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特別是年輕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調查研究能力、科學決策能力、改革攻堅能力、應急處突能力、群眾工作能力、抓落實能力”,這七種能力可以幫助干部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要有效提升七種能力,需要從關系維度、價值維度和路徑維度進行探究。首先要厘清七種能力關系內涵的邏輯性,其次要提取重要意義與實踐價值,最后還要挖掘七種能力的實現路徑,多維度地展開學習與探究,將七種能力轉化為行動力,真正助力干部的實際工作。
七種能力充分顯示了自在生成的邏輯性,每一種能力都不可或缺。政治能力是根基,不可動搖。缺失了政治能力,其他六種能力就像失去地基的高樓、斷了根的大樹,無立足之本,無論其他能力多么強大,都會陷入誤區或跌入深淵。只有具備了政治能力才能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才能清楚地認識到“凡是有利于堅持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事就堅定不移做,凡是不利于堅持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事就堅決不做”。故此,對于新時代的干部而言,最核心最本質的“第一能力”便是政治能力,衡量干部能否挑重擔的“第一標準”也是政治能力。
但僅有政治能力是不夠的,其他六種能力也具有不可替代性。調查研究能力是干部能力的關鍵鎖鑰。唯有經過實地調查、深入研究的觀察才是具有實際意義的觀察,才不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一得自矜、以偏概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推進工作。科學決策能力與改革攻堅能力、應急處突能力居中,彰顯了堅挺的脊梁作用。對于黨員干部而言,科學決策能力是必備的基本素質,改革攻堅和應急處突能力則是重要保障。群眾工作能力與抓落實能力放到最后,以人民利益與問題解決作為終結,是將所有能力的重點放到為人民群眾解決實際問題、讓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終極目標上。
七種能力環環緊扣,科學的排序使其生成了嚴密的推理性。七種能力的排序始于政治能力,終結于抓落實能力,每一種能力所處的位置都具有順應性和承接性。政治能力居首,是為了明確調查研究的方向,有助于開展正確、有效的調查。調查研究能力緊隨其后,因為調查研究可以厘清事實、掌握實況與現狀,能為下一步的決策提供實例與數據的支撐,幫助干部探究具有可行性的決策,進而生成決策力。有了科學決策的能力,就意味著干部在改革攻堅的道路上,能夠采用科學的方法,形成高遠的格局,實現運籌帷幄,取得勝利。在攻堅過程中激發的解決難題與“急題”的實戰能力,能幫助干部從容地應急處突。同時,也就能在群眾工作中游刃有余,真抓實干,將具體問題徹底解決,使具體工作落實到位。七種能力的排序,也體現了能力提升的主導過程,在實現思想引領、調查研究、科學決策、改革攻堅、應急處突、群眾工作、抓落實全盤勝利的過程中,對應的七種能力也順應得到有效提升。
七種能力的內在邏輯性與嚴密的推理性體現了理論邏輯與實踐邏輯的集成統一,超越了干部能力的本體意義,深刻反映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系統性、開創性與科學性。厘清七種能力的關系內涵,為領導干部提供了認知、理解、掌握和提升七種能力的思路,為解讀七種能力之間的緊密關系、探究它們之間互為依托的必要性提供了路徑和方向。
政治能力是干好工作的首要條件,同時,也是幫助干部把握方向、把握大勢、把握全局的有力保證,是保持政治定力、駕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風險、辨別政治是非的關鍵所在。政治能力能為干部的成長引領方向,幫助干部提高政治站位、政治覺悟,使干部能自覺地加強政治歷練,增強政治自制力,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和“老實人”。
調查研究能力與科學決策能力緊跟政治能力,排在前列,說明在實干工作中,二者具有主導意義。這兩種能力的獲得可以幫助干部形成求實創新的工作作風和干事精神。首先,調查研究是其他工作的奠基之石。只有對“問題的現實情況和歷史情況”進行調查,才有發言權,否則就會產生“唯心的工作指導”,就不可能形成科學的決策。干部只有具備了調查研究的能力,才能在具體工作中做到遵循規律、實事求是。其次,科學決策能力是開展工作、解決難題的核心要素。“學界有一項分析結論,在領導者綜合素質上,有三方面因素是最為關鍵的,即專業、用人及決策。而三方面因素的重要程度卻又不同,如果用百分比來衡量,那么專業素質僅占18%,用人占35%,而最為關鍵的是決策,占47%。可見領導者決策能力的重要程度。”決策能力決定著決策是否具有實用性和有效性,這就需要開展深入的調查研究,才可以生成科學的決策。因此,調查研究能力與科學決策能力對于干部而言,都是極其重要的能力,是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核心力量,不可或缺。
改革攻堅能力與應急處突能力是干部在面對難事、急事時應具備的能力。無論是改革攻堅還是應急處突,都是在考驗干部的思變本領、應變能力,能夠幫助干部學會如何面對困難,不畏艱難險阻,勇于亮劍。
