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在我國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全局性、歷史性的重要會議。這次全會最重要的成果是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建議》首次提出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作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并突出強調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既為我們指明了奮斗方向,又兼顧了需要和可能。理解這些表述背后的精神內涵,有助于激發我們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工作中的內生動力。
中國人對共同富裕的期盼,主要體現在對“小康”“大同”理想社會形態的追求之中。“小康”一詞早在《詩經》中就出現了,小康社會是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社會形態的最初描述。孔子后來在小康社會之上,又描述了一種“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大同社會。在孔子看來,小康社會是人類實現大同社會的過渡社會形態。孔子關于小康社會的思想為歷代思想家所繼承,成為中國歷代仁人志士所追求的理想社會。西方思想家最早對擺脫貧困、實現共同富裕的理想社會的思考出現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后來托馬斯·莫爾受柏拉圖影響,描繪出比“理想國”更美好的理想社會形態,即“烏托邦”,這也是社會主義的最初雛形。馬克思繼承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從物質和制度的層面闡述了人類實現共同富裕的現實可能性。
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把對實現共同富裕的理想社會的追求,落實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實踐之中。同時,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中國共產黨又把這一實踐同中國傳統小康社會的觀念結合起來,提出建設小康社會的階段性目標。鄧小平同志在1979年最先提出了“小康”的概念和我國在20世紀末要達到“小康社會”的構想。隨后,“小康”“小康社會”被寫入黨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報告中,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又確定和重申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高度評價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取得的決定性成就,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實現全面小康只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階段性目標,而社會主義所追求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根據馬克思對未來新社會的構想,生產的目的是所有人共同富裕,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歷代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把為人民謀幸福、實現共同富裕作為奮斗目標。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同志就指出:“現在我們實行這么一種制度,這么一種計劃,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強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強些。而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1990年,鄧小平同志更為明確地闡述了共同富裕與社會主義的關系,他指出:“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我們追求的發展是造福人民的發展,我們追求的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看來,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也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立場。歷史充分證明,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力量在于人民,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取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勝利。依靠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偉業,就必須把人民群眾是否滿意作為檢驗一切工作的第一標準。人民才是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黨的工作做得好不好,不能自己說了算,必須并且只能由人民群眾來評判,最終要以全體人民是否都過上了更好的日子來評判。檢驗一個政黨的根本性質的試金石就是“為什么人”的問題。“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中國共產黨是為人民謀利益而產生的政黨,除了人民利益以外沒有任何特殊的利益。因此,扎實推動共同富裕,讓全體人民都過上更好的日子,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的根本立場和價值取向。
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和提高,整個國家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尤其是“十三五”時期,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臺階,預計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萬億元;義務教育質量不斷提高,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2019 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 元,中等收入群體達4 億人;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10億人,近3000萬老年人享受高齡補貼;截至2019年底,3800多萬困難群眾住進公租房,近2200萬困難群眾領取了租賃補貼。這些數據,顯示出中國人距離前人所向往的勞有所得、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小康生活已經非常接近。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打響了一場艱苦卓絕的脫貧攻堅戰。從2012年年底到2019年年底,全國貧困人口從9899萬人減少到551萬人,累計減貧9348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末的10.2%下降到2019年末的0.6%。我國是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稱贊的為全球減貧作出最大貢獻的國家。今年11月23日,全國脫貧攻堅戰主戰場的貴州宣布最后9個縣退出貧困縣序列,標志著貴州66個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也標志著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中國打贏了這場脫貧攻堅戰。這一被世界銀行前行長金墉評價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事件之一”的減貧奇跡,有力地補齊了實現全面小康的最大短板,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
《建議》明確指出,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起來。這說明我們黨對返貧風險有清醒的認識。一方面,《建議》要求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構建起防止返貧的堅固防線;另一方面,《建議》指出,要實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通過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成效,扎牢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最大底線。
扎實推動共同富裕,體現了共享發展的理念。為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建議》還作出了一些具體部署:一是完善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在初次分配中,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注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分配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和再分配機制,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注重發揮第三次分配的作用,用社會和市場的力量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二是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建議》提出了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等不同方面的舉措,而這些舉措也將形成推動共同富裕的強大合力。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當前,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使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對此,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依然是我們面臨的長期任務。但共同富裕既是我們黨對人類理想社會的堅定追求,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更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因此,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階段,我們必須要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同時還必須要更加努力地為之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