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璐 趙玉峰 紀競垚
人口老齡化將給中國未來發展帶來重大機遇和挑戰。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關系到中國未來經濟社會的發展節奏和路徑。當前,在老齡制度和政策領域,理論界和實務界還存在較大的爭議,例如:養老責任應側重于是由家庭承擔還是由社會和政府承擔(黃健元和常亞輕,2020;廖衛東和劉淼,2020;穆光宗,2019);延遲退休要不要實施,以及在何時以何種方式實施(耿志祥和孫祁祥,2020;楊釩,2020;楊再貴,2020);進一步地,老齡領域應該以事業還是以產業的模式發展等問題。以何種理念搭建何種老齡制度框架,才能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發展,是擺在中國面前的重大問題。
老齡制度,從人群屬性和制度屬性上,都是社會福利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受到社會福利思想的影響。西方社會福利思想有兩條路徑:制度主義福利和剩余主義福利。制度主義福利理論認為,每個人的養老服務需求作為一種權利被認定為正常社會生活的一部分,福利養老服務應當提供給所有老年人(Vogel,1999;Arrow et al.,2002)。剩余主義福利理論認為,養老服務作為一種福利安全網,應當只提供給窮人,或只提供給那些個人及其家庭無法滿足自身養老服務需求的人(Spicker,2014)。Dean(2002)將養老制度分為四種:普遍福利型,代表是北歐國家;福利多元主義類型,主要代表是德國、日本;社會安全網型,代表是美國、加拿大;無保障型,代表是撒哈拉以南非洲。
Hall和Midgley(2004)指出,在不斷追求經濟發展以及尋求社會與經濟政策相整合的發展中國家,西方模式并不適合。一些學者(Gough et al.,2004;Mkandawire,2001)在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福利制度的對比研究中,也提出類似的觀點。中國應該選擇何種養老制度,目前學界沒有定論,但是大多數學者傾向認為應根據中國的具體國情來決定,要服務于“發展”的主要任務。胡湛和彭希哲(2012)認為,對于一個處于轉型期的發展中人口大國,中國復制其他國家的政策模式仍有先天的局限,只有將別國經驗與中國的現實及文化傳統統一起來,強調在中國國情的基礎上構建符合中國發展需要的“發展型養老政策”。王思斌(2009)、戴建兵和曹艷春(2012)等認為應該采用適度普惠的福利模式,李兵、張航空和陳誼(2015)認為應該采取“政府主導下的混合經濟養老服務”模式??傮w來看,中國采取的老年福利制度應該從未來的老齡化發展趨勢出發,用老齡事業發展來兜住老年服務底線,用老齡產業發展來促進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老齡事業和產業協同讓廣大老年人享受優質老齡服務。
未來30年,中國老年人口的絕對數量持續增加。第一階段,當前到2035年前后快速上升。根據《世界人口展望2019》中方案預測數據并結合現有數據進行修正,2020年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56億人,此后一段時期老年人口以年均1000萬人的規模增長,2026將突破3億人,達到3.12億人,2034年將突破4億人,達到4.06億人,2020年到2035年的15年間共增加1.5億人。第二階段,2035~2052年前后增速趨緩。2035年后,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進入緩慢增長期,2052年到達頂峰,峰值為4.90億人。第三階段,2052年左右峰值過后緩慢下降。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進入緩慢下降期。2100年降為4.03億人,近50年時間下降約0.87億人。
“十四五”時期老齡化年均增幅較“十三五”提速。據預測,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將于2020年達到18.17%,2025年達到20.50%,2051年達到35.01%,2020~2051年年均增長0.54%,但“十四五”期間年均增幅為0.66%,大大超過“十三五”時期年均0.36%的增幅。
2018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為11.9%。據世界銀行公開數據庫,同期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人口老齡化程度(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如下:
第一梯隊是日本27.58%;
第二梯隊均在20%~22%,包括意大利(22.75%)、葡萄牙(21.95%)、芬蘭(21.72%)、希臘(21.66%)、德國(21.46%)、保加利亞(21.02%)、克羅地亞(20.45%)、馬耳他(20.35%)、瑞典(20.10%)、法國(20.03%);
第三梯隊均在18%~20%之間,包括丹麥(19.81%)、愛沙尼亞(19.63%)、斯洛文尼亞(19.61%)、捷克(19.42%)、西班牙(19.38%)、荷蘭(19.20%)、匈牙利(19.16%)、奧地利(19.00%)、比利時(18.79%)、瑞士(18.62%)、英國(18.40%);
此外,加拿大17.23%、美國15.81%、澳大利亞15.66%、俄羅斯14.67%、韓國14.42%??梢钥闯觯澜缰饕l達國家老齡化程度均高于中國2.5個百分點以上。
