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靜
(南京審計大學,江蘇 南京 211815)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的階段,消費作為拉動內需的中堅力量,已經超越了投資和出口。政府采購是國民消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理應受到社會的監督。為了使政府采購透明化、公平化,進行審計是非常必要的。因此,作為一直被稱為“陽光采購”的政府部門重要的工作內容之一,不斷加強對政府采購的審計工作,可以很大程度地保證“陽光采購”的實施,讓政府工作真正暴露在民眾眼前,公開、公正、透明。
我國對政府采購審計的研究比較全面,主要內容如下:
1.政府采購審計的現狀。周陽品提出:目前,我國政府采購審計正處于轉型期。的確,目前我國政府采購的規模、數量和金額規模日益擴大,政府采購審計的主體和客體的規模也在不斷地擴大①。孫晶認為,我國政府采購規模與十年前相比,增長了10倍之多,政府采購的范圍越來越廣泛,采購的模式也趨于多樣化,與國際通用的模式聯系越來越密切②。
2.政府采購審計存在的問題。芮鑫認為,開展內部審計工作時,審計工作不能完全得到被審計對象的理解是制約政府采購審計的因素之一③。王文華從政府采購審計總體發展滯后、政府采購審計的專業性弱化和缺少市場信息和設備物資技術資料三個方面指出了政府采購審計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④。
3.政府采購審計問題的優化建議。徐鶴田提出了開展設備使用情況績效專項檢查的方法⑤。此外,程云基于大數據環境下對于政府采購審計思路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總體分析、系統研究、發現問題、分散核查、精確處理。也就是說現代審計工作要充分利用大數據審計⑥。同時,舒玉春認為改進審計組織模式,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審計組織管理方式由單一的靜態審計轉變為靜態和動態審計結合,由現場審計轉變為現場審計和網絡審計相結合能夠提高審計效率⑦。王子軒認為,政府采購審計是指審計機關依據法律法規的規定,由各級審計機關對政府采購的當事人實施采購的情況以及采購監督管理部門的監督管理情況進行監督評價的過程⑧。
綜合以上文獻可以看出,我國學者對政府采購審計的研究范圍較廣,內容比較全面,研究更有深度,而且提出了政府采購審計在發展中存在的阻礙和風險,指出了政府采購審計中的問題,政府采購審計在未來仍舊有很大的改進和發展空間。
結合各界學者和我國相關法律制度對政府采購審計的理解和認識,政府采購審計的概念可以總結為:政府采購審計是指政府各級審計機關依法對采購人員和全程實施的審計和監督。我國的政府采購起步較晚,審計工作在標準、預算管理、覆蓋程度、績效審計的實施上存在問題。為切實解決上述問題,應該加強對政府采購的監督管理,充分發揮審計的“免疫系統”功能。政府采購審計目前存在的問題如下:
按照目前審計的發展形勢,我國的政府采購審計應該審查內部控制和法制建設而非單一的審查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應該由審計采購流程進而審查招投標過程的合法和合規性。此外,政府采購在注重合法性和真實性的基礎上,應該同時兼顧效益型,審計的方法也應該逐漸向評價其采購行為的效益性方面擴展。但是目前我國審計全覆蓋還是一項正在推進的政策,還未完全覆蓋所有應審的對象。審計部門對政府采購的審查工作流于采購活動表面,缺乏審計范圍的廣度和深度,使得對政府采購的全面審查被忽略。
眾所周知,政府采購的過程是具有連續性的,審計流程要按照政府采購的全過程來設計實施,僅僅對采購活動監管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但是我國目前的政府采購審計一般采用事后審計的形式,是在采購工作徹底完成之后進行審計,相關的采購程序都已經執行完畢,假如存在舞弊等行為很可能也已經被掩飾,使得審計的監督評價鑒證職能無法很好地發揮。審計人員無法更好地全面細致地參與到對采購行為具體工作的監管中去,無法深層次地介入政府采購投標、中標的內部工作以及對產品的使用等后續情況。
隨著經濟逐漸向新常態發展,政府采購規模不斷擴大,涉及的金額數量也日益增加,深入開展政府采購績效審計是很有必要的。然而,我國績效審計開展面臨很多問題:一是缺乏明確規范的制度支撐,目前我國現有的關于政府采購審計的相關法律法規、部門規章和準則指南并沒有涉及政府采購工作的所有方面,單純地依靠國外的經驗可能并不能夠很好地適應我國政府采購績效審計的實際情況。二是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是建立績效審計的基礎,但是目前政府采購績效審計的難題之一就是審計資料收集難度大。
