻音頻編輯軟件制作PPT、動漫,還可展示教師自拍和學生上傳的短視頻;利用超鏈接技術適時鏈接相關網址、網站,推送公眾號;利用網絡教室、交互式教學白板、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呈現教學內容,用聲光電增強課程思政的可視性、可讀性、可聽性,讓學生心享悅讀、喜聞樂見。針對某些學生難以想象、難于親身體驗的課程思政內容可采用VR 技術,模擬再現真實的情景或利用AR 技術營造逼真的背景現場表演情景短劇,以使學生獲得身臨其境的體驗與感受。針對課程思政中某些感人的細節、常態下難以看清的情景,可采用AR 技術,進行增強現實,將轉瞬即逝、容易令人忽視的幽微細節定格、放大,給學生帶來強烈的沖擊力和震撼力。
困境之于大學生成長是把雙刃劍,它具有正向作用與負面作用。它的負面作用是制約、束縛人的認知,使人的認識趨于片面、狹隘、膚淺;消磨人的意志,吞噬人的信心,硬化人的心腸,助長人的惡念。它的正向作用是促進人的認識飛躍的契機,淬煉意志的磨刀石,堅守初心的希望之火,提升思想道德修養的墊腳石。每跨過一次人生重大困境,人生都會實現一次”破繭成蝶”。
比如,在講《血液》中的一節《自穩態》時,知識很簡單,“自穩態”是“指機體內環境的各種理化性質維持在相對平衡狀態。”“自穩態的維持通過神經和體液調節來實現。”按傳統講授,學生不會有濃厚的學習興趣,鑒于此,筆者設置了兩個問題:“一是肌體內環境為什么維持在相對平衡狀態?二是自穩態通過神經和體液調節的內在機理是什么?”這兩個有深度、難度的問題讓學生憑借現有認知無法解決,從而陷入深思、困惑,激發了學生探索實驗思考的動力,從而在探索中理解科學家的艱辛,感悟科學家的偉大。
比如,在講授《血液》時,筆者設置了這樣一個理性困境:面對失血過多的患者你愿意無償獻血嗎?學生反應冷淡,有些學生公開拒絕。接著讓學生玩了一款戰斗游戲片段,游戲中學生在戰斗中被子彈擊中,大量失血,VR 技術使學生逼真地感受到極度痛苦,生命岌岌可危的情狀,內心極度渴求他人輸血,但是在虛擬現實中無人獻血,學生最終“無師自通”:關愛他人就是珍愛自己。教師可設置家與國、利與義、己與人、個體與社會的系列理性困境,學生在這種理性困境中思考體驗,才可能深刻理解是非界限、善惡原則和價值判斷。課程思政就在無形中植入學生心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國家興亡系于教育,高等教育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責無旁貸。高等教育是人才的“出口”,能否履行好立德樹人的職責,能否落實好課程思政將直接決定人才的愛國“成色”。課程思政要力戒假大空,形式粗糙生硬,應在明確其內涵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內容優化課程思政內容、方法手段、呈現形式,做到自然而然,渾然一體,追求真的內容、美的形式與善的價值有機統一,達成“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