很多研究表明,中國正處于“未富先老”階段,中國人口老齡化程度與經濟發展水平存在一定的正相關關系。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經濟展望數據庫顯示,2018年,上述人口老齡化國家人均GDP絕大多數在2萬~6萬美元之間(俄羅斯、克羅地亞和匈牙利在11000~16000美元區間),除保加利亞(9267美元)以外均高于中國(9608美元)。可見,經濟發展程度高的國家人口老齡化程度也高,這個判斷是成立的。
根據《世界人口展望2019》預測,到2025年,中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2億人,2035年將突破3億人,隨后持續上升到2050年左右達到峰值4.01億人,老齡化程度為26.07%。2050年,主要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程度將分別為:韓國38.1%、日本37.7%、意大利36.0%、葡萄牙34.8%、德國30%、荷蘭28.0%、法國27.98%、芬蘭27.6%、英國25.3%、美國22.4%。根據普華永道2017年的預測,屆時中國人均GDP將達到4萬~5萬美元。所以說,中國是“邊富邊老”應當更為確切。
2020年中國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為2600萬人,據預測,2033年將達到5400萬人,2047年將突破1億人。2020~2050年,高齡老年人平均每年增長近300萬人,高齡老年人失能、失智、獨居比例大,生活照料壓力較大。
近30年來,中國疾病譜發生重大變化,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負擔增加,其中缺血性心臟病死亡率增長20.6%,肺癌死亡率增長12%。隨著人口高齡化不斷加劇,失能失智等老年病、慢性病老年人的照護和醫療服務體系將更加吃緊。
出生人口逐年下降,面臨少子化危機。預計2020年中國出生人口約1406萬人,2025年約1355萬人,2035年約1171萬人,新生兒數量逐年減少。
2019~2025年,中國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規模將會從9.85億人下降到9.75億人,平均每年下降170萬人左右。從2028年開始,每年勞動年齡人口將減少1000萬人以上。勞動年齡人口占比將從2019年的70.83%降至2035年的63.67%。同時,勞動年齡人口不斷老化。45~64歲的大齡勞動人口占勞動年齡人口的比重將從2019年的40.16%提高到2025年的43.53%。屆時,中國老年人口撫養比(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與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之比)將從2017年的0.17繼續上行,預計到2025年達到0.21,到2030年將突破0.3。
可見,中國人口老齡化具有自身的特點:老年人口規模大,近30年增長速度快,并伴隨少子化和高齡化。由于中國老年人口數量龐大,雖然目前在全球老齡化程度并不突出,但老齡化發展趨勢還是受到世界矚目,尤其是在中國正在向高收入國家邁進的過程中,如何托起人口老齡化的巨大勢能并將其轉化為強勁的發展動能,成為中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點任務。
1.養老服務體系不斷健全
養老服務體系是包含服務對象、服務內容、服務網絡、運行監管等在內的一系列制度設計?!笆濉币詠?,中國養老服務體系的方向路徑逐步明確。2011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首次通過規劃確定“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2013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將養老服務業的外延拓展到生活照料、產品用品、健康服務、體育健身、文化娛樂以及金融旅游等交叉領域,養老服務開始呈現出事業和產業雙向發展的雛形。2017年,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明確了“十三五”時期全面推動老齡事業發展和持續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任務。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系統部署了中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思路任務,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居家社區機構養老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方向。通過黨和國家的重大規劃和政策意見,養老服務體系不斷調整充實以適應中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任務要求。
2.養老服務床位不斷增加
