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花YANG Xin-hua
(山東省新泰市東都鎮人民政府財政所,新泰271222)
鄉鎮政府債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由來已久。早在2004 年,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堅決制止發生新的鄉村債務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辦發[2005]39 號)、《關于做好清理化解鄉村債務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6〕86 號》)和“制止新債、摸清舊債、明確責任、分類處理、逐步化解”的總體要求,國家就積極穩妥地開展了摸清鄉村債務底數并化解鄉村債務的工作。但時隔十幾年,大多數鄉鎮又產生了新的債務,新生債務涉及區域范圍較廣,金額較大,不僅導致鄉鎮經濟陷入困境,而且阻礙了農村發展,農民增收,影響了農村穩定,是當前鄉鎮政府急需解決的任務。本文就當前鄉鎮政府新增債務產生原因進行了探討,并提出相應的化解對策。
1.1.1 稅收收入減少,財政收入增長乏力
鄉鎮的財政收入主要是稅收收入、上級補助收入以及轉移支付收入,其中稅收人的比重約占80%的比重。分稅制改革后,大部分稅種劃歸中央,中央政府在財務支配中的支配比例大大提高,中央宏觀調控能力得到加強,而地方稅種除營業稅、所得稅外,均為小額稅種;營改增后,營業稅及伴隨其征收的城建稅、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等附加費稅的減少,使鄉鎮的可用財力大幅度的相應減少;因新舊動能轉換政策,部分企業因清理往年陳欠,享受房產稅和及城鎮土地使用稅減免,也是稅收收入減少的因素;鄉鎮稅收征管乏力,征管人員少,鄉村稅源分散,稅收征管征繳主要依靠納稅人的自覺意識,致使個體稅收“跑、冒”流失嚴重。為保持財政收入不下降,往往通過增加新的債務來實現。
1.1.2 虛增財政收入,鄉鎮財力不足
分稅制后,稅收收入實行分成,即地方財政收的多,上級財政返還的就多。稅收收入直接關系到地方財政的支付能力。因此,有的鄉鎮政府,特別是一些經濟欠發達的偏遠貧困山區鄉鎮,在財政支出上行壓力下,不顧自身經濟發展滯后的情況,想盡一切辦法虛增財政收入。主要表現為:一是拉稅、返稅。將其他地方的稅收,以獎勵返還納稅人稅款的形式,通過各種渠道途徑拉到本地,增加本級財政收入。二是墊稅。在沒有實際稅源的情況下,有的鄉鎮用財政資金直接墊付稅款,完成本級財政收入。三是空轉。鄉鎮財政部門用自己的資金或其他收入,利用地方稅種反復入庫,實現財政收入的增長。近年來,多數鄉鎮虛收空轉比例都在50%左右,數額在1000 萬元左右,個別鄉鎮空轉數額近2000 萬元。采取這種虛收空轉的方法不僅不能增加鄉鎮的可用財力,還要倒貼資金且浪費大量精力,實在是我國財政運行中的一顆 “毒瘤”。而由于虛增收入的比重較大,導致鄉鎮可用財力不足,收支缺口擴大,不得不靠舉債彌補。
1.1.3 財權與事權不相匹配,支出項目不斷加大
稅費改革以后財權層層上收、事權卻層層下放。鄉鎮政府的職責是有效管理本地政府和提供公共服務。鄉村教育基礎設施、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等公共基礎設施的維護及建造,還有信訪穩定、鄉村文明建設、環保安全以及諸如今年抗擊“新冠”疫情突發事項等民生保障方面的支出逐年增長,特別是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衛生城市等活動更是投資較大;招商引資、鄉村振興等等事宜,加大了鄉鎮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支出;上級相關部門雖然也有類似 “村村通”“戶戶通”等項目資金,但這些項目資金的使用同時也要求縣、鄉政府按比例分級負擔配套資金,為此也加大鄉鎮政府的支出壓力。鄉鎮財政支出超過財政收入,財政收支不平衡,出現財政赤字。這些導致鄉鎮入不敷出,寅吃卯糧,不斷滋生出新的債務。
自1998 年起,我國就開始實行鄉鎮機構改革,精簡機構、分流人員。但是“精簡、效能、節約”的改革目標并未完全達到。多輪機構改革后,黨政機構和事業站所設置不但未少,反而日趨龐大,鄉鎮財政供養人員日益增多,除了供養在職人員,還有離退休人員以及部分村干部等;同時,鄉鎮政府在編人員年齡普遍偏大,青黃不接,知識結構落后,并且人浮于事,不能勝任政府的信息化辦公等情況,政府不得不購買勞務或雇傭臨時人員,增加了政府的行政經費支出。基本支出費用居高不下,為了維持正常運轉,各種業務活動費用不得不通過新增債務等方式予以解決。
