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年輕干部要提高“七種能力”。筆者認為,“七種能力”的論述分別從“怎么看”與“怎么辦”兩個維度回答了如何才能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個核心問題。
政治能力是要解決“方向”問題,確保我們“做正確的事”,始終做有利于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與社會主義制度的事;“方向”是根本,只有“方向”正確、定位精準,我們才能在正確的軌道上持續前行,所有的付出與努力也才有價值與意義。
不斷提升政治能力是年輕干部方向不偏、定位精準的根本所在。個人如此,企業亦如此。把穩方向、精準定位亦是企業成功的根本所在。十余年來,貴州農信快速發展,實現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飛越,成為省內資產規模最大、存貸款余額最高、支農支小力度最強、機構網點覆蓋最廣、從業人員最多的銀行機構,能夠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績,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方向正確、定位精準是根本原因。貴州農信始終秉承“百姓銀行、服務百姓”的為民情懷,永葆支農支小戰略定力,沿著服務“三農”、小微等社會弱勢群體與經濟薄弱環節的正確方向,持續發力、久久為功,不斷做實、做優客戶基礎,做細、做精產品服務,做強、做大企業自身。歷史與實踐已經證明,貴州農信無論今后如何改革,“百姓銀行、服務百姓”的方向不能偏、定位不能變,始終秉承“為民”情懷是推進企業永續發展的根本所在,不斷提升企業“政治能力”,確保方向對、定位準,亦是貴州農信要不斷深化研究的永恒課題。
政治能力解決“方向”問題,調查研究、科學決策、改革攻堅、應急處突與群眾工作“五種能力”就是要解決“方法”問題。“方向”正確,為“做正確的事”提供了根本前提,但與真正解決實際問題、“做成事”還有很大差距,前進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各種困難與問題、風險與挑戰可能會不期而至,要解決實際問題、“做成事”就必須戰勝“攔路虎”,掌握破解難題、攻堅克難的“方法”必不可少。科學的方法是“基礎”,只有充分理解掌握“方法”,才能夯實基礎、增強底氣,有勇氣與實力在正確的“方向”上努力解決前進中遇到的困難與問題、從容應對各種風險與挑戰,真正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亂云飛渡仍從容”。這“五種能力”從邏輯上環環相扣、層層遞進。“調查研究”是“方法”的“第一環”,是發現“真問題”與研究“真對策”的起點,只有在深入細致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才能發現問題的“癥結”與對癥下藥的“良方”,為“科學決策”提供充分依據;“科學決策”是“方法”的第二環,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重點解決拍板決定“做”與“不做”及“做什么”的問題,做出“科學決策”必須要有戰略、長遠與全局的眼光,充分開展可行性研究,全面權衡、科學決斷;“改革攻堅”是“方法”的“第三環”,面對要持續推進的各項事業及前進道路上的困難與問題,必須要有“改革攻堅”的信心與決心,敢于通過改革創新打破固化的體制機制,激發出強大的活力與動力;“應急處突”是與“改革攻堅”緊密配合的“方法”,在持續推進各項事業過程中,各種風險與突發事件可能會相伴而生,我們必須要未雨綢繆、居安思危,做好風險預判,對可能發生的各種風險,做到心中有數、分類施策、化解危機;“群眾工作”貫穿于“方法”的始終,既要心中有群眾,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又要善于發動群眾,團結帶領群眾干事創業。
年輕干部要不斷提升調查研究、科學決策、改革攻堅、應急處突與群眾工作能力,通過不斷提升“五種能力”掌握科學“方法”,才能增強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與問題、從容應對一切風險與挑戰的底氣與信心,才能真正解決實際問題、“做成事”。個人如此,企業亦如此。貴州農信要建成高質量發展的百姓銀行,就要在持續提升“五種能力”上下真功夫。調查研究是“吃透上情、掌握民情”的前提和基礎,通過開展廣泛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才能了解政策、了解客戶、了解市場,才能有的放矢推出有效滿足客戶與市場需求的產品與服務,贏得市場競爭,擴大市場份額。如,貴州農信持續深入開展的信用工程建設,通過信用農戶、信用村組、信用鄉鎮的創建,讓貴州廣大農民“貸款像存款一樣方便”,無需任何抵押擔保,只要講誠信即可享受利率優惠、貸款優先、限時放貸的“陽光信貸”服務,不僅破解了農民貸款難、農信社難貸款的難題,而且促進了誠信農民建設、鄉風文明與社會治理的改善。科學決策是“做正確的事”的行動起點,決定了今后“做什么”,對長遠績效將產生重要影響。正是一系列打基礎、利長遠的正確戰略決策與行動安排,才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推進企業持續健康發展。反之,急功近利、目光狹隘、短期行為的決策與行動安排,必然給企業造成損失甚至致命打擊,企業可能因一次錯誤的決策而陷入絕境。改革攻堅是成功企業必備的“企業精神”,企業面臨著內外部各種風險與不確定性,改革攻堅是打通堵點、破解難點、消除疑點、彌補斷點的必由之路,正是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改革攻堅,才推進企業不斷向前發展。如果沒有改革攻堅的“企業精神”,不掌握改革攻堅的斗爭本領,企業就經受不住困難與風險的挑戰,從而在內外部風險挑戰中敗下陣來,淪為“短命企業”。應急處突是企業整個生命周期中必備的“穩定器”與“撒手锏”,當不可預測風險、突發性事件發生后,企業就要亮出“撒手锏”、迅速穩妥處置突發事件,化險為夷,轉危為安。針對可能面臨的各類風險,必須做到心中有數、心中有策,當風險事件突如其來時能夠精準施策、化解風險,做到“風雨不動安如山”,企業才能行穩致遠。群眾工作是貫穿于企業發展全過程的“動力源”,企業要把每個人的活力與潛力充分激發出來,才能凝聚起推動企業發展的強大動力與合力,這就要求企業必須不斷提升群眾工作能力,善于團結群眾、發動群眾,營造和諧、團結、向上的企業文化氛圍,凝聚起強大正能量推動企業穩健持續發展。
狠抓落實能力是要解決“作風”問題,從實踐上回答“怎么辦”的問題。堅定正確的方向、掌握科學的方法為切實解決實際問題奠定了基礎,從理論上回答了“怎么看”提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這個問題,但是否切實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必須付諸腳踏實地的行動。有了正確的方向和科學的方法,如果沒有“作風”保障,沒有腳踏實地、久久為功的精神,再好的方向與方法都將歸零。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干事業就要有釘釘子精神,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穩扎穩打向前走,過了一山再登一峰,跨過一溝再越一壑,不斷通過化解難題開創工作新局面。”
狠抓落實是個人解決實際問題的作風保障,亦是企業不斷解決問題、破解難題的作風保障。企業一旦作出決策,就不能朝令夕改、朝三暮四,必須緊盯問題、解剖問題、逐個擊破,在狠抓問題解決上發揚“釘釘子”精神,不達目的,誓不罷休。要定期對抓落實進度進行總結評估,既要埋頭拉車,也要抬頭看路,及時發現工作中的問題與不足,及時優化調整工作方法,提升推進工作落實的質量與水平。企業只有形成“事事有著落,件件有回音”的狠抓落實工作作風,才能內強管理防風險、外抓發展樹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