在中國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初期,機構養老的發展基礎最為薄弱,福利院、鄉鎮敬老院、公辦養老院等傳統機構的服務對象多為特困群體和福利對象,難以滿足廣大老年人社會化養老的需求。為此,中國“十二五”時期提出到2015年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達到30張的建設目標?!笆濉睍r期,中央預算內投資超過108億元,帶動地方政府投資、中央和地方福彩公益金以及民間資本投入300億元以上,重點支持公辦養老機構和社區日間照料床位建設。“十三五”時期,各主體投資規模和幅度進一步加大,通過公建民營、民辦公助、城企聯動等形式,護理型、醫養結合型床位快速增長。2019年的“普惠養老城企聯動專項行動”,意在通過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來引導市場和社會增加“基本以上、高端以下”的養老服務床位,建設類型包括醫養結合、社區嵌入、旅居型、學習型等。截至2018年末,全國共建有養老服務床位746.3萬張,護理型床位占比達到47%。中國床位建設目標逐漸由數量型指標過渡到結構性指標,逐步聚焦護理型、醫養結合型、社區嵌入式等建設類型,不斷摸索出更能滿足需求的床位供給模式。
3.養老服務規范不斷完善
作為養老服務的上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頒布后歷經3次修訂,不斷規范養老服務行業發展。近年來,民政部等部門從行業主管職能出發,出臺《養老機構管理辦法》等各類鼓勵和規范行業發展的政策文件上百個。各省區市政府主管部門均依照國家規范和屬地情況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國家標準委、各地標準制定部門和行業組織在綜合管理、建設、服務等層面發布了包括《養老機構基本規范》《老年養護院建設標準》等國家標準、地方標準、行業標準近百個。此外,《關于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提出了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進一步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和應用。應當說,養老服務領域規范和標準的覆蓋程度位處民生建設領域第一梯隊,監管落實也逐漸強化,保障和推動了行業的快速發展。
4.醫養結合模式不斷確立
2015年,國務院《關于推進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將“醫養結合”正式納入養老服務體系。隨后,各地在實踐中發展出了四種類型:一是“醫中有養”,即醫療衛生機構開展養老服務;二是“養中有醫”,即養老機構增設醫療服務;三是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實現合作,為老人提供就醫綠色通道;四是醫療機構和養老機構互相轉型發展。根據國家衛健委2019年10月的數據,全國已開辦近4000家醫養結合機構,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建立簽約合作關系的有25000多對。全國養老院以不同形式提供醫療服務的比例達90%以上。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醫養康養相結合”,更加突出了醫療前端健康管理和醫療后端康復護理兩個重要環節,凸顯了健康在整體人口老齡化和個體晚年生活中的雙重重要性。2020年開年之初,《醫養結合機構服務指南(試行)》明確了兼具醫療和養老服務機構的基本要求,更規范了醫養結合的服務內容和流程。伴隨《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的落實,健康老齡化將持續通過制度落實、機制設計體現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各項工作中,體現在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中。
5.老齡事業改革持續推進
近年來,針對養老服務領域存在的體制機制掣肘,應大力推動放管服改革,其中最核心的改革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放寬準入,取消養老機構開辦許可;一視同仁,對境內外投資者興辦機構給予國民待遇;簡化審批,改“先證后照”為“先照后證”。
二是公辦養老機構改革不斷深化。《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帶動各地在搞活公辦機構運營模式、給予民辦機構同等待遇等方面取得了不同成效。
三是改革民辦非企業機構管理辦法。在民政部門登記的非營利性養老機構,可以依法在其登記管理機關管轄范圍內設立多個不具備法人資格的服務網點,明確了可以連鎖復制。
四是對營利性機構提供支持政策。近年來,為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養老服務,中央預算內投資、地方財政支持的養老床位建設補貼和運營補貼已經陸續向企業開放,城企聯動專項行動更是推動了企業積極參與服務供給。
1.養老籌資機制尚不健全
首先,中國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尚未形成。中國第一支柱的基本養老保險占比過高,第二支柱的職業年金、企業年金和第三支柱的商業保險對養老的支撐作用嚴重不足。根據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的研究顯示,截至2016年,中國養老金構成當中,第一支柱占74%、第二支柱占23.1%、第三支柱占0.29%,而美國的養老金構成分別為10%、61.9%、28.1%。
其次,超過5.2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者的保障程度過低。中國在基本養老保險中,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參保人數(2018年底為5.25億人)遠遠高于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18億人),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金的結存額僅為城鎮職工的15%,保障程度低。
