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正安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產業發展思路與經驗探析"/>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地處貴州西北部的正安縣,總人口60余萬,曾是武陵山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是貴州省16個深度貧困縣之一,遵義市唯一的深度貧困縣。2014年,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1298戶128031人,貧困發生率達21.33%,脫貧攻堅任務很重,但經過“十三五”時期的苦干實干、大膽創新,于2020年3月退出貧困縣序列,撕掉了深度貧困標簽。認識剛剛擺脫深度貧困的正安,“正安吉他”“正安白茶”“農民導師”是很好的觀察維度。這些維度都內涵著“無中生有”的生動實踐。“無中生有”的本質是創新。追溯歷史源頭,厘清“正安吉他”“正安白茶”“農民導師”的創新機理,正安高質量穩定脫貧的精神支撐和產業脈絡也就清晰了。
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同步推進,是脫貧產業最為珍貴的“品質”。目前,正安吉他產業帶動了1.4萬余人就業,其中有大量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從零起步,六七年間,正安吉他產業規模迅速擴大,目前已有吉他生產及其配套企業72家,年產銷吉他600余萬把,產品銷往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是全國乃至全球規模最大、最集聚的吉他生產基地。“無中生有”的吉他產業,以井噴之勢在正安迅猛發展,“正安創造了奇跡,在大山深處創造了一個大產業”,已經突破了很多正安人對產業的想象,也突破了外界對正安乃至貴州的根深蒂固的落后印象。
正安吉他產業環境已經得到外來投資者的信任與認同。進入正安不久的投資人侯百春,在正安創辦了如微樂器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他認為正安吉他市場空間很大,大約600億元的國內外市場需求,能夠支撐正安吉他產業可持續發展,且吉他產業是強關聯產業,吉他教育、吉他文藝大有前途。作為外來投資興業的“新正安人”,在廣東等地闖蕩多年的音樂人趙建峰,把他的娜塔莎樂器制造有限公司設在了正安,他認為“沒有哪個地方政府對吉他產業有正安這么大的支持力度”。
產業進步,人是根本。縱觀正安吉他制造業的成功,與三類先行者的努力息息相關。
一是廣東吉他生產領域的正安籍產業工人,以擅長加工技術和經營管理的鄭傳玖等人為代表。這些曾經以務農為生的正安人,長期在廣州、番禺等地闖蕩,他們成為正安“先富起來的人”。他們積淀起較為可靠的發展眼光、市場理念和生產技術,這為他們后來大規模承接國內外知名吉他品牌的代工生產訂單打下了良好基礎。也正是這群人中具備鄉土情懷的務工者,成為正安吉他產業的“種子資源”。深度挖掘“鄉友資源”,是正安吉他成功的一個關鍵點。
二是充滿激情、希望干出一番事業的正安外出創業者,這個人群以趙山等青年企業經營者為代表。以趙山個人而言,在立足正安吉他產業之前,并沒有吉他制造及相關企業的經營經驗,但他極力與地方官員溝通,讓企業落地,并以自主品牌立足,依靠緊隨市場環境變化的經營理念和銷售模式取得了成功。脫離代工模式,專心打造自主品牌,開辟電商等新型銷售渠道,造就了“正安吉他”這個區域品牌,增強了吉他制造業的吸引力。
三是身負縣域經濟發展壓力而致力于招商引資的地方黨政干部,他們在“鄉友”這種特殊情結中尋得突破,發現了“商機”。在吉他制造業起步之前,正安產業基礎薄弱,甚至很難從交通、人才以及資本等要素資源方面發現優勢,但干部群眾尋求發展的強烈愿望和誠意,通過這群招商引資干部尤其是躬身招商的縣級領導干部得到釋放。2013年,正安憑借勞動力成本優勢、巨大的政策紅利和正在改善的硬件基礎,讓吉他產業招商引資獲得突破性進展。
