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紅
(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 區域文化研究中心,浙江 溫州325003)
隨著全球發展步伐的不斷推進,世界各國在其發展過程中大多經歷過一個城市更新的過程。如20世紀50年代后,美國、西歐、日本等地即曾普遍經歷過城市更新。中國現在正在經歷這個階段,每個城市都在大拆大建,在打造自己的城市形象,中國的城市發展已經進入深度轉型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如何進行城市建設,真正做到城市建設的大美,是每座正在進行大建的城市需要認真思考和面對的問題。
本文認為,今天城市建設的大美,是指要在新時代的建設背景下,結合時代發展的需求,延續、傳承好這座城市的文化記憶。因為每座城市都是有生命的,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城市建設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不同歷史時期都會在這個過程中留下時代獨特的文化印記,正是這些不同時期文化印記的層層累積,才使這個城市的生命和活力不斷延續。在今天的城市建設過程中,也要留下我們這個時代的正確文化印記,將城市的生命和活力延續下去,延續的更好,這才是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大建大美。
下面以溫州為例,首先具體分析為什么說文化記憶是城市建設的大美;其次分析在中國進行城市更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做到城市建設的大美。
本文認為,一座城市建設的大美、永恒的美,是其可以一直傳承的文化記憶。具體從三方面進行分析:
(一)文化記憶,是城市發展歷史的見證和標簽
一座城市發展的歷史,固然記載在地方文獻資料中,但更直觀、形象、生動的記載,則是存在于保留至今的城市建設中,那些古老的建筑、街區是城市發展歷史的形象文化記憶。所以,要想了解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參觀、感受那些活生生的歷史建筑、街區是最為直接、有效的方式。比如人們要想了解溫州這座城市過去的樣子,就到老城區去轉轉,看看“山水斗城”的城市格局,縱橫交錯的街巷河道,遺留的建筑民居。這些都是溫州城市發展歷史的見證,也是溫州城市建設的過去留給我們今天的文化記憶,是溫州特有的城市文化標簽和財富,是溫州區別于其他城市之所在。
(二)文化記憶,是城市今天建設的靈魂和根基
中國幅員遼闊,地形多樣,文化多元,地域文化特色鮮明。中國之美,就美在豐富多變的自然山水,美在風采各異的地方歷史和文化。但今天中國的城市建設呈現出“千城一面”“全國一面”的情況,很多城市建設得一個樣,無論走到哪里,都感受不到那個城市的獨特魅力,離開后,更留不下什么印象。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很多城市在建設過程中,未能充分挖掘、展示、傳承自己的地方歷史文化和特色,造成了文脈的斷裂。一座沒有文化記憶、文脈延續的城市,是一座沒有靈魂和根基的城市,也是一座缺乏生命、缺乏活力的城市,又如何能給他人留下自己的印象呢?所以,在今天的城市建筑中,必須深刻地認識到文化記憶對于城市建設的重要性,做好文化記憶的傳承,守護好自己的靈魂和根基。
(三)文化記憶,是城市未來發展的源泉和保障
未來城市之間的競爭,某種意義上,就是城市文化的競爭。一座城市的文化記憶是連接和這座城市相關的人群的紐帶。比如溫州,無論對生活在溫州本地,還是生活在外地的溫州人,都是靠著對溫州城市的文化記憶,形成一種城市認同,形成對城市的熱愛和眷戀,然后才會致力于溫州的城市建設。如果溫州的城市建設采取和其他城市一樣的現代化整齊劃一的建筑外觀,拋棄自己的地方歷史文化特色,也就割裂了人們對溫州城市文化記憶的紐帶。尤其對于僑商及其后代而言,如果想再回到父祖輩記憶中的故鄉去看看,結果看到的是和其他地方一樣的城市建筑、城市文化,也就難再形成故鄉觀念和文化認同,成為文化上漂泊無根的人。人們對溫州沒有了故鄉觀念和文化認同,沒有了心靈的歸屬和眷戀,又怎么會致力于溫州的城市建設和發展。所以說,一座沒有文化記憶的城市,是一座沒有吸引力、凝聚力、競爭力的城市,是一座沒有發展源泉和保障的城市,也是一座沒有未來的城市。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對于一座城市而言,無論是其發展的過去、現在還是未來,文化記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座城市之所以能夠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正是因為其獨特的文化記憶。如此獨特的文化記憶源自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風貌、歷史文化、建筑特色、民俗風情等,這些因素在這方地域自然孕育而成,是其自身內生的文化財富,是其區別于其他城市之所在,是其永恒的大美。
