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曉平
全媒體時代的來臨,帶來了媒體傳播、采編以及運營各方面的深刻變化。隨著全媒體的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等多種全媒體形式。新媒體形態和傳播技術的不斷更新,將改變以往的媒體格局,出現更加多元化的傳播方式,傳統媒體因此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媒體必須要因勢而謀、借勢而行,大膽運用新技術、新機制、新模式,加快融合發展的步伐,實現宣傳效果的最大化和最優化,增強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和公信力。因此,廣播電視文藝節目在新形勢下必須突破傳統窠臼、與時俱進,尋找正確的發展方向和準確的定位,才能不被時代和觀眾所淘汰。
新技術的誕生更多的是改變了傳播途徑,實現了信息傳播的即時性。傳統媒體要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找尋和發揮自身的優勢,打造出獨具特色的內容矩陣,進而獲得長遠發展的動力。在全媒體時代背景下,觀眾更渴望的是節目的真實性和體驗性,廣播電視文藝節目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增加互動性強的環節,比如在線提問、彈幕等,提高觀眾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另外,還可打造真人秀等節目,以傳統文化和先進文化作為創新導向,以獨特的視角和風格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
在媒體融合過程中,傳統媒體可以利用新技術開拓傳播方式,拓展傳播渠道。2019 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了2018 年全國廣播電視發展情況主要數據。2018 年網絡視聽節目移動客戶端播放1.92 萬億次,同比增長156.18%,占比達70%。這組數據表明,我國受眾消費音視頻的習慣正從傳統電視向移動終端快速轉移,移動端會逐漸成為主流市場。因此,在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支持下,廣播電視文藝節目可以嘗試將大屏幕和小屏幕相結合,進行多時段的播放或宣傳,利用電腦、手機等移動終端將廣播電視節目傳播給受眾;綜合利用大數據和網絡,延長廣播電視文藝節目的產業鏈,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整合優勢力量,從而提高節目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傳統媒體的節目制作還要注重引入和運用新技術,并且在節目包裝和質量上下功夫,這樣才能滿足觀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不斷提高的審美需求。新技術不僅要應用在節目制作上,在節目傳輸上也要不斷更新與發展,為觀眾帶來最佳的視聽體驗。目前舞臺上AR、VR技術的運用已經屢見不鮮,全息LED 屏在大型晚會等節目中也被大規模使用,使舞臺呈現出三維立體效果。2018 年12 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國內三大通訊運營商以及華為公司,共同建設了首個國家級5G 新媒體平臺。目前,該平臺已經成功測試,完成12 個試點城市5G 網絡的4K 超高清內容傳輸,基于5G 網絡的移動制作、VR 制作和家庭收視環境系統等也基本成型。5G 新媒體平臺的建設將會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電視節目和良好視覺體驗的新需求。
近年來,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廣播電視到了一個瓶頸期,觀眾也開始排斥一些媚俗的節目。電視文藝節目的風格創新要緊扣時代脈搏,從創作風格和節目形態入手,積極引導觀眾領略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讓觀眾身心愉悅。近年來,不少推廣傳統文化的綜藝節目受到觀眾的熱烈追捧與好評,如《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等。這些節目弘揚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把“硬知識”軟化,傳遞了正能量和大情懷。總之,節目風格取決于節目定位,關鍵還是在于意識上不因循守舊。
習近平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全媒體是一種產業形態,更是一種社會形態。新形勢下廣播電視文藝節目要順應時代要求而發展,盡快找到自身定位,利用自身的諸多優勢,借助與新媒體融合的力量乘勢飛翔,呈現出新模式和新格局,成為新傳播鏈的把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