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巍 李明成 孫麗媛
摘要:免疫學檢驗課程“互聯網+教學”改革,目的是探索如何將互聯網技術與傳統教學相融合,讓其更好地為教學服務。在實踐中,嘗試與學生爭奪手機使用權,讓學生用手機完成部分學習和考核任務;嘗試用微課和虛擬仿真課彌補實踐課程的不足之處。這些嘗試,使課堂更具有吸引力,使學生的教學參與度更高,使實驗課的范圍更廣、實踐性更強,使“互聯網+技術”成為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習效果的有效工具。
關鍵詞:臨床免疫學 檢驗技術 互聯網+教學
中圖分類號:R4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1-0038-02
《臨床免疫學檢驗技術》課程是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主干課程和必修課程。本門課程的學習效果直接影響學生畢業實習和以后工作。自從2012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將以往5年制“醫學檢驗”(醫學學士)更改為4年制“醫學檢驗技術”(理學學士)后,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五大專業課學時全部被縮減[1]。如何在學時減少的情況下,保證學習重點不減少、操作水平不下降、培養目標不動搖,是各專業課程教師需要認真思考和實踐的問題。課題組根據學校實際情況,積極通過“互聯網+”平臺,開展了臨床免疫學檢驗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
一、理論課堂教學啟動“互聯網+”形式
1.手機參與理論教學
“臨床免疫學檢驗技術”課程實際上是“醫學免疫學”和“臨床免疫學檢驗”兩門課程的綜合。課程內容涉及基礎免疫學知識,而基礎免疫學又是醫學生普遍反映較為抽象難理解的課程。以往的理論課,基本是以教師講解結合板書繪圖和PPT動畫等方式為主,學生聽課很疲憊,遺留較多的難點問題無法解決。改革過程中,我們采用了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第七版《醫學免疫學》教材。教材的每一章都有配套的視頻、動畫和PPT,教師在課堂上講到重點、難點問題時,統一帶領學生掃描二維碼,觀看相關資料,并結合視頻、動畫資料講解知識點,幫助學生理解難點問題。學生普遍反映效果良好,以前的很多抽象問題迎刃而解。采用這種課上“互聯網+”形式授課,達到了跟學生“爭奪手機使用權”的效果,學生發現課堂上也可以使用手機,但使用的目的是為了學習而非其他。
2.手機App參與學生預習和復習
在課程數量增加而課時大幅縮減的情況下,教師檢查學生的預習和復習情況只能通過課堂提問的方式。而引入“互聯網+”教學方式后,教師可以通過“雨課堂”“超星學習通”等App和教學軟件,課前發放調查問卷、課后發送相關習題給學生,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將答案通過手機發送給教師。對于習題,軟件能夠進行答案正確率的統計,讓教師迅速對學生學習和復習情況有所了解。而且,以這種手機App方法開展預習,預習的范圍和內容更加廣泛,教師可以及時向學生推送相關學科的研究進展、新觀點、新動態,并在課堂上結合推送的內容開展講解。學生對教師推送的課本外的新內容往往產生極大的興趣,希望能夠在課堂上有深入的了解,因此課堂聽課效果好,學生學習積極性高,甚至有一些學生在課前就主動研究課本知識,并查閱相關文獻。
3.微課教學查缺補漏
對于“檢驗技術”課程涉及的多種免疫標記技術原理等內容缺乏相應的視頻、音頻資料的現狀,授課教師針對課程中學生感覺難理解的內容,積極開展微課的制作。目前已經制作出涵蓋臨床免疫學檢驗技術20多個知識點的微課。每個微課大約5分鐘,內容精練,淺顯易懂,學生可以利用零散時間觀看、學習,學習方式靈活。微課教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基本理論基礎上,對于一些細節問題的有效補充,起到查缺補漏的作用。
二、集中全力開發“互聯網+虛擬仿真實驗教學”
針對免疫學檢驗實驗中使用的試劑或設備價格較高,學?,F有的實驗條件無法滿足學生需要的問題,授課教師與學院溝通后,集合各方力量開發一個涵蓋血液學檢驗、分子生物學檢驗、免疫學檢驗等在內的虛擬仿真實驗——急性白血病的臨床檢驗實驗。學生在實驗室電腦上通過操縱電腦鍵盤就可以開展相關實驗和接受相關培訓。實驗過程中,每一個實驗項目被分解成不同部分,學生正確操縱后就可以進入下一個實驗程序;如果操作錯誤,軟件立即發出提示,提醒學生重新思考、再操作。學生通過反復練習,能夠很好地避免這些錯誤的發生。完成的急性白血病的臨床檢驗實驗項目,模擬了實際臨床檢驗科室的場景,幫助學生盡早地進入實戰狀態,幫助他們積累臨床經驗。同時還能夠有效防止有毒有害物質可能給學生帶來的危險。在校內網絡全覆蓋后,學生還可以在宿舍、圖書館進行虛擬實驗。
“互聯網+教學”的改革,有效地提升了教學效果,提高了教學效率,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極大地減輕了課堂壓力,把更多的時間留給教師和學生進行交流互動[2]。
三、改進學生評價方式
由于“互聯網+教學”的實施,對學生的評價不能再像以往一樣,“一分定全部”,而是要增加過程性評價[3]。我們的過程性評價包含兩部分,即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篩選課程中較為簡單的內容,安排學生自己講解。學生分成若干組,每一組領取一個講解內容。在準備過程中,要求全組學生共同參與,每人承擔不同分工。組內學生根據各自的工作情況,進行自評和互評,給出學生評價分數。教師評價則根據學生實驗課表現、虛擬實驗操作情況,針對學生出勤、語言表達、實驗操作和實驗結果等,分步驟給分,綜合后即教師評分。這樣的過程性評價,學生的實驗參與度大大提高。學生不再只關注實驗結果是否正確或者實驗報告是否填寫完整,而是更加注重個人表現,注重實驗操作細節,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結語
“互聯網+”這一概念是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的,它泛指信息技術與各行各業的融合和創新。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教學也應該積極與互聯網相融合,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跨地域、跨時空教學及共享各地優秀教育資源,為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創造良好條件。
參考文獻:
[1]陳婷梅,尹一兵,馮文莉,等.4年制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及教學的參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29(8):38-39.
[2]陳一明.“互聯網+”時代課程教學環境與教學模式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41(3):228-232.
[3]閆海潤,陳宏娟,富宏然,等.醫學檢驗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15,36(3):139-140.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