為民造福是根本的政治擔當。七種能力最終的落腳點是幫助群眾解決問題,讓人民過上滿意的生活。在群眾工作能力和抓落實能力的養成中,干部能切實體會群眾的難處,用心傾聽群眾的心聲,用實際行動解決問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為了搞好發展,以便實現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因此,群眾工作能力和抓落實能力的提升,能讓干部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形成一種向上的韌勁,堅持把人民放心中,做到事情有始終,問題有著落。遇到難題就一道一道地解,遇到難關就一個一個地過,不中途撂挑子,不半途而廢,形成一種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愚公精神,匯聚一種“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勇氣。
路徑維度的探究,正是對七種能力如何提升的方法指引。這七種能力分別指代了具體的干部工作,無論是政治工作,還是調查研究、改革攻堅等工作,都需要對應的能力來踐行、完成或取得勝利。從七種能力的路徑維度來看,實現七種能力的途徑既有一致性,又有個別差異性。一致性主要體現在思想引領與信念信仰方面。這七種能力的培養或提升,都需要思想的引領和信念的堅定。個別差異性主要在于每一種能力所賦予的工作的針對性,在實現的路徑上就會各有側重之處。在培養或提升七種能力時,既要充分關照路徑的一致性,又要關照其特殊性,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地實現七種能力的提升。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身正”可以提升干部能力,幫助干部有效開展工作。要做到“身正”,一方面,干部應當以身作則,履職盡責。干部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政治理想,正確把握政治方向,堅定站穩政治立場,嚴格遵守政治紀律,加強政治歷練,積累政治經驗,自覺把講政治貫穿于黨性鍛煉全過程,使自己的政治能力與擔任的領導職責相匹配。另一方面,黨員干部一定要忠誠于黨,與九千余萬名黨員同心協力,做黨的堅實后盾,與黨同呼吸、共命運,為實現黨的偉大事業而信念永恒、不懈奮斗,如此,干部能力才能堅韌不拔,才能抵御一切挑戰或誘惑。
“知”有助于深刻領會七種能力相互之間的重要關系。就解決問題而言,政治能力是重中之重,是思想基礎;調查研究能力是揭開迷霧的重要武器;科學決策能力是生命線,是引領成功的制勝法寶;改革攻堅能力是關鍵,是運用新發展理念的神來之筆;應急處突能力是重要手段;群眾工作能力是“硬核”;抓落實能力是堡壘。一旦所有問題得到最終的解決、落實,堅強的精神堡壘就會建構在人民心中。“信”有助于干部的信念永恒,能始終做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除此以外,要實現七種能力的提升,還必須落實到“行”上,干部既要加強理論學習、走在前列,又要結合實踐、干在實處,方能實現七種能力的綜合提升。
“求實創新”包含了兩層含義,第一是“實事求是”,第二是“開拓創新”。在“實事求是”中,“實”與“是”融會貫通了科學、真理、信念三重內涵。“實事求是”的基本價值取向不僅是修身立德,也是干部解決問題的靈魂所在。“調查就是解決問題。”堅持不懈、周而復始的調查研究能增強干部的創新思維,使科學的決策應運而生,這也是開拓創新的根源所在,也即是說,求實正是為了創新。因此,在具體工作中,要堅持以實事求是的具體實踐推動開拓創新的事業。具體而言,就是要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分析、解決面臨的重大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從具體地域、具體環境、實際情況出發看問題、定決策、做事情,真正使新思想新理念落地生根,推動工作創新發展,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通過化解難題開創工作的新局面。
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讓問題得到徹底解決,這需要干部必須堅持以人民群眾為主體。七個能力的提升,就是為了解決問題和破解難題。當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重要任務正在緊張推進中,其間出現的種種問題,迫切需要得到解決,猶如疑難雜癥,需要大夫妙手回春。干部如何在奮斗的道路上成長為去除頑瘴痼疾的“大夫”?這就需要干部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全局觀和整體觀,能勇挑重擔,以人民為中心,急群眾之所急,聚焦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向往,敢于擔當,為群眾解決好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千方百計幫助群眾解決就業、教育、住房等方面的實際困難;始終把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這些解難題的過程中,以實踐出真知,進而實現七種能力的提升。
綜上,干部只有不斷在理論學習和實踐探究中,才能真正理解七種能力的有機結合,才能深刻領悟七種能力的深厚意蘊,才能有效提升七種能力,才能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時代背景下,“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堅持居安思危,做到未雨綢繆,搶占先機,臨危不懼,“勇于直面問題,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斷解決問題、破解難題”,實現干部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