正安吉他產業的成功,有一個重要的“歷史邏輯”: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農民外出務工潮,開啟了觀念大轉變的思想閥門,積蓄了擺脫貧困的產業力量。經過三十多年的積淀,在廣州市吉他制造行業,已有5萬余名正安務工者,其中相當一部分為企業技術骨干和管理人才。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跟隨務工潮到廣州謀生的正安人鄭傳玖等人,也已經成長為吉他企業技術骨干和管理人才。他們與不少行業經驗豐富、返鄉創業意愿強烈的正安務工者一樣,成了正安縣招商引資寶貴的“鄉友資源”。
起步較晚、僅有10余年種植歷史的白茶,是正安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龍頭”產業,是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被譽為“茶中茅臺”,年產值已超過4億元。目前,正安縣累計建設生態有機茶園28萬畝,其中白茶18萬畝,培育茶葉加工企業145余家,年產白茶350噸,覆蓋20個鎮(鄉、街道)138個行政村,直接帶動農戶20萬余人實現增收致富,幫助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萬余人實現全員脫貧。
正安將白茶作為主導產業強力推進,不僅有對自身氣候和種植資源優勢的考慮,在更深層次上,還有對市場競爭問題的考慮:相距不遠的湄潭、鳳岡兩縣都是茶葉強縣,正安在傳統品類、品牌上很難與其抗衡,只有探尋差異化道路,才能避免與“湄潭翠芽”“鳳岡鋅硒茶”等知名品牌的同質化競爭。
差異化、特色化,是產業選擇與品牌培育的必由之路。正安以“改造提升老產業、培育壯大新品牌”為思路,制訂出臺了《關于做大做強茶葉產業的實施意見》《正安縣茶產業助推脫貧攻堅實施意見》等系列配套政策,立足差異化布局特色新品種,通過建基地、占市場、創品牌,以其獨特的品質優勢迅速發展壯大,成為全縣脫貧“造血”的生力軍。同時,正安立足自身農業基礎規劃了農村產業“2+4”布局,即以白茶為主的茶產業和以方竹為主的竹產業是兩大主導產業,方竹基地面積累計達40萬畝,產值2億多元;其次是蔬菜、中藥材、野木瓜、生態畜禽為輔的四個特色產業。推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正安也在努力提高農業標準化、產業化、集約化、信息化水平。
在正安以白茶等特色產業為引領的農村產業革命中,有值得重視的發展“方法論”。
一是以發展的眼光與胸懷變革種植方式。貴州本輪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革命性變化,源于各級黨委和政府部門的強力推動,但“革命”是否有成效,根本還在于農民意愿。在正安縣市坪鄉,常年在外務工的謝勇、謝良勇兩兄弟發現家鄉的交通和農業設施都發生很大變化,于2017年返鄉創業,流轉承包了60余畝土地,自學技術,規模化種植羊肚菌,收入頗豐。改變了自給自足的傳統作物種植,返鄉創業的務工農民逐漸變成了具備產業思維新型農民。
二是經營模式創新與特色產業品牌培育共同推進。以正安白茶為例,圍繞“基地+合作社+貧困戶”“村集體+企業+農戶”等產業帶貧模式,形成政府主導力、企業推動力、金融撬動力、科技支撐力、組織保障力、群眾內生力“六力合一”,形成政府、龍頭企業、金融機構、科研團隊、合作社、農戶“六位一體”的脫貧產業發展格局。這種政商研農合力的組織形式和生產模式,讓“正安白茶”成為“名不虛傳”的高品質產品,為這個區域品牌走向大市場提供了有力的產業支撐。
三是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產銷模式更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靠山還得“吃山”,作為飽含正安生態特質的方竹筍產業,近年來,在資金和技術投入力度加大的推動下,方竹筍進一步打開了省內外市場,已經走出了“提籃小賣”“戶自為戰”的小農經濟時代。正安縣頂箐方竹有限公司負責人鄭繼偉,在竹筍市場打拼了30多年,2019年,在滬遵扶貧協作的幫扶推動下,他的方竹筍打進上海市場,“填補了上海菜市無秋筍的市場空白”。
