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業明 賀文秀
任何一種思想,都是其歷史和時代的產物,它既來源于這個時代的發展和思想潮流,同時也對這個時代產生著作用。所謂動力,指的是推動事物向前發展的力量和源泉。馬克思社會矛盾動力論,指的是推動社會歷史向前發展的力量,其中主要包括根本動力、直接動力、有力杠桿和主體動力四個方面。馬克思社會矛盾的動力論,是馬克思、恩格斯在肯定資本主義發展成果的前提下,更多地站在廣大貧苦工人的立場上來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各方面進行研究而形成的。要認識馬克思的社會矛盾動力論,則首先要厘清其產生的時代背景與理論來源。
馬克思社會矛盾動力論是資本主義快速發展的產物,是在工人隊伍不斷壯大、工人運動不斷興起的情況下產生的,其理論具有特殊的時代背景。
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是馬克思社會矛盾理論產生的物質背景。從15世紀開始,意大利的文藝復興逐漸拓展到了歐洲,由于新的思想的沖擊,歐洲的思想文化空前繁榮,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此時也導致了歐洲的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首先,在封建社會的末期,手工業者和商人逐漸聚集,形成了城市的基礎;與此同時,一些商人和高利貸者由于財富的積累,割斷了小生產者與原材料之間的直接關系。從15世紀開始,由于造船技術的不斷發展,新航路的開辟,歐洲各國加緊了殖民統治,大肆掠奪原材料和勞動力,開始了資本的原始積累,為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到19世紀中期,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蒸汽機代替了手工生產,資本主義的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在接下來的幾年當中,各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行改革,美國南北戰爭、俄國農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維新改革等,都促進了各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19 世紀70 年代,以電氣為標志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更是把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各資本主義國家逐漸向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和帝國資本主義國家轉變。馬克思生活于19世紀的中后期,當時正處于資本主義蓬勃發展、高度自由化的時期。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也肯定了當時資本主義發展的成果。
工人隊伍的不斷壯大,是馬克思社會矛盾動力論產生的階級背景。從西方的資本主義萌芽到工業革命的展開,機械生產和科學技術在生產力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到19世紀三四十年代,在紡織工業當中,機器生產已經完全代替了手工生產。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西方各國相繼進入工業革命階段,生產力得到極大提高。然而,在資本主義的生產力得到發展的同時,由于工業革命的影響和新航路的開辟,一些工場主開始資本的原始積累和掠奪,逐漸成為資本家。同時,由于機器大生產,原來的手工業者由于新的生產方式的產生,其手藝已不再值錢,逐漸淪為無產者。此時一些小的商人、小工業家也在與大資本家的競爭中逐漸破產,淪為無產者,從而使得無產階級的隊伍不斷壯大。
工人運動不斷興起是馬克思社會矛盾動力論的現實背景。在機器大生產的作用下,傳統的手工業者逐漸變成工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所有的生產資料都歸資本家所有,工人沒有任何的資產,為了生存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然而,資本家為了追求更多的利益,不斷延長工作時間,加大工作的強度,使得工人的生活現狀苦不堪言。隨著生活狀態的不斷惡化,越來越多的工人認識到要改變自身的處境,獲得更多的權益,就必須要打破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在19世紀中葉的歐洲,法國里昂紡織工人起義、德國西里西亞工人起義和英國的憲章運動雖然都以失敗的結局告終,但是卻表明工人思想的覺醒,標志著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的舞臺。
馬克思社會矛盾動力理論有其豐富的理論淵源,它是馬克思、恩格斯在繼承和批判前人思想基礎之上而產生的,其主要的思想來自于古希臘的米利都學派動力理論、文藝復興時期關于人性解放的動力理論和黑格爾的絕對精神。
米利都學派作為最早探索關于社會發展動力的學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泰勒斯作為米利都學派的創始人,被譽為西方哲學歷史上的第一位哲學家。在泰勒斯的思想中,他探索了世界的本原,認為水是萬物的本原,打破了之前認識世界的神秘和神話色彩,轉變了人們認識世界的方式。阿那克西曼德作為泰勒斯的學生,與泰勒斯的觀點不同,他認為世界的本原并不是像水一樣的某個特定的物質,而是物質的一種概念。這種概念性的物質在運動的過程中生成了世間萬物。相比而言,阿那克西曼德的思想比泰勒斯的思想包含著更多的運動和辯證的觀點。阿那克西美尼作為阿那克西曼德的學生,他認為萬物的本原是由“氣”組成的,由于氣的壓縮或者稀薄,才造就了世間萬物。除了米利都學派的三個典型代表人物外,畢達哥拉斯、亞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等也都對世界的本原進行了探索??偟亩?,古希臘時期哲學家們對于世界本源的探索就是對人類歷史發展動力的探究,表明了人類在社會發展動力探究方面的進步。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性解放動力理論和啟蒙運動的思想是馬克思社會矛盾動力論的重要理論來源。在中世紀的歐洲,由于教皇的貪婪、腐化,使得人們漸漸認清了教會的欺瞞與壓迫,想要獲得自由,解放思想。同時,由于資本主義的萌芽,人們的思想逐漸開化,由此文藝復興運動逐漸興起。文藝復興運動標志著人性動力論的來臨,它打破了教會的束縛,鼓勵人們追求自由,追求幸福生活。與此同時,文藝復興期間還涌現出大批的文藝作品,積極宣揚人性與人文精神。文藝復興之后,以法國為中心的啟蒙運動逐漸展開,以孟德斯鳩、盧梭、伏爾泰為代表的思想家們,主張人的自由、平等與獨立,開始重視利益與價值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時期的思想,是馬克思社會發展動力理論的重要思想借鑒,是寶貴的理論來源。
