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英
【摘 要】高考語文在閱讀方面出了改革潮流、考綱表述、閱讀題量等方面的新變化形式,就必然要求高中語文教師要采取相應的應對策略。這些策略包括樹立新理念、培養綜合能力、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等,才能使學生在高考閱讀中更好地面對閱讀文本的考查與檢測。
【關鍵詞】高考語文;閱讀;變化;應對策略
高考語文閱讀在近幾年來發生了越來越多的變化,無論是反映在新課標下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成果體現,還是高中語文考試大綱的表述變化,亦或是閱讀體裁、字數等的變化,都要求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要適應這種變化。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要通過轉變觀念、培養能力、養成習慣等應對策略,幫助學生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科核心素養與語文綜合能力,推動學生在一定的文學批評方法指導下更有效地開展閱讀,從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一、高考語文閱讀之新變化
高考語文閱讀是語文閱讀教學改革的風向標,其主要體現在語文改革潮流變化、考綱表述變化與試題題量實際變化等三方面,具體為:
1.語文改革潮流變化。從九年義務教育國家統編版語文教材的變化來看,語文閱讀教學將越來越重要。而對應在高考中的體現就是閱讀量的增加與綜合性分析的增強,尤其是閱讀中能力層級的增加及文化理解的進一步釋放。這種改革變化不僅僅是由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凝練,從而反饋到高考閱讀的考查中,更是由于語文“語用性”的增強,即語文工具性的體現。如語文實用類文本的提升,就是對這種“語用性”變化的最好注解。
2.語文考綱表述變化。高考語文考綱在諸多方面有了更直觀的變化,其對高考閱讀也產生了深刻而顯著的影響。以文學類文本閱讀為例,從原有的分析綜合能力、鑒賞評價能力、探究能力三個能力層級要求,增加了理解能力這一層級要求,從而形成了更高要求的四個能力層級。而在具體考查中,又把“文化素質”做出了明確的界定——“思想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素質”,與原來考綱相比,“科學”加入,體現了語文學科素養中語言的建構與運用內在要求,將語文工具性的要求進一步明確下來。這種高考考綱的變化,如果從高考文本閱讀的微觀方面來解讀,就是加強了語言、思維、審美等學科核心素養的檢測與考查,并輔之以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來提升學生的閱讀境界,從而突出個性化閱讀與綜合運用之間的內在聯系。
3.高考語文閱讀題量的實際變化。表面上看,高考語文閱讀的題型與題量還是文學類文本、實用類文本、古代詩文等類型,但實際上在文學類文本與實用類文本的現代文閱讀中,字數是明顯呈現出增加的特點。與2010年相比較,全國I卷整個閱讀字數在閱讀量上增加了300~500字之間,如2017年文學類文本《天囂》約為1290字,2018年同類文本《趙一曼女士》卻增加了300字,約為1590字,而在2019年的《理水》則增加到約為1770字。這種變化,其實質是強化了學生閱讀方法與閱讀習慣的培養,突出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有效信息的獲取與綜合運用。而統編版語文教材的主編、北京大學中文系溫儒敏教授在采訪中也表示,只有把課外閱讀也納入到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運用瀏覽、快讀、讀整本書、讀不同文體等方法與舉措中,進一步把語文教學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形成“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制,才能更好地化解當前學生讀書少的危機。因此,從實際高考語文閱讀的變化來看,除了閱讀量的增加以外,重視學生實際閱讀綜合能力的考查,重視學生對閱讀文本的掌控之要求是越來越高了。
高考語文閱讀的這些新變化,必然深刻地影響著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發展,對高考語文閱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考語文閱讀應對策略
面對著高考語文閱讀教學的諸多變化,特別是能力要求上的進一步提升,筆者認為高中語文教師要結合教學實際,從發展學生語文素養與綜合能力的層面,制定有效的應對策略,才能使語文教學符合新時代發展的要求。