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都需要一支有理念、有技術、行動能力強的鄉村人才隊伍。特別是在正安這樣的邊遠山區,讓農民接受有效的技術培訓,從而提振可持續穩定脫貧的內生動力,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必經之路。
在脫貧攻堅實踐中,農民群眾盼學習培訓機會更多、盼得到生產指導更多、盼學習內容更實用、盼培訓方法更靈活。“農民導師”機制的一個重要作用,是敦促基層黨員干部按照基層群眾“缺什么補什么”“想學什么就安排什么”的原則,有效幫助農民群眾學習新理論、增長新知識、提升新技能。
有“導師”才能的人才就在身邊!2018年6月以來,正安縣秉持協調、共享發展理念,通過發掘鄉土能人、致富帶頭人等人才資源,聚焦青年職業農民培養,興辦新時代青年農民學校,全面推行“導師制”,創建農村人才“選、育、管、用、帶”的鏈條式培養機制,著力培養了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工作隊伍。
在“選”的環節,聘請業務素質高、講課能力強的專家學者、業務骨干和農村致富帶頭人、優秀村干部、鄉村“工匠”為導師。在“育”的過程中,按照“分類施教、注重實效”原則進行授課。通過各種方式,組織學員學政策、學法律、學技術。在“管”的方式上,對每名學員建檔立卡,建立學員數據庫,開辦掌上學校。同時,建立學習臺賬,及時跟蹤、分析、評估教學成效。在“用”的實踐中,各鎮(鄉、街道)積極開展優秀學員評比活動,并將優秀學員作為導師、黨員、后備村干部培養。在“帶”的方法上,全縣上下形成黨組織帶導師、導師帶學員、學員帶群眾的人才發展“三帶”模式,著力把優秀學員培養成導師、農民黨員、村級后備干部和村支“兩委”成員。
在深度貧困地區,以提升基層組織力為支撐的“志智雙扶”非常緊迫。正安興辦新時代鄉村青年農民學校,建設“農民導師”隊伍,正是希望“全面提升基層組織力和鄉村人才素質”,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有效組織和人才保障。
“農民導師”與農民學員絕大多數是鄰里鄉親,彼此熟悉,在教學、培訓過程中,易于構建起穩固的信任關系。如今,活躍在全縣田間地頭和新青校講臺的1400多名“農民導師”,聚集起群眾身邊的各類人才,對在家鄉鄰里開展種植養殖、餐飲、家政服務等技術培訓,對群眾技能培訓、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各種難題可以精準擊破。
正安的鄉村振興,還需要正安自己的人才隊伍。經過條件設置而遴選出的“農民導師”,政治素質要好,帶富能力和協調能力要強,是德才兼備、富有創新意識、具有時代特征、具備發展潛質、充滿生機活力的一股農村人才力量,可以成為農民群眾身邊“一支不走的工作隊”,更能成為未來高質量搞好“三農”工作和鞏固脫貧成果、鄉村振興工作中一支重要的先鋒隊。
在正安縣擺脫貧困的實踐中,蘊含著一些基本的、具有普遍適用性的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穩定脫貧之道。
首先,可持續穩定脫貧,產業根基必須打牢,其中之要點是要促進農民變身產業工人,引導貧困群眾走出低效農業生產的困境。其次,準確研判經濟形勢,正確評估區域比較優勢,在轉型時期抓住市場機遇,充分運用人力資源成本優勢、交通基礎設施以及土地資源優勢等,促進產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再次,地方黨委政府應十分珍惜具有“家鄉情結”的企業經營者、管理者,并以此為基礎培育本土人才,同時,十分珍惜慕名而來的投資者的信任,把建設“誠信政府”作為長期任務。最后,黨政干部要涵養深切的民生情懷,培育“不干預企業生產經營”的市場意識和法治思維,持續鍛煉抓具體抓深入的實干精神,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可信度高、可行性大、可持續性強的政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