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秋楠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和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元化的媒體傳播渠道逐漸地深入到大眾的生活之中,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期間,各類媒體的有效傳播,充分展現了媒體產業在社會生活中的多重功能,多元化的媒體傳播呈現出各自的傳播特點。其中央媒在傳播的廣度、深度以及方式方面有了較大的改進與創新,進行了全方位的戰略策劃。
自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發生以來,有關疫情的消息在各類社交媒體上的討論如火如荼。與17年前的非典相比,這場社交媒體時代我國所遭遇的第一次大規模疫情,面臨的不同就是當代社交媒體的普及。在疫情暴發期間,微博的活躍用戶規模大幅度增長,平臺流量連續兩月增長50%以上,通過微博關注最新疫情的網友平均每天超過兩億。截至2月20日,微博上疫情話題數量突破25萬,閱讀量高達7545億。
但同時社交媒體也暴露了許多弊端。一些營銷號為了賺取流量,熱衷于制造“爆款”,用吸引受眾眼球的標題和內容渲染情緒,加劇受眾不必要的恐慌。在社交媒體上,人們也很容易被負面情緒影響,關注的求救信息和傷亡情況,降低了受眾抗擊疫情的信心。這時作為權威媒體代表的央媒,就凸顯出公信力,顯示出權威的優勢。
在疫情暴發的初期,年輕人群體最先意識到疫情嚴重性并行動起來,年長群體并沒有意識到,這時就需要權威的聲音敲響警鐘,讓不同年齡段的受眾都能意識到疫情的嚴峻程度。在央視的統籌下,新聞頻道始終在播出與抗擊疫情相關的節目,及時更新確診、死亡與疑似病例數據。同時,央視、《人民日報》等央媒的新媒體部門制作發布了許多與疫情防控相關的海報、短視頻,利于傳播的權威內容迅速出現在受眾的朋友圈和家庭群。公開透明、及時準確的數據與信息是建立重視度的關鍵,更是安穩人心、減少謠言滋生的保障,央媒正是起到了這樣的作用。不以流量為唯一導向的央媒,能全方位地展現疫情全貌,安撫民眾情緒,提振社會的戰“疫”信心。央視新聞在《新聞1+1》欄目推出《巖松幫你問,看今日疫情應對》專欄,以面對面的形式對權威人士進行專訪,對每一天的疫情進行分析并提出對策。同時央視新聞還在多個媒體客戶端24小時不間斷直播《共同戰“疫”》《分析解讀》等專欄,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的央視公眾號也進行實時更新等。央媒的這些戰略策劃把最新的疫情信息真實全面地傳遞給受眾、回應受眾。
社交媒體時代,僅僅通過傳統的文字、長視頻等形式報道疫情,已不能滿足受眾的閱讀喜好。留不住讀者,央媒的權威聲音也就無法得到廣泛傳播。對央媒來說,想在當代站穩一席之地,只有擁抱互聯網、新媒體,才能起到引導輿論、傳播主流聲音的作用。與傳統圖文相比,央視的更加立體豐滿的短視頻,具備即時性強、傳播度廣等優勢。
央視新聞新媒體還采取了“切片化傳播”的方式去處理新聞發布會以及專家權威解讀等傳統的長視頻節目,將長視頻剪輯成為短視頻,一個視頻一個核心要點,央視新聞客戶端、微博、微信等平臺可以根據具體需要逐條發布,適應了當代受眾喜好的“碎片化”的閱讀方式。這些都顯示出央視媒體已深諳數字傳播模式的特點,并積極響應互聯網時代提出的要求與挑戰。
在疫情暴發與防控的漫長戰線中,媒體為對抗疫情做出了功不可沒的貢獻,起到傳遞事實、輿論監督的作用。央媒更是站在媒體的前沿,帶領全國人民一起見證、經歷和銘記這歷史性的幾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