對于我國正處于大拆后大建階段的城市,要想在城市發展的歷史上留下我們這個時代的大美,就要遵循文化記憶對于城市建設重要性的定律,樹立文化記憶:城市建設的大美的理念,才是城市建設的王道。這在國務院關于溫州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后如何進行建設的批復指示中,也得到了印證。
2010年,溫州正式啟動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工作。經過不懈努力,2016年4月22日國務院在批復中指出:“同意將溫州市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溫州市歷史悠久,文化遺存豐富,歷史街區特色鮮明,傳統風貌保持完好,保存有獨特的‘山水斗城’格局,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對于今后如何建設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國務院批復中也有明確指示,即“溫州市人民政府要根據本批復精神,按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的要求,正確處理城市建設與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關系,深入研究發掘歷史文化遺產的內涵與價值,明確保護的原則和重點①。”從批復中可以看出,溫州今天的城市建設,重點之一就是怎樣處理好傳統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現代化城市建設之間的關系,也就是歷史文脈、文化記憶在今天的城市建設中如何挖掘、延續、傳承的問題。本文認為,今天的城市建設要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做到建設的大美,應具體做好以下工作:
(一)合理保護傳統歷史文化街區,打造展示城市歷史文化記憶的活態空間
每座城市的傳統歷史文化街區,是展現其歷史文化的特定空間,是了解過去的窗口,對喚起人們的城市歷史文化記憶具有天然效力。因為在這個空間中,關于城市歷史的文化記憶是形象直觀、鮮活、原汁原味的。如果搬到一個新建的陌生空間,就變成死的、沒有根源和生氣的空間,最多只是外觀上的形似,真正的神韻早已不復存在。所以,每座城市在建設過程中,對于傳統歷史文化街區必須嚴肅對待、合理保護,打造好這個歷史文化記憶展示的活態空間。
1.對傳統歷史文化街區進行建筑文物普查,分類區別對待,采取有選擇性地保留、改建、拆除等政策,保留關于城市文化記憶的有形文化元素。先對老城區等傳統歷史文化街區的所有建筑進行普查登記,將普查結果分為文物保護建筑、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建筑、一般性建筑和違規建筑四類,然后區別對待,采取不同的政策。(1)對被列入文物保護范圍的傳統建筑,要原格局、原風貌、原地點的保留、保護,可以辟作博物館、展示館等公共文化空間,分主題集中展示關于該城市文化記憶的實物、圖片、文字、影像資料等。(2)對于達不到文物級別,但又有一定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也要保留、保護。可以保留這類建筑的外觀和典型的建筑文化符號元素,適度更新其內部空間和使用功能。比如引入一些體現該城市傳統文化、工藝的行業,向人們展示這些文化、工藝的制作流程等。(3)對于一般性建筑,視其新舊程度、建筑風格,尤其是文化風格是否符合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精神要求,決定其去留。(4)對于違章違規私搭亂建,破爛不堪,沒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堅決予以拆除。
經過上述分類區別對待,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保護、凸顯歷史文化街區傳統建筑的文化風貌,使人們可以更直觀、形象地感受、了解城市的歷史,喚起人們的文化記憶。如看到粉墻黛瓦馬頭墻,就知道是徽派傳統建筑的代表性文化元素。人們到了文化街區,就知道這是歷史上城市該有的樣子。而且因為一些建筑的拆除,擴大了傳統歷史文化街區的公共空間,可以用來修建綠地、廣場、公園等,改善街區的整體環境。但要牢記,新建的公園等公共設施的文化風格,要與周圍的歷史文化環境相協調、一致。
2.保護傳統歷史文化街區的煙火市井氣,讓傳統歷史文化街區“活”在今天,保留關于城市文化記憶的無形文化元素。一座城市的文化記憶,不僅包含在傳統歷史文化街區有形的建筑中,還包含在真實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日常生活、市井文化等無形文化元素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內羅畢建議》曾表達過類似觀點,即:“每一個歷史的或傳統的建筑群和它的環境應該作為一個有內聚力的整體來看待,它的平衡和特點決定于組成它的各要素的綜合,這些要素包括人類活動、建筑物、空間結構和環境地帶1《內羅畢建議》又名《關于歷史地區的保護及其當代作用的建議》,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6年11月26日在內羅畢舉行大會時通過的。。”所以,這些無形的文化財富,也要一起進行保護。更為重要的是,有了這些看似平常、簡單的市井生活,整個歷史文化街區就是“活的”,充滿了勃勃生機和活力。
