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以來,貴州省安順市牢牢把握歷史方位和時代脈搏,有效整合軍地理念、軍地講習、軍地人才和軍地服務等資源,于2018年4月在平壩區創建了全國首個“新時代農民(市民)講習所軍地實踐中心”(后更名為“新時代軍地實踐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打造了“講習名人堂”“貴飛民兵俱樂部”“兵支書之家”“瀑鄉軍民集結號”“塘約見習——鄉村致富夜校”“講習文化輕騎兵”等六大講習和實踐平臺。中心堅持“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突出重點、全面推進”的工作思路,以講習為抓手,大力加強陣地建設、豐富講習內容、拓展實踐路徑,促使兵支書脫穎而出,為全市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貢獻了智慧和能量。尤其是今年年初,在市委、軍分區和市直相關部門的領導、組織和號召下,全市600余名“兵支書”、9000余名退役軍人全力投入到疫情防控阻擊和脫貧攻堅“兩場戰役”,用實際行動彰顯了退伍不褪色、離崗不離黨的信念擔當。
一是建設講的陣地。著眼典型強示范。平壩區中心建設以來,重點打造了區中心、白云鎮平元村“兵支書之家”等主陣地,有效抓好源頭培育和重點“孵化”。兩年來,各縣區不斷增進交流、互學互鑒,充分結合各地民族習俗文化和工作實際,縣級中心示范點基本實現了“五個有”:有陣地、有文化、有部署、有行動、有成效,輻射和帶動基層網點工作有聲有色、有力有效。著力融合強隊伍。按照“政治過硬、師德高尚、結構合理”的原則,有效整合軍地領導、專家、學者以及行業精英組建“講習名人堂”大數據中心,形成講習課題三百余個,實施線上“點餐”,線下“派單”。著手制度提實效。堅持軍地聯建、強調實用、注重實效,積極探索退役軍人助力基層黨建和脫貧攻堅有效途徑,創建了一系列講習和培訓的平臺載體,有力推動了兵支書從普通退役軍人到脫貧攻堅戰場“領頭雁”的蛻變。二是拓展講的內容。講理論。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央省市重大會議精神和重要工作部署、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意識形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等主題開展講習,進一步筑牢現役、退役官兵和廣大群眾思想根基。講政策。圍繞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形勢任務,緊扣“兩不愁三保障”、產業、就業等群眾關注焦點,把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政策作為講習內容,與群眾生產生活無縫“對接”。講初心。通過開展組織生活會、脫貧攻堅“大比武”、組織瞻仰革命舊址、參觀紅色展覽、觀看紅色專題片、重讀黨章重溫入黨誓詞,以及邀請先進典型兵支書“現身說法”等拓展講習,激發兵支書戰斗精神和為民情懷。講技能。邀請相關專家開展就業、電工、家政、運輸等專題技能培訓;協調本地相關培訓機構,制定培訓計劃,開辦“兵支書”培訓班。三是豐富講的形式。“大課堂”集中講習。市、縣(區)以新時代軍地實踐中心、文明實踐中心以及黨校等宣傳教育陣地為“大課堂”主陣地,基層單位整合講習所、文明實踐站所、道德講堂、黨員(文化)活動室等陣地資源,緊跟形勢、緊貼實際靈活開展集中講習。“微課堂”精準“滴灌”。采取分眾化、對象化方式,實施面對面、點對點的學習培訓,精準開展講習。切實深入基層、企業等,以院壩會、懇談會、現場會等形式對兵支書進行接地氣、暖人心的宣傳、宣講。拓展課堂助素質提升。組織兵支書到紅色教育基地學習考察,借他山之石,悟攻玉之道。文藝講習樂享成果。打造“文化輕騎兵”項目,整合全市47支文藝隊伍資源編排兵支書文藝節目,通過文藝方式宣傳、講解,讓線上線下有兵支書身影,臺上臺下有兵支書形象。網絡宣講卓有成效。搭建軍地講習大數據平臺,提供講習視頻和專家資源,開展線上線下同步講。常態化用好貴州省新時代大講堂網絡陣地,組織集中學與自主學齊推進。
通過多種形式開展講習活動,實現學有所獲、干有所成。一是在基層黨組織彰顯使命和擔當。按照“政治品格領先、納入地方黨建、全程精準培育、突出脫貧攻堅、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采取軍地聯育的方式,選拔培塑優秀退伍軍人到農村基層黨組織中擔任黨支部書記或“兩委”委員。充分發揮兵支書信念堅定、紀律性強、敢闖敢干的優點,建立黨建責任清單,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凝聚脫貧攻堅人心和力量。出臺相關激勵、考核和保障政策,確保退伍軍人在村黨組織中穩得住、想干事、干成事。二是在脫貧攻堅戰場展示價值和抱負。培養和選樹在脫貧攻堅領域能發揮積極作用的退役軍人,采取集中培訓、常態管理、業務提高、政策支持等方式和途徑,引導和支持他們在村級黨組織任職或從事脫貧攻堅相關事業,助推全市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進程,讓個人能力、社會價值和人生抱負得以充分展示和實現。三是在安保維穩一線錘煉能力和責任。實施培訓、就業、管理全面跟蹤服務,在解決退役軍人就業問題的同時,積極引導“瀑鄉軍民集結號”“老兵議事會”等軍民議事、辦事載體發揮作用,努力探索在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注入退役軍人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的“硬核力量”。
各領域的兵支書、兵委員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并且年富力強、敢于擔當、具有奉獻和犧牲精神,勠力建功新時代。一是完善和創新軍地融合發展模式。中心依托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平臺,有效整合軍地優秀人才、專家教授資源力量,以思想理論武裝為先導,推動軍民體系需求統合、資源聚合、能力融合,實現既強軍、又富民的目的,得到中央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和要求各地結合實際推廣的批示,在全國范圍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新時代軍地深度融合樣板。二是筑牢和建強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各地結合實際,積極引導和培養退役軍人進入村級黨組織、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小組中任職,參與村級事務管理,有效提升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和執行力。兵支書以軍令如山的高效執行力和落實力,在基層黨組織建設中實現了準軍事化管理,嚴守鐵的紀律,著力治慵治懶,進一步發揮了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三是鞏固和助推脫貧攻堅工作成效。通過軍地聯育聯建、齊抓共管,建出了兵支書堅定信念和責任擔當,也形成了兵支書鐵的紀律和嚴的作風,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新的戰場上,沖鋒在前、勇挑重擔,帶領、引導群眾一次次發起決勝脫貧攻堅的強力沖鋒。廣大兵支書雷厲風行、敢闖敢拼,有力助推了全市脫貧攻堅進程。四是豐富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經驗。兵支書在參與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工作中,堅持以黨建為引領,緊緊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充分發揮法治、德治、自治功效,積極推進和完善共建共享共治的社會治理模式,有效促進了人民安居樂業和社會安定有序,豐富和創新了安順市基層社會治理經驗。
安順兵支書的產生和發展順應了時代的要求、反映了社會的訴求、迎合了軍地融合發展的需求,是創新新時代農民(市民)講習所的體現,也是廣大干部群眾智慧和努力的成果,經驗彌足珍貴,來之不易。要切實建好用活中心講習陣地,讓它成為更多兵支書的“孵化器”和“催化劑”,讓兵支書經得起時間的檢驗,也頂得住時代的考驗,真正成為安順的又一張靚麗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