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黎
2014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對預算法出臺以來的第一次修改,提出全面加強預算績效管理,并于2015年1月1日開始施行;2018年12月預算法又做出修改,要求事業單位提高對預算管理的認識,強化單位預算的準確定與科學性,提高預算資金使用效率;2019年新政府會計制度也在全國事業單位內推廣,要求實施新的“雙基礎”會計制度,通過對同一經濟事項的財務會計、預算會計的雙重核算,能更加清晰地從賬務上查看單位資金的渠道、使用規范性。此外,在財政吃緊的當下環境下,財政要求事業單位壓縮一般性支出,減少三公經費列支,新政府會計制度的實施、壓減事業單位一般性支出,外部環境倒逼事業單位必須提高預算管理水平,如何科學合理地運用資金,保障事業單位運行的效率效果,改進預算執行中的不合理現象,提高單位資金的使用效率成為事業單位財務深化改革中必須解決的一道難題。
1.預算制定與決算執行差異大。事業單位預算的編制往往是根據以前年度的數據延續下來,沒有對單位未來年度工作計劃指標進行量化,所以在資金實際執行中與預算存在很大的偏差,造成單位預算執行效率低;由于缺少預算意識,很多人認為預算可有可無,或者只對預算進行總數管控,導致單位預算缺乏剛性,在預算執行中隨意改變數據,造成資金使用混亂,各個項目之間存在資金挪用現象嚴重。
2.缺少預算績效評價。預算績效管理在我國事業單位推行的時間比較晚,很多事業單位的此項工作都流于形式,還有很多事業單位沒有將單位的預算績效評價作納入單位的綜合管理,對單位使用資金的效率效果沒有進行分析與評價,不利于單位預算科學性與可行性的提高。
3.預算信息化水平低,管控難。由于信息化在事業單位預算管理方面運用較少,大多數事業單位依舊延續傳統的會計核算后,對預算執行進度進行事后管理,缺乏預算事前控制,經常會出現經濟業務已經執行完畢后,才發現不符合預算的情況,造成預算監管被動的局面;事業單位缺少單位綜合信息平臺的“頂層設計”,各個信息平臺之間是孤立的,沒有將預算信息系統同單位的財務管理、固定資產、采購平臺等相融合,造成數據信息“孤島”現象嚴重,嚴重阻礙事業單位預算的執行、財務綜合管理的發展。
1.提高單位預算的科學性、合理性。適合單位正常運行的科學預算可以嚴格控制資金的使用,及時發現和制止資金無效或者浪費的現象,優化資金的分配,提高單位資金使用效,所以在制定單位預算時,一定不能“閉門造車”“拍腦袋決定”,需要深入單位各個部門,根據各部門下一年度的年度工作計劃,細化工作指標,量化為資金數據,匯集到單位預算管理部門后,綜合單位資金情況與整體運轉水平進行審核,對部門不合理預算進行退回處理,經過多次反復修訂后,進行預算編報,形成年度預算報表,只有將預算與單位業務工作深度結合,才能做出更加科學、合理的單位預算,這為單位做好預算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提高全員預算管理意識,單位預算不是某一個部門的獨立任務,它涉及到單位全體人員,需要單位上至領導下至員工都需要參與,才能確保執行效果的工作。
2.建立預算績效評價機制。2018年11月財政部下了《關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意見》的通知》(財預〔2018〕167號),提出了事業單位推行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必要性與總要求,預算績效管理以改進預算管理、優化資源配置、控制節約成本、提高公共產品質量和公共服務水平為目的,通過對事業單位的預算績效評價,可以了解單位預算執行的好壞情況,及時查找到單位預算存在的問題與偏差,有利于提高單位預算的科學性、合理性。在單位內部建立預算績效評價機制,在財務部門可以下設專門的預算績效評價小組,監督監管單位預算執行進度,進行流程追蹤,對偏離預算的情況進行糾正、對需要進行預算調整的事項,按照預算調整流程嚴格辦理,每季度末對各個部門的預算執行情況進行通報,根據預算績效評價制度,制定獎懲機制,提高各個部門執行預算的積極性,同時也有助于單位整體提高預算執行的效率效果。
3.積極推進信息化建設。建立事業單位預算信息化平臺,對單位經濟活動的開展實施事前預算審批制度,可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預算實時管控,退回不符合單位預算的支出,從源頭上杜絕“先支付、后管控”的無效管理;通過信息化技術整合,將預算管理、財務管理、人事管理、資產采購、合同管理等納入單位的綜合管理平臺,實現對預算管理與財務管理的有效結合,充分挖掘單位經濟活動信息數據,對經濟業務從事前預算管控、事中審核報銷、事后核算形成全面把控,有利于提高事業單位預決算編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