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要成為科學,就必須置于現實基礎之上。”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在今天的中國仍然有巨大的生命力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能夠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不斷取得成功。底線思維是馬克思主義重要的思維方法,底線思維的提出與我國全面推進深化改革的大背景息息相關,隨著改革的深入,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堅守底線,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切措施都應從“實”出發,堅持問題導向,以解決現實問題,化解現實風險,運用底線思維保證改革的順利推進。
底線思維在研究現實問題的基礎上還具有預判性和超前性。運用底線思維首先要從壞處準備,明確了哪些是最壞的結果,這就明確了當前我們經濟體制改革的底線,并以此為警戒,嚴防死守,對可能到來的危機和風險進行防范,以免造成更大的禍患。運用底線思維可以明確改革中不可觸碰的界限,防止在改革中發生顛覆性錯誤,導致整個防線失守,全線崩潰。經濟體制改革中運用底線思維就要首先對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預判,在此基礎上做好防范沖破底線的行為,最終化解風險,使改革能夠順利進行,做到保底守底托底。
運用底線思維的最終目的是爭取最好的結果,在經濟體制改革中要善于有所作為,要敢于打破阻礙經濟發展的體制和機制,敢于涉險灘,敢于啃硬骨頭,既要守住底線,又要勇于進取,不斷開拓新局面。底線思維不僅強調要有憂患意識,而且強調主體面對困境要積極采取措施,發揮主觀能動性,及早制定預案使我們的事業不斷向好。因此,底線思維不是消極被動思維,而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思維,做最壞的打算不是畏首畏尾毫無作為,而是積極主動破立并行,在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既要堅守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底線,也要與時偕行,打破不合時宜的“底線”,推動改革的深入。
中國社會主義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任何試圖以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而否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論調都應當警惕。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有人認為經濟發展放緩了,中國經濟發展策略不再是以“GDP論英雄了”,經濟發展策略由“激進”轉化為“保守”,不需要再為經濟增長而勞神苦思。這種思想實際上是片面的。中國的經濟不是不發展,而是要繼續保持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不以單純追求經濟增速為目的,但又不能完全忽視經濟增長速度;不單純地追求經濟體量的增大,但又要在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調整的前提下保持經濟體量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進入新的階段必須努力保持宏觀經濟持續向好,做到“有為”和“有守”的統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基本經濟制度。所有制結構決定了社會的基本性質,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必須堅持公有制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基石,決定整個社會變革的總方向。在經濟體制改革中必須保證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居于主導地位,控制整個國民經濟的命脈,引領和帶動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任何主張全盤私有化的新自由主義“改革”方向都是對社會主義方向的背離。任何主張回到“純而又純”“一大二公”的經濟體制的改革無疑是在開歷史倒車。
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正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我國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使政府的權力過于集中,整個社會依附于政府,政府通過行政手段配置社會資源,社會資源配置效率低,個人命運由先天決定而不是由后天努力所決定,這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嚴重阻礙整個社會向前發展。
當代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設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的經驗證明,市場配置資源比政府更高效,價值規律可以充分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和供求關系,通過價格信號決定生產者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和為誰生產。在市場能夠正常發揮作用的領域,要給政府的干預措施設置底線,防止政府過度干預市場導致市場價格扭曲,從而導致“市場失靈”。
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并不代表政府的作用是消極和被動的。市場正常運轉需要政府介入和保護市場主體的產權,維護市場秩序,加強對市場主體的監管,打擊違反公平競爭的各類行為,保證各種資源要素在市場自由流動,各類市場主體平等地參與競爭。
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是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在這條路上,任何一個地區,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名群眾都不能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上掉隊。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共產黨破除了對社會主義的狹隘理解,擺脫了“社會主義”就是“平均主義”的誤解,鼓勵一部分群眾,一部分地區依靠自身優勢先富裕起來,先發展重點區域。但“率先富裕”政策另一面則導致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區缺少資金和國家政策的支持,加之自身工業基礎薄弱,只能利用農業發展經濟,從而造成中西部地區長期落后于東部地區。近年來,區域間的發展在馬太效應的影響下不斷拉大差距,習近平總書記擔憂地指出:“發展仍然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仍然是帶有基礎性、根本性的工作,但經濟發展、物質生活改善并不是全部,人心向背也不僅僅決定于這一點。發展了,還有共同富裕問題。物質豐富了,但發展極不平衡,貧富懸殊很大,社會不公平,兩極分化了,能得人心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是讓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造就一個惠及全中國人民的小康社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必須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現實、最直接的利益。每個社會中都會有一部分群眾因為自身身體健康狀況、家庭、個人勞動能力等因素導致無法保證基本生活。經濟體制改革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必須要解決好困難群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問題。這是經濟體制改革不可忽視的民生底線。一旦民生底線被擊穿,不僅改革發展的成果會喪失,甚至會造成整個社會的動蕩。