招商引資是當前各級政府重中之重的任務,招商引資任務完成的多少成了檢驗干部政績的標準。鄉鎮政府為了政績,以返稅、獎勵、土地無償或低價出讓為代價招商,不注重調查和可行性論證,盲目引進一些高能耗、環境污染較大、稅收貢獻不多的產業項目。這些項目在城市已經面臨淘汰,而落戶鄉鎮后,有的由于環保不達標,無法開工生產;有的由于資金鏈斷裂,不得不停工,未完工廠房成為“爛尾工程”,空留下的一個個爛攤子,喪失了民心。招商引資失敗不但浪費了大量的土地,還虧欠了農民的土地補償款,使農民更加貧困,鄉鎮背負上高額的債務。
2.1.1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把資源優勢變為財源優勢
立足農村,因地制宜,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使農村經濟由粗放型向結構優化型轉變,大力發展精細農業,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繼續推行農村土地流轉政策,使商業資本進入農村,擴大農業規模,進行農業現代化生產作業,提高農業產業生產效率;發展特色農業,將區域內的農業資源商品化、品牌化,提高本地特色農產品的競爭優勢。
2.1.2 繼續堅持工業強鎮,培植壯大財源支柱
沒有工業支撐,鄉鎮財政收入的增長是難以為繼的。而興建高標準鄉鎮工業園區是建設工業強鎮的基礎和前提,通過合理的布局,充分發揮土地、水、電、交通運輸、人才、信息等生產要素的聚集效應,優化營商環境,吸引大批企業落戶工業園。積極促進鄉鎮企業技術改造,產業規模升級,培育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為依托,帶動發展鄉鎮本土企業;大力發展加工密集型產業,解決本地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問題;繼續開展招商引資,引進優質產業,優化鄉鎮企業工業結構。
2.1.3 規劃建設小城鎮,拓寬財源建設渠道
小城鎮的發展對鄉村經濟振興發展起著 “領頭羊”的作用,建設小城鎮,是凝聚民心、聚攏財氣的有效手段。小城鎮建設要立足本地區位優勢,挖掘資源,科學定位,打造獨特的小城鎮文化特色;加快城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改善小城鎮發展環境,興建商業街,吸引當地及外地城鄉居民購房建業,大力發展餐飲、物流、電子商務、興建擴建農貿市場超市,打造十五分鐘生活便利圈,拉動消費,繁榮市場;利用行政中心優勢,培育發展金融保險、信息服務、招商引資、帶動農村非農發展,搞活農村經濟,提高小鎮活力。
轉變職能,精兵簡政,從根本上消除政府包攬過多,干預過分的格局。政府重心應逐漸弱化,不斷向公共服務傾斜,強化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通過創造穩定的市場秩序服務于市場經濟發展。使過去的發展型政府逐步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提高鄉鎮工作人員素質,轉變工作作風,改變懶散、干好干孬都一樣的工作態度;不斷強化業務培訓,提高工作人員的服務水平和業務能力,實現工作效能最大化;壓縮編制,減少財政供養人員,降低人員經費;加強公用經費支出管理,壓縮不合理支出,樹立成本效益觀念,自覺約束支出行為,厲行節約,減少浪費,特別是對會議費、招待費、差旅費的日常公用經費支出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約束機制。
加強鄉鎮債務督查制度,上級黨委政府把鄉鎮政府性債務作為重要的績效考核指標,并在主要的領導人離任時將其納入離任經濟責任審計范圍;另外,上級財政部門應持續加大對鄉鎮新增債務的查處及懲罰力度,定期對鄉鎮的債務規模、償還情況進行報表統計,不定期對鄉鎮收支進行突擊檢查,建立債務風險預警機制,超過風險點予以公布通報,堅決杜絕舉借新債,只有杜絕了債務的進一步擴大,才能化解債務危機。
加強稅收征管,做到應收盡收。杜絕墊稅、買稅、空轉等虛增財政收入的行為;按照穩妥性原則,“量入為出、收支平衡”不得編制赤字預算;按照重點性原則,先“保工資、保運轉”等基本支出,后“保民生、促發展”等項目支出;鄉鎮財政人員需要按照預算的編制原則,完整準確地編制年度預算,并且嚴格按照預算執行財政支出,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堅決控制和壓縮不合理支出。
化解鄉鎮政府債務任重而道遠,鄉鎮領導班子要切實改變換屆時新官不管舊賬的現狀,堅持開“前門”、堵“后門”、建機制、強監管,積極防范化解政府債務風險,保持農村穩定和基層政權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