作為西方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黑格爾在肯定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對于人的思想的解放基礎上,也充分肯定了人的活動是有目的和意識的。同時,黑格爾還認為事物的發展變化并不會隨著人的意志的改變而改變,所以應當從人的意識外去探究世界,即“動力之外的動力”,即絕對精神。在黑格爾看來,在自然社會和人類社會產生之前,世間就存在著一種萬物最初的東西,即絕對精神。絕對精神的運動與變化逐漸造就了世間萬物。同時,當世間萬物對絕對精神產生束縛時,絕對精神便會改變原來的形態,打破舊的世界,實現主客觀精神的統一。大學時期的馬克思也是青年黑格爾派的代表,但隨著自身的知識積累,馬克思逐漸發現了其唯心主義的缺陷,并吸取其合理內核——辯證法,創立了唯物史觀。
馬克思社會矛盾動力理論的產生不是偶然的,而是社會環境與思想潮流共同推動的結果。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為馬克思社會矛盾理論的產生提供了物質和階級基礎,而思想文化的發展則為馬克思社會矛盾理論的產生提供著理論的指導。
馬克思社會矛盾理論包含著豐富的內容結構,而動力理論則是其中之一。社會矛盾的動力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推手,它展示的是社會的動態狀態,體現著一種發展的觀點。馬克思社會矛盾動力論主要包括根本動力、直接動力、主體動力和有力杠桿四個方面。
兩對社會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二者的矛盾運動,構成了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
馬克思最早接觸生產力一詞是在巴黎,此時的馬克思在轉譯“勞動生產力”時,認為其中不僅包含著勞動的內涵,同時還包含著創造的含義,由此可見,此時馬克思正從勞動的視角去理解生產力。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當中,馬克思有兩個地方提到了生產力,其一,“分工提高了勞動的生產力,增加社會財富”。其二,“迫使資本家提高工資而不能提高生產力”。此時生產力的意思是外在的影響和制約力量。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認為工業發展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效益的提高,同時人的自身水平的發展也會在工業上體現出來。這時,生產力的發展是由人的實踐活動所產生的,人的實踐活動推動著生產力的發展?!耙磺猩a都是個人在一定社會形式中并借這種社會形式而進行的對自然的占有”,〔1〕由此可見,生產力即是對自然的占有能力。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當中指出,“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人的需要是不斷變化發展的,隨著物質生產力與生產工具的變化,人的需要也會發生變化。物質生產過程,從本身而言其實就是對生產工具的使用過程,當生產工具得到改進,生產力提高時,生產的物質資料在能夠滿足人們的需要的同時還會出現過剩的情況,此時人又會擁有新的需要,又需要新的手段和生產力來滿足。生產力貫穿于人類發展的全過程,人們總是根據生產力的發展狀況來定位自身的需要,構建相應的生產關系。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指出,“一切歷史沖突都根源于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由此可以看出,生產力不僅對生產關系具有決定作用,同時對于社會結構和制度發展也具有制約作用。物質生產決定著分配、交換、消費,不同的生產力有不同的分配制度,由此構成不同的社會結構。
(2)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
在《黑格爾法哲學批評》中,馬克思提出了“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的觀點,認為市民社會當中,人的存在、人的行為是構成國家的基礎。在《反杜林論》當中,恩格斯對杜林私有財產是由于掠奪和暴力而出現的觀點進行了抨擊,認為是經濟的發展導致私有財產的出現。在古代的公社社會中,交換的形式逐漸變成了商品的形式,公社的物質財富開始出現不均衡的狀態。隨著大工業的發展,家庭手工業遭到破壞,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發生變化,進而導致了私有財產的出現。由此可見,私有財產的出現是經濟基礎變動的結果,正如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轉變時,奴隸主正是因為在經濟上占據優勢地位,才能奴役奴隸,從而導致奴隸制的出現。這也進一步說明了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
除了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外,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也具有反作用。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表示,只有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政治才能避免崩潰。經濟是政治發展的基礎。然而,當政治與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時,政治便會阻礙經濟的發展。