對于困難群眾來說,“托底”是對于整個社會收入的再分配,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價值目標的重要途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結果絕不能出現“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的現象。發展的根本力量在于人民群眾,人民群眾也應當享有發展的成果。對困難群眾的托底政策不僅是民生工程,也是發展工程,增強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利用貧困地區的資源優勢開發扶貧產業,扶持貧困人口就業、擺脫貧困,建立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的社會托底政策是經濟體制改革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經濟增長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經濟持續下行風險增大。在這個關鍵時期能否化危為機,實現中國經濟轉型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于各級領導干部能否“堅持底線思維,做好應對各種挑戰的準備”。運用底線思維推動經濟體制改革,首先,要充分評估中國經濟發生風險的可能性并對存在的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其次,底線思維不是守著底線過日子,經濟體制改革必須樹立起積極向好的目標,并為之努力。最后,堅守底線和實現預期目標的途徑是要求人們有積極有為的態度,運用科學的方法實現預期目標。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改變了傳統的單純擴大生產規模,增加資金和勞動力投入重復擴張戰略。經濟發展更多地依靠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通過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變革生產方式、生產工具,創造新產業鏈,增加新興產業在總產業鏈中的比重。我國的創新驅動戰略走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之路,主要依靠自主創新,改變過去過度依賴引進外國的科學技術走“捷徑”的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引進高新技術上不能抱任何幻想,核心技術尤其是國防科技技術是花錢買不來的。”要自主研發和創新,搶占戰略制高點,加大投入,破解科學技術的發展難題,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要注重消化吸收,加強二次創新。
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保持宏觀經濟的穩步發展,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宏觀經濟穩定主要包括國內實現充分就業、物價穩定、保持國際收支平衡。“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社會成員只有實現充分就業,才有機會實現自身價值,才算是融入社會。我國正處在經濟發展換擋期,國際經濟增長放緩,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普遍存在。經濟體制改革要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必須要兼顧到受影響的就業人員,通過教育培訓提升其就業技能,積極開拓新的就業空間,加強失業人口的保障水平,筑牢就業底線。
物價基本穩定是經濟穩定發展的可靠保證,物價基本穩定有利于推動企業融資成本下降,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推行穩健的貨幣政策,貨幣的供應量要同經濟發展融資增長要求相一致,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相一致。國際收支平衡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目標。中國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大體保持收支“雙順差”,解決了中國長期以來外匯緊缺的情況,但也增加了人民幣升值壓力,降低了中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對外貿易中順差積累的外匯往往采用購買國外政府和公司的債券的形式回流到發達國家,一旦國際金融貿易市場發生系統性風險,我國經濟也會面臨巨大沖擊。經濟體制改革必須改變傳統的追求“雙順差”的目標,加強國際間經貿合作,加快形成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發展的新格局。經濟體制改革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摒棄為少數人謀私利的發展偏差,最終使經濟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配置資源的一種手段,現代經濟活動離不開貨幣和資本的流動。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各類主體金融需求出現缺口,金融需求通過正規的融資渠道無法獲得滿足,一些中小企業會向一些類金融機構尋求資金支持,這就會造成高利貸和非法集資的現象出現,背離了金融活動的根本目的。經濟體制改革就是要把金融活動納入正常軌道,金融活動的社會目的應該是為實體經濟服務,加強對金融機構和金融活動的監管,保護人民的合法財產,使金融資源配置到急需的行業和領域。
債務風險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難以回避的風險之一。為了維持GDP的高速增長,部分地方政府采用“加杠桿”的方式大量舉債以實現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城市房價的過快上漲,導致大量資金脫實向虛,廣大居民為了購買住房不僅透支了自身的積蓄,還背上了沉重的銀行貸款,加劇了居民家庭、銀行和整個社會的債務風險。經濟體制改革必須嚴防債務風險,加強對地方政府債務增量的管理,嚴格審核新的項目預算,建立政府償債準備金建設,壓縮政府的“三公”經費,對政府中盲目舉債發展的行為,要倒查責任,對責任人終身問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