1.樹立新理念,在日常教學中滲透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閱讀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就要求,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要通過新課改來推動新理念的落實,要從原來的功利主義向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轉變,進而創新高中語文閱讀教學。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從學科核心素養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創新、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四方面來設計、組織閱讀教學,而且還通過對高考試題的分析來滲透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如在《邊城》的閱讀教學中,筆者結合2017年全國I卷的《天囂》進行分析,找到了審美鑒賞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方面的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切入點。通過有關知識、內容的分析,將高考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與考查方式融入其中,那么學生就可以在學習過程自我探究、自主學習、合作分析中培養學科核心素養,從而實現課堂課外閱讀教學一體化的目標,激發學生閱讀學習的積極性與興趣。這種以落實學生全面發展與自主學習的理念一經培養,那么語文閱讀的主動權就重置于學生之手,并在學習過程中從自主培養學科核心素養向自覺培養階段過渡,使語文學習真正走向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之路。
2.研究新考綱,在閱讀復習中重視相應綜合能力的培養。研究新考綱是每一位高中語文教師的基本工作,也是本職工作內容之一。一方面,語文閱讀變化之一就是來自考綱的表述變化,其包涵著語文學科教學改革的重大進展與方向,是最新改革成果的集中體現。因此,語文教師通過每年新考綱的研究,幫助學生在閱讀復習中更有計劃、更有效地培養自己的綜合能力,是高考語文閱讀策略的應有之義。另一方面,新考綱在能力要求的差異化,實際上就是閱讀復習尤其需要注意的地方。如理解能力層級的變化,在2017年全國I卷《天囂》中就出現了兩道題目的考查,其一是第5題考查謀篇布局中的文化理解,其二是第6題考查“美好的謎”的審美鑒賞。這兩題指向的能力層級都是對課文的全面理解與把握,也是綜合文本能力的表現。只有在語文閱讀復習教學中,通過有組織、有計劃的理解能力訓練,學生才能更好地應對這一類型的考查。因此,重視新考綱,特別要做好高三語文教研室的集體研究,對閱讀復習教學的計劃訓練就會更有針對性,從而制定更好地應對策略。
3.注重新方式,在課堂課外閱讀中重視閱讀習慣的培養。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是語文教學從小學甚至是幼兒階段就開始的工作之一。但每個教育階段都有不同的方式,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就重視新方法、新方式的介入。筆者認為,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要通過一定的文學批評方法,促進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尤其是整本書閱讀習慣的養成。從高考閱讀的視角來看,其考查的重點已經從單一的能力要求向綜合、多重的能力要求轉變,這就必然使閱讀學習向更復雜、更豐富的精神糧食方向轉向。這種轉向,如果不用一定的文學批評方法引導,那么學生不僅可能會出現誤讀,而且還可能會推動閱讀興趣。如對新詩《再別康橋》的理解,要通過文本細讀與色彩心理分析,結合傳統美學鑒賞從多角度去分析詩歌,才能引導學生體味作者“再別”之情的難舍難分,走出“輕輕”“悄悄”的誤讀理解。
總之,對于高考語文閱讀的變化,既要重視其體現出的新課改成果,又要重視其能力、素養要求,更要通過實際學情的契合,以學生學習需要與發展為目標,有效引導學生在閱讀教學中打通課內課外的通道,更好地實現全面發展的人之目標。而通過這種變化的分析與理解,更能助力學生在高考語文閱讀中以更專業、更全面、更富個性化的方式來應對考查,在解題、訓練等過程中實現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與運用。
【參考文獻】
[1]沈月明,李躍庭.獨具慧眼 切中肯綮——2019年高考語文全國卷Ⅰ論述類文本閱讀命題評析[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9(09):3-6
[2]張悅群.“能力目標設計學科化”步履維艱——2019年全國各地高考語文現代文閱讀題評述[J].語文建設,2019(15):65-69
[3]侯協添.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調整策略[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9,20(05):32-33+123+129
(福建師范大學泉州附屬中學,福建 泉州 36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