我國可以借鑒國際上審計體系完善的國家的理論和實踐,但是要根據國內企業所在行業的水平和特點制定合理的審計程序,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據審計對象的特殊化和目前所存在的問題提出審計對策。
政府采購審計的相關法律法規是政府采購審計順利進行的強有力的保障。我國已經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招投標法》《政府采購實施條例》等相關的法律法規,但是仍然存在著審查主體不明確,監督機制不完善,采購主體地位不明朗等問題,政府采購相關法規亟待完善。另一方面,隨著政府采購的范圍擴大,項目種類數量增加,審計的內容更為復雜,一系列專門細化的政府采購法律法規很有制定必要,可以更好地面對日益復雜的審計項目。政府采購審計的合規性和績效性是并駕齊驅的,在確保合規性的同時,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也要兼顧。我國政府采購審計的衡量指標應該圍繞這四個方面綜合開展。
政府采購的過程是具有連續性的,想要發現問題的根源,需要引入健全的采購準入制度,嚴格把控政府采購招投標工作,公開公平公正的招投標,保證采購活動的透明性。同時應該事先對審計項目計劃編制的合理性進行審查,由此來評估被審計單位是否編制了切實可行的采購計劃,采購項目、采購金額是否合規等。采購過程也是滋生腐敗的溫床,所以,作為中間環節的采購流程,審計工作也必須做到位。審計人員應該從采購過程入手積極開展 “長線審計”,注重全過程監督,特別要加強對采購過程中合同的執行、采購流程的審計,找出審計流程中的漏洞,防止部分采購人員和單位之間的不正當聯系。
如何更好地解決獨立性難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多渠道聯合,在涉及重大事項時,審計機構或者組織限于自身能力有限,可以聯合監察、檢查、紀委、公安等部門共同審計。所以,在實際審計工作中,審計機構在發現問題后可以向上級逐步移交案例,關注的人多了,審計影響也就大了,這就減少了利益關聯情況,政府采購審計獨立性才能得到保證。另外,可以實施交叉審計,實行地區輪換,一個地區的審計機構每年都要輪換審計不同的單位或者部門,這樣可以減少人情審計的存在,也減少了利益關聯,使審計獨立性更強,審計效果更好。最后是審計人員要相互監督,樹立責任意識,防止內外勾結,有損審計獨立性行為的發生。
提高審計人員的整體素質有如下幾種方法,一是審計人員要樹立嚴謹的工作態度,不能憑主觀臆斷評價問題,要充分利用各種審計信息、審計證據,做到思路嚴謹,降低審計錯誤的風險,審計質量才會提升。二是增加培訓機會,審計人員的持續教育是很重要的,要注重審計人員業務知識的提高,可以從最近的其他審計案例中進行分析,參考其他同行的業務操作流程,學習審計方法,發現審計中值得借鑒的地方,再反思自己在審計中存在的不足。培訓的內容應該緊跟現代政府采購審計的步伐,同時結合國內外審計的經驗,就審計技能、采購法規、招標管理等內容進行全方位培訓。在面對情況復雜的審計項目時,應該適當地延長審計證據的收集階段,增加討論時間,或者聘請專門的審計人員作為審計工作的帶頭人來為經驗不足的審計小組成員領頭,審計團隊也要從每次審計工作中汲取新的知識,增強審計人員對政府采購審計的認識。
注釋:
①周陽品.轉型期我國政府采購績效審計現狀、問題與優化對策[J].探求,2016,(04):69-73+83.
②孫晶.政府采購審計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2,15(23):29-30.
③芮鑫.淺談高校政府采購內部審計的問題與對策[J].納稅,2017,(36):125-128.
④王文華,黃費連.信息化對政府采購審計工作的影響及對策[J].中國招標,2017,(12):27-30.
⑤徐鶴田.行政事業單位政府采購常見問題及審計對策[J].中國內部審計,2016,(05):84-85.
⑥程云.基于大數據環境的政府采購審計思路和技術方法[J].中國招標,2017,(43):24-25.
⑦舒玉春.信息化背景下基層政府采購審計策略探析[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8,21(03):50-52.
⑧王子軒.淺析基層審計機關實施政府采購審計的方法[J].商業會計,2017,(04):00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