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婷
(吉林銀行,吉林長春 130033)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下簡稱“新基建”)這一提法源于2018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會議提出要“加大制造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由此,新基建作為一個新名詞逐步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2020年對新基建的關注及研究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僅1個月時間內,中央層面至少5次提及部署新基建相關工作;2020年4月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新基建的內涵及范圍:“初步研究認為,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主要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三個方面內容”。本次定義雖然劃定了新基建的范圍,但國家發改委同時強調,伴隨著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新型基礎設施的內涵、外延并非一成不變。
新基建是區別于傳統基礎設施建設而言,俗稱“鐵公基”的傳統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指的是鐵路、公路、機場、港口、水利設施等建設項目,經過十余年的建設投入,目前發展已經相對完善。與傳統基建相比,新基建內涵更加豐富,既有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信息基礎設施,如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領域,又強調通過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來支撐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的融合基礎設施建設。可以說,新基建不僅代表了未來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向,同時也有對傳統基建的傳承與延伸,發展空間十分廣闊。
從目前來看,發展新基建對恢復社會經濟有重要作用。新冠疫情的暴發對全球經濟產生了較大沖擊,交通運輸、餐飲娛樂、文化旅游等多個行業幾乎陷入停擺,全球經濟面臨的不確定性風險加大。2020年我國一季度GDP增速-6.8%,創近30年以來最低水平,海外疫情的持續蔓延也進一步沖擊國內經濟,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持續承壓。在消費和出口受到明顯約束的情況下,投資就成為穩定增長的主要動力,新基建所承載的穩增長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疫情期間電子商務、在線教育、遠程辦公、線上醫療等多個新業態逆勢增長,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日趨普遍,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5G、大數據中心、云計算等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擴大數字科技及5G技術的應用場景,進而帶動消費潛力進一步釋放,能夠為社會經濟恢復發展提供有效助力。
從長遠發展看,新基建蘊含著巨大的發展空間與投資機會,是未來經濟發展的重點方向。當前,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時期,新基建所涉及的大多是高科技含量、高技術創新與高附加值的戰略新興產業,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增長潛力,這也是目前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較為弱勢的領域。加快在新基建領域的規劃與布局,著力補齊發展短板與薄弱環節,不僅有助于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更可以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有優勢地位。
目前新基建已被視為拉動未來經濟增長的重要工具,支持新基建是銀行的新使命和新機遇,把握新基建帶來的業務機會,為新基建提供金融支持,實現向科技銀行與數字銀行轉型,是擺在銀行面前的重要課題。
新基建作為全新發展領域,對銀行的行業研究、產品創新、科技投入、風險管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以5G、人工智能、特高壓、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為代表的新基建對銀行來說是相對新穎的業務領域,大多數銀行還沒有從戰略發展的角度認識新基建發展的重要性,對其開展的行業研究與市場調查相對較少。另一方面新基建作為高度信息化的產業,更加重視信息技術與知識產權的應用,輕資產、缺少抵押品的情況較多,銀行現有金融產品與科技水平尚不能滿足其發展需要,加之新基建領域技術更新換代速度快,帶來的業務風險隱藏性更強,傳染性更大,這對銀行當前風險管理水平也是不小的挑戰。
1.有助于銀行拓展業務邊界,提振發展速度
新基建涵蓋產業面較大,產業鏈條較長,能夠為銀行帶來新一輪的投資機會,加快資產業務發展,幫助銀行緩解因內需不足帶來的資產增速壓力。
2.有助于銀行優化信貸結構,提升資產質量
新基建既是基建,同時也是戰略新興產業,支持新基建發展有助于銀行加快進入新興領域,退出過剩行業,實現信貸結構的調整優化,同時新基建資產質量相對較好,對緩解銀行風控壓力、提升整體資產質量也有一定積極作用。
3.有助于銀行提升核心競爭力,實現經營轉型
新基建作為未來全新的發展方向,將成為銀行新的利潤增長點,推動銀行加大在科技領域的投入,更加重視金融與科技的融合發展,實現智能化與數字化轉型。
新基建有巨大的市場需求與發展空間,同時可以帶動生產、消費等多鏈條業務聯動,銀行要更多聚焦國家和省重大戰略和重點項目建設,結合新基建發展投資計劃,深入研究新基建領域建設及發展內涵,完善頂層設計,明確將支持新基建作為未來業務發展的重點方向。對新基建重點發展的5G、人工智能、特高壓等新興行業,成立專門團隊,聘請行業專家,開展行業調查研究,做好行業細分與目標客戶選擇,尋找可切入的業務合作機會,為下一步開展精準營銷與提供信貸支持打下基礎。
近幾年銀行高度重視金融科技發展,不斷強化金融科技投入,并積極融入實際業務。據統計,2019年6家國有銀行金融科技投入超過700億元,其中建設銀行2019年金融科技投入176.33億元,約占營業收入的2.5%。隨著新基建的推進,銀行要進一步加強金融科技投入,從生態、場景、架構、技術、體制等多端發力,不斷強化科技對金融的支持,促進科技與金融的深度融合,還要根據新基建業務發展規劃與布局引進專業科技人才,提升專業人才占比,盡快打造一支結構合理、素質精良的專業團隊,為新基建提供有效支撐。
為新基建提供高效的金融支持,需要銀行在內部流程、產品創新、風險管控等方面加強建設。首先要改造現有業務流程,對符合要求的新基建項目開辟綠色通道,縮短項目備案時間,簡化項目審批程序,按照項目投資及建設需求推行差異化管理。其次要不斷豐富金融產品,緊跟新基建項目特點,在依法合規、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延伸新基建貸款抵押擔保范圍,積極探索使用無抵押、未來收益權及知識產權抵押的金融產品。最后要強化風險管控,快速建立與新基建發展相匹配的風險管理體系,綜合運用數字化、智能化系統和工具,有效識別評估業務風險,做好新基建領域的風險管理。
新基建發展同樣離不開專項債券的支持,2019年全國共發行專項債券2.59萬億元,其中投入基建項目的專項債占比34.1%。銀行要緊緊抓住新基建領域的政策紅利,主動與各級地方政府建立聯系,獲取專項債對應新基建項目名錄,主動對接,積極介入,一方面積極爭取專項債券作為新基建項目的啟動資本金,另一方面以“專項債+市場化融資”的方式引入社會資本,有效拉動投資,更好地匹配新基建發展的資金需求。
新基建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銀行要擔負起支持新基建發展的使命,正視新基建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將新基建作為未來戰略發展的重要方向,完善頂層設計,創新金融產品,強化科技支撐,為新基建發展提供高效金融服務,逐步實現向科技銀行與數字銀行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