馬克思認為,社會發展的第一個前提就是現實的人,認為“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最初在《萊茵報》當中,馬克思提出“人民性原則”,展現了馬克思對于人民的主體性的重視;同時,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當中,馬克思將無產階級描述為革命的心臟,明確了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確定了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并且提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5〕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明確指出社會發展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人民群眾。隨著人民群眾實踐活動的展開,在生產力得到發展的同時,人自身也能夠得到發展。隨著人自身的發展,人的需要也發生著變化,從而推動著社會的進步。
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的主體動力?,F實的人的需要推動著社會的發展,人為了生存,要不斷進行物質生產活動來滿足自身的需要。而當人的需要得到滿足時,又會有新的需要來推動人的生產活動的進步,從而推動社會的不斷進步。同時,從歷史的過往也可以證明,每一次的階級斗爭和革命,如果沒有人民群眾的參與,舊的制度就很難推翻,新的制度也難以建立,人民群眾在社會變革中起著決定作用,是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動力。
階級斗爭是社會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同時也是社會變革的直接動力。階級的產生是由經濟因素所影響的,由于經濟狀態的不同,產生了不同的階級。階級斗爭出現的原因則是因為經濟利益的爭奪。階級斗爭反映著社會發展的現狀,階級之間因為利益的不同而產生斗爭,各階級為了滿足自身的利益除了采取經濟形式之外,還會借助文藝、宗教、政治等手段進行斗爭。在階級斗爭的過程當中,代表先進生產力的階級打倒了代表落后生產力的階級,推動著社會形態的變更。
階級斗爭產生的原因有很多,但究其根本是由于物質原因所引起的。階級斗爭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無論從量變還是質變的角度都有所體現。從量變的角度來看,階級斗爭會使社會形態漸漸發生改變,這種改變可能是某個社會制度的變革。從質變的角度來看,當社會的矛盾發展到不可調和的地步時,就不得不打破舊的社會形態,建立新的社會形態,從而推動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科學技術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有力杠桿,“是極其重要的生產力”?!?〕首先,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一批新的生產工具得以產生。其次,新的生產工具被人使用之后被轉換成生產力,提高著勞動的生產力,創造出更多的物質財富,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同時,科學技術的發展除了改善生產工具,提高生產力之外,也會對勞動對象產生作用,改善勞動對象的原有形式,提高勞動對象的質量,從而降低生產過程的難度,創造更多物質財富。
科學技術改變著社會,造船技術的發展,造就了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蒸汽機的發明,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模式,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電氣的發明,將人類帶入電氣時代,改變了原來的社會形態??茖W技術是一根有力的杠桿,不斷將社會發展帶入新的時代。
馬克思社會矛盾動力論是一個有機的系統。人的需要,即主體動力是最初的根源,它導致生產的開始,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同時,當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不能滿足人的需要,并且無法改變時,就會發生階級斗爭,改變原來的生產形式,打破舊的生產關系,建立新的生產關系,從而推動社會的發展。根本動力、主體動力和直接動力三者構成社會發展的有機系統,而有力杠桿,即科學技術則是整個系統的催化劑,它加速這一系統的循環,推動社會的發展。
馬克思社會矛盾動力理論深刻地揭示了社會發展的動力因素,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來源。當前處于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著。如何解決新時代我國所面臨的新的主要矛盾,尋找推動我國社會發展的新的動力,就必須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從馬克思社會發展動力理論中去尋找啟示。