3.改善傳統歷史文化街區的基礎設施,控制行業分布和居住人口,提升生活質量和形象。傳統歷史文化街區的價值在于對城市發展歷史的記憶和展示,但這并不意味著其使用、生活功能的落后。對于基本的生活用水、用電、通訊、醫療等正常的公共需求和功能要能夠保障和滿足,所以對于基礎設施要進行改善。同時合理調整、控制傳統歷史文化街區的行業分布和居住人口。比如溫州要保留能夠體現城市傳統文化、工藝的行業,清理密集的、小作坊式的、沒有傳統文化價值和內涵的行業。還要控制居住人口數量,同時不要將老城區變為出租屋等導致流動性人口集中的地方,這些將會嚴重影響溫州傳統歷史文化街區的形象和保護②。
通過對傳統歷史文化街區有形建筑及無形生活氣息等的合理保留、保護、改建等,就能夠在進行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同時,為城市的歷史文化記憶保留一個完整的活態空間。比如看到“山水斗城”的城市格局、交錯縱橫的水陌阡巷、富有甌越地域特色的歷史建筑,充滿煙火氣的市井生活,就看到了溫州城市的歷史和過去。走在那里,無須言語,那就是歷史上的溫州應該有的樣子。
(二)做到城市現代化建設與文化記憶延續的有機融合,于合理更新中保持城市文化個性,打造正確的城市當代文化記憶。任何一座城市的發展都是一個動態的、不斷更新的過程,不同歷史時期會根據各個時期的發展需求和特色,在建設中留下那個時代的文化印記。世界其他國家,也大都經歷過城市更新。更新成敗的關鍵,是如何進行城市更新。本文認為,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每個時期要在保證文化記憶得到延續的前提下,進行合理的適宜適度的更新。所以,今天的城市建設,也應該在尊重、延續文化記憶的前提下,結合時代要求,適度、合理地進行更新,將傳承與更新結合起來,用城市的文化記憶推動現代化建設,用現代化城市建設傳承文化記憶,實現二者之間的有機融合,讓城市的文化記憶在我們這一代延續下去,在溫州城市發展的歷史上留下我們這個時代的正確文化印記。
具體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如上所述,要做好對傳統歷史文化街區及城區其他老建筑的合理保護。二是對傳統歷史文化街區之外溫州城區的其他部分,在建設時要融入抽取的溫州地域傳統建筑的文化符號和特征,實現新建街區與傳統歷史文化街區在建筑文化上的有機融合,打造溫州城市建筑文化符號的一致性,提升溫州城市的整體文化形象,保留城市的文化個性,增強人們對于溫州城市文化的識別度、認同感、歸屬感,形成溫州城市建設的當代文化記憶。這與溫州市政府相關文件的精神實質相一致,中共溫州市委辦公室在2018年1月22日印發的關于《溫州市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工作方案》中指出:“在‘大建大美’等城市建設行動中,強調底線意識,保護好溫州的文化根脈,以國際化的視角,積極將甌越本土化文化元素融入城市門戶、主要街區、各類公園、廣場等,突出彰顯溫州文化的厚重感和歷史縱深感,增強老百姓對甌越文化的認同和自信③。”
(三)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中的其他無形文化資源,打造城市建設的整體文化空間,形成豐富、完整的城市文化記憶。
一座城市的文化記憶,既體現在上述城市建筑、市井生活中,也體現在其他無形的文化資源中,比如溫州市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亦是溫州城市歷史文化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包括在傳統節慶、壽誕、祀神祈福等各種場合上演的傳統戲曲、曲藝、民俗表演,及在這些傳統特定日子里使用的節慶、時令食品、用品的制作技藝等,這些都是人們記憶中溫州城市生活的內容。而這些內容中的大部分已經被列入不同級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需要人為地干預、保護。溫州在今天的城市建設中,要注意充分挖掘、展示、借助這些無形文化資源,與外在有形的城市建設、充滿活力的市井生活一起構成溫州城市的整體文化空間,凸顯溫州城市文化的整體形象和獨特魅力,打造人們關于溫州城市的豐富、完整的文化記憶。
在我國城市發展進入深度轉型期,普遍面臨城市更新的時代背景下,必須深刻認識文化記憶是一座城市永恒的大美。在城市建設過程中,要在尊重文化記憶的前提下,合理融入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特色和風貌,留下我們這個時代的正確文化記憶,為城市發展的未來打下基礎。
注釋:
①國務院的批復引自新華網[EB/OL].網址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04/c_128956416.htm.
②侯正華.“形”與“神”——城市特色街區的四種模式[J].城市規劃匯刊,2003,(2):84.③溫委辦發〔2018〕4號文件[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