再次,基本養老金受勞動力人口占比的影響持續下降。財政補助將中國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當期結余出現赤字時間從2019年推遲至2028年,但仍難以扭轉當期結余的趨勢性變化。部分地區由于持續性人口外流,早已出現養老金入不敷出現象。企業職工退休工資待遇本身較低,2018年全國企退人員平均養老金僅為2636元,如遇養老金穿底很容易引發社會穩定風險。
最后,中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仍處于試點階段,尚未建立全國制度。除了養老保險以外,醫療保險和長期護理保險是老齡社會最重要的兩項籌資制度。其中長期護理保險是針對社會化服務的重要支付制度,但中國長期護理保險仍在擴大試點階段,尚未全國推廣,各省區市紛紛在探索建立各地的社會保險和商業保險等不同類型。
2.基本養老服務制度尚待完善
中國對特殊人群的養老服務兜底保障包括兩方面:一是保障特困人員供養,能夠確保有意愿入住敬老院的特困人員全部實現集中供養。二是對經濟困難的高齡老年人給予養老服務補貼;對生活長期不能自理、經濟困難的老年人給予護理補貼。但是,我們始終沒有明確地建立基本養老服務制度,基本養老服務清單和標準仍在地方探索階段。目前的特困人員供養和兩項補貼制度,不能全面涵蓋國家對龐大老年人群體的服務保障,亟須加以建立完善。
3.經濟發展落后地區養老服務體系并不健全
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戶籍人口老齡化嚴峻,常住人口老齡化水平與國家趨同,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經濟基礎尚可。但是,人口收縮型地區的老齡化程度日趨嚴峻,將直接導致經濟發展動力不足,可持續發展受阻,一些邊境、節點性地區人口失衡甚至會危及國家安全。而且,在邊疆邊境地區、農村地區,勞動力人口凈流出往往與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相關,導致經濟發展落后地區老齡化程度更高但養老服務體系并不健全,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服務得不到較好的保障。
近年來,政策和市場雙向發力下,中國老齡產業快速發展,需求推動作用不斷顯現,市場環境持續發育,市場主體不斷增加。老齡產業對促消費、穩投資的帶動作用非常明顯。
1.促消費: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家庭小型化等社會結構變化,以及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消費能力提高,老齡產業對擴內需、促消費的作用進一步顯現
老齡產業作為家庭和老年人剛性需求的趨勢不斷顯現。中國家庭戶規模已由2000年的3.44人下降到2015年的3.10人。未來30年,老年人口將迎來一個快速增長時期,高齡、失能、空巢老年人比例逐漸加大。
同時,群眾消費能力日漸提升。2019年底中國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預計“十四五”期間將邁入高收入國家門檻。同時,2019年,中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萬元,人均消費支出2.1萬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萬元,人均消費支出2.8萬元。人民群眾有意愿也有能力對更高質量、更好品質的生活充滿美好期待,到2020年,“60后”即將進入老年行列,他們的消費能力和觀念將提升到新的高度。在中國拉動國民經濟的“三駕馬車”中,凈出口受國際環境影響而明顯下滑,投資收益總體上趨于下降,2019年消費貢獻率57.8%,體現出服務業的持續支撐力,老齡產業將成為推動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領軍行業。
目前97%~99%的老年人在社區居家養老,老年人社區養老的消費潛力巨大。據預測,社區針對失能、半失能和慢性病老年人的養老服務帶動老年人消費規模達到1.9萬億元。
2.穩投資:中央投資帶動地方和社會投資養老、適老化改造,持續推動投資穩步增長
“十二五”時期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從2011年的9億元提高到2017年的30億元,七年間投資總數超過166億元。民政部從2011年到2017年安排了81億元彩票公益金支持養老服務體系建設。2013年到2015年,中央財政累計投入30億元,支持10萬個農村幸福院建設。從2016年開始,中央財政每年投入10億元,累計50億元,開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2019年開始,國家發展改革委、民政部、衛生健康委三部門推出“普惠養老城企聯動專項行動”,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14億元增加醫養結合型、社區骨干網等普惠床位建設。2020年專項行動繼續加大投資力度,同時鼓勵旅居型、學習型老年機構建設。此外,健康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老年友好型社區建設、老年大學建設等政策舉措,將逐一落地,全方位提升各地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能力。各地財政配套投資、社會資本參與投資的熱情也不斷高漲。
