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培潔
我國當前高校思政教育已取得一定的成績,特別是隨著思政教育的深入,學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都朝著積極方向發展,這些變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是明顯的。特別是當前越來越多的學生畢業后選擇更能體現自身社會價值的工作,帶著報效祖國的滿腔熱血投入工作,都能為經濟又好又快的增長提供長遠的促進效應。
雖然,我國的高校思政教育能夠為經濟發展帶來潛在影響,但是思政教育自身還有許多問題有待完善,最突出的就是高校的德育問題。在此背景下,諾丁斯關懷倫理作為一種新的理念,它所倡導的以關懷為中心的教育模式與我國傳統的道德教育理念在本質上是相通的。通過對諾丁斯關懷倫理更深層次的研究,能積極地探索出更為有效的途徑,解決目前我國大學生道德教育面臨的問題。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及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1.培養關懷型的人。學校進行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養“會關懷”的人。在現代社會生活中,關懷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
2.教授關心。諾丁斯提到將關心加入正式的課程之中來拓寬學生的文化眼界。利用關心使學生、科目和重大的現實問題相聯系,教授學生學會建立人際關系。老師作為學生的榜樣,當在討論關心話題的時候,會因為其特有的認知、看法和感情而受到尊重。
3.師生之間關心者與被關心者新型的人際關系。諾丁斯認為關心是雙方共同維持的一種關系,它始終作用于關心者和被關心者之間,由關心者開始,由被關心者結束,只有兩者的共同努力才能使關心關系保持著良好的和諧狀態。如果有其中一方的努力失敗,都將是完整形成一個關心關系的阻礙。
4.培養關心型的教師。在諾丁斯看來,在教育過程中老師是關心者,肩負著關心和教會學生關心的責任。而關心的重要價值體現在兩者在關心關系之中建立了互相信任和尊重。
從諾丁斯關懷理論的視角來看,關心身邊的人、關心動物植物和地球、關心人類創造的物質世界、關心知識這些方面都還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關心自我和關心他人,這是一個完整道德生活的基本組成,可以讓自己的生活環境中充滿愛,更為我們自己營造了一個優越的道德環境。道德的根源是愛,道德也在愛的關系中得以體現。只有讓學生感受到關心,他們才能學會如何關心他人、甚至關心陌生人,從而減少這類事件的發生。
因此從關心自我、關心身邊的人、關心陌生人和遠離自己的人、關心動物、植物和地球、關心人類創造的物質世界以及關懷知識來看,我國高校的思政教育還存在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1.培養道德理想。榜樣、對話、實踐、認可,是四個培養道德理想所必經的過程。榜樣對于教育和各種特殊的思政教育都非常重要;對話是表達和傳遞關心的重要方式;諾丁斯提出,任何人都要去實踐關心,這樣才能真正地具備關心的能力。學校應提倡定期的社會實踐,讓學生可以將所學到的關心應用在生活之中,學習和加強關心技能;而認可把最實際、最可能的動機歸因于被關心者。
2.關注家庭、學校和個人的道德生活。諾丁斯堅持反對把智力與情感、理論與實踐、度假與學業之間劃分開的觀點。創造并保持一個快樂健康的家庭環境是學生作為個體、家庭和社會成員心靈健康成長的必要準備。
3.人格培養。這需要通過培養一種滲透著智慧和道德優點的性格來實現主觀和客觀的需要,這些道德優點中包含有好奇心、寬容、誠實以及對他人真心的關懷。
1.以師生合作為前提進行課程設計。學校應當高度自治,師生之間通過合作的方式來使關懷關系成為現實。同時學校中的德育與其他各門課程融為一體來進行課程設計,增強師生合作。
2.以學生的需要為基礎培養教師。提高教師學術水平、專業技能和師德,是對高校教師的主要培養目標。將學會關心納入高校的教師道德建設中,可以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的質量。
3.以多元化為特點進行教育評估。教師們應當學會準確地進行自我評估,同時也要接受其他教師和學生、家長以及社會人士的評價。任何對學生的教學感興趣的人都可以參與教學評估,檢驗教學成果。
4.從關懷理論的角度提升思政教育對經濟的潛在影響。教師應從多角度引導學生,從關心自己上升到關心國家,最終服務國家,達到思政教育促進經濟發展的長期推動效果。
總之,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在于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具有同情心的人,使他們意識到世界充滿安全信任并意識到自己的價值比關懷本身更有價值。這樣一來,關懷自我、道德自我、道德理想都將可能建立、維持并強化。諾丁斯提出了一個新的教學模式,也就是學校的課程設置圍繞關心展開,讓學生們知道如何關心自己、關愛身邊的朋友、關照動植物、關注身邊的環境、關注人類文明以及指導學生去了解怎樣學習知識。
這一關懷理論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有著長遠的推動作用,最終達到關懷促德育,德育保思政,思政教育再潛在影響經濟發展的長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