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同時也是社會基本矛盾的核心要素,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著我國的社會發展現狀。當前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強調總依據,是因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當代中國的最大國情、最大實際。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牢牢把握這個最大國情,推進任何方面的改革發展都要牢牢立足這個最大實際?!薄?〕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發展進入到新時代,我國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但我國的基本國情和國際地位依舊沒有改變,我國依舊需要大力發展生產力。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當前我國作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雖然從總量上而言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從國內角度而言,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依然有待提升。首先,從核心技術來看,我國一直是一個生產大國,“中國制造”已經享譽全球;然而,在很多生產的核心技術方面,我國仍舊需要依靠國外,自己發展的咽喉扼在他人手中。其次,從人均方面來看,我國的貧富差距較大,東西經濟發展存在著較大懸殊,西部生產力依然有待提高。
在當今這全球化的世界,當前我國仍然需要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我國生產核心技術的掌握能力,將發展的命運握在自己的手中。同時,更應該大力發展西部生產力,促進西部地區生產與經濟能更上一個臺階,縮小我國的經濟發展差距,提高人均經濟水平,做真正的世界經濟強國。
利益是人的實踐活動的動力,如果人民群眾的利益不能夠得到很好的滿足,那么其活動的積極性就會受到損害。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的主體動力,在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當中,我們必須要重視人民群眾的利益,充分發揮其主體動力。只有充分滿足人民群眾的利益,積極性才會得到充分發揮。2020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當前四川藏區、陜西等全部貧困地區全國各貧困地區已經實現脫貧。對于已經脫貧的地區而言,國家要充分重視脫貧地區人民的新的發展要求,采取新的發展政策,爭取實現從脫貧到致富的轉變;對于尚未脫貧的部分地區,更應該加大扶貧力度:一是精準扶貧,通過產業扶貧等方式來滿足人民的基本生存需要;二是積極聯系和依靠人民群眾,通過人民群眾的全體參與來實現脫貧摘帽。
到2020 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人民的需求層次將會更加多樣化。除了生存的基本需求外,更應該重視人民群眾的發展和享受需求,保障人民群眾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利益;同時,加大教育投入,促進教育公平,保障每個孩子受教育的權利;在醫療衛生方面,大力發展醫療衛生事業,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充分保障人民群眾的健康權利。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是撬動社會發展的有力杠桿。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主要來自于制造業的發展。在大多數產業技術的核心方面,我國仍舊需要依靠國外的支持。然而,中國制造并不是一個長久之計,中國創造才是中國長遠發展的秘訣。
首先,我們應該大力培養科技人才,建立健全我國的人才培養機制,增強人才資源的意識,使人才資源能夠充分發揮其優勢和長處。其次,要加大我國的開放程度,加強與世界的交流。創新是一個思想碰撞的結果,加強與世界各國的交流,就是為我國的創新增加更多的思想靈感。最后,要加強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目前在鐵路、航天等科技方面我國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但是在其他一些領域,我國仍未掌握核心技術,因此,我國必須要加大自主創新,實現科學技術的飛躍。
科學技術是撬動社會發展的有力杠桿,同時也是決定我國國際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新時代的今天,科學技術方面的競爭越來越占據著重要位置,決定著國家的發展趨勢,因此,必須要加強對科學技術的重視。
全面深化改革并不是意味著改變我國的發展道路,走什么道路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位的問題,也是最根本性的問題。歷史的經驗證明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們黨在歷史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國的發展才能夠行得通,才能夠真正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因此,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首要前提。
社會發展因素并不是單一的,而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所共同決定的。當前,我國處于深刻變革時期,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使得我國向縱深發展的新進程得以開啟。習近平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8〕改革作為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使得社會矛盾的基本動力在更深層次、更直接的層面上得以展現。在當前新時代的中國,我們要緊緊圍繞“為什么要改”“改什么”“如何改”三個方面,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實現系統、整體、協調的改革。
馬克思社會矛盾動力理論是馬克思、恩格斯時代的結晶,指導著無產階級革命的進行,同時也指導著新時代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馬克思社會矛盾動力理論以其科學性、系統性指導著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