近兩年,在國家政策推動下各地啟動老舊小區改造工程,對政府投資帶動社會投資發揮了有利的作用。據預測,城鎮老舊小區室內外適老化改造將帶動投資3.6萬億元。
3.“政策紅利”: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推動下,老齡產業將迎來更佳發育成長環境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明確提出“大力開展健康養生、健康體檢、咨詢管理、體質測定、體育健身、運動康復、健康旅游等多樣化服務”。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明確將“康養”作為重點發展領域。《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提出“打造健康服務體系”和“健全老有所養的養老服務體系”,持續改善老年人健康養老服務,同時發展“銀發經濟”,鼓勵和支持養老服務業與其他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可見,發展老齡產業是實現“健康中國2030”的必然要求,也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舉措,是面向21世紀中葉中國持續推進、重點布局的發展領域。各部門、各省區市均密集出臺支持老齡產業發展的政策意見,老齡產業項目頻繁落地,呈現出一副百舸爭流的老齡產業發展態勢。
4.資本熱捧:老齡產業的市場前景廣闊,國有、民間資本投資熱度持續升溫,企業營收情況逐漸好轉
隨著養老服務受關注度的提高和創新要素的融入,養老服務的產業形態也在不斷變化,新興業態不斷涌現,新的技術也加快應用。社會資本在健康養老領域投資熱潮不斷興起,金融、地產、保險、互聯網等資本不斷進入健康養老、老年地產、養老養生、養老旅游等跨界融合的行業,養老服務業被催生成為朝陽產業,受到社會資本的熱捧。根據寸草春暉、誠和敬等養老企業投資回報情況分析,目前多數企業尚處于虧損或持平狀態,但發展趨勢和營收前景樂觀。
人口老齡化不是洪水猛獸,應對人口老齡化應化挑戰為機遇。要針對中國人口老齡化特征,客觀認識其發展規律,積極推進事業和產業協調發展,動員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力量共同實現積極應對。
中國具有形成老齡產業強大國內市場的主體優勢:從需求側,人口老齡化發展態勢、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態勢等,都持續推高老齡產業消費升級;從供給側,以企業和社會組織為主體的供給主體,在政策和需求雙向引領下不斷推動產業升級。供需雙方形成的強大市場動力,將形成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動能,為老齡社會財富儲備貢獻力量,有效緩解籌資動力不足等問題。從“十四五”時期開始,中國人口老齡化將進入快速上升期。老齡社會將充分釋放出對康養服務業、老年產品、科技創新等的巨大需求。但是,老齡社會并不會天然形成強大市場,強大市場的形成尚需市場規則、市場基礎設施、要素市場、內外融通等方面的建設和配合。只有形成公平公正的市場規則,完善服務各類市場主體的基礎設施,掃清要素市場的各種掣肘和壁壘,推動國內國外兩個市場互相融通,才能真正在人口老齡化趨勢下培育出強大市場,推動中國人口與經濟協調發展。
建立涵蓋傳統福利對象和事實需要幫扶老年人的基本養老服務制度。全面落實養老服務領域“補強提”。重點落實中西部農村地區、民族邊境等落后地區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補短板工作。從健全服務網絡、拓寬基金渠道、建立協作機制三方面進行部署。鼓勵各地建設農村幸福院等自助式、互助式養老服務設施。加強農村敬老院建設和改造。持續推動老齡事業發展和改革,深入推進養老領域放管服改革,在全國范圍內逐步實現公辦養老機構改革。鼓勵社會力量通過獨資、合資、合作、聯營、參股、租賃等方式,參與公辦養老機構改革,提高運營效率和社會主體積極性。
創新公平環境。企業多次呼吁希望享有與民辦非企業機構在財政補貼、項目申請等方面的同等待遇。建議建立新型的社會企業制度,既具有社會公益性質,又按照企業模式運營與管理,創造養老產業良性的市場化運營環境。創新要素環境。鼓勵各地創新性地推出土地、金融、人才等支持性要素供給,與企業實現聯動,為企業減負助力。通過創新信貸融資,應用債券融資,優化基金支持,完善政府購買,多渠道為養老服務企業提供資金支撐。鼓勵將養老服務從業人員和產業人才納入人才支持目錄,從育才、引才、用才等多角度壯大從業隊伍。創新監管環境。動員基層政府客觀認識、積極服務養老服務企業。服務城市老舊小區的養老服務企業多會面臨設施不到位、消防不達標、經營范圍受質疑等問題,建議街道和區縣衛健、民政、市場監管等條塊政府加強統籌協作,積極疏通企業經營堵點,更好發揮便民利民作用。
科技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支撐變量。應積極開發應用康復輔助器具技術、智能照護機器人技術、生物工程技術、新型材料技術以及大數據、物聯網等在老齡產業中的研發和集成應用,推動將老齡產品研發制造納入制造強國發展戰略,實現老齡產業的長鏈條、高標準發展。未來科技創新將快速迭代現有的體系和模式。老年智能產品的快速普及能夠極大規避人工成本提高的影響,從而降低老齡社會支出總費用;科技產品也將改變老齡社會的生活環境和社會交往模式,建設有溫度的老年友好型未來社會將是科技創新的基本宗旨?!笆奈濉睍r期,推動養老服務與智能產品相結合,實現老齡產業鏈條增長、科技元素增加,搭建起一個虛實結合、智慧共享的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綜合立體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