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肉牛業在人工授精、控制發情、胚胎移植等技術的推動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隨著轉基因技術、克隆技術、體外受精等新技術的引進,肉牛遺傳育種和繁殖技術更是日新月異,肉牛產業飛速發展。本文對肉牛的遺傳和繁殖技術進行了簡單的分析,并對肉牛遺傳育種與繁殖技術發展趨勢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肉牛;遺傳與繁殖技術;發展趨勢
與國外一些國家相比,我國的肉牛產業起步比較晚,嚴重影響我國肉牛產業的發展。現在隨著生物科學的不斷進步發展,轉基因工程、胚胎工程等高新技術也逐漸應用到肉牛產業當中,取代了傳統的肉牛發育與繁殖技術,必將引領肉牛遺傳與繁殖技術的主導地位。
1.肉牛遺傳育種技術
隨著生物學理論的發展,轉基因育種技術和動物分子育種技術已經開始得到廣泛應用。
1.1肉牛傳統育種方式
傳統的肉牛育種就是利用雜交方法進行育種,就是將當地的母牛和從外面引進的父本肉牛進行雜交,根據身高、體態、健康狀況等技術指標的測量結果,從得到的第二代小牛中選出身體健壯、健康優秀的作為種牛,在此基礎上再次進行肉牛品種的選育和改良。
1.2分子細胞工程與傳統育種工程
傳統的育種方法就是將國內的肉牛品種與國外引進的優良品種進行雜交,選擇第二代或者第三代的優良品種留用,產生新的品種進行繁殖,這種方法育種周期比較長,而且抗病性狀能力比較差。現在采用分子細胞工程的育種方式能夠改善傳統育種方式的不足,比傳統育種方式周期要短。
1.3建立育種資源共享平臺
我國肉牛繁殖技術研究發展比較緩慢,研究的內容單一簡單,沒有充分利用有限的生物資源,從很多方面限制了肉牛育種研究的進展,在市場競爭中沒有占據有利地位,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國外發達國家在肉牛育種方面的優點,他們已經在肉牛研究基地形成規模化和現代化,結合轉基因技術、克隆技術、分子育種技術,積極有效地進行肉牛遺傳與繁殖技術研究,建立肉牛育種研究交流平臺,實現肉牛育種繁育的資源共享。
1.4建立肉牛遺傳與繁殖技術體系
肉牛的育種技術體系包括遺傳評估、性能測定和數據收集系統,沒有肉牛培育繁殖技術體系很難培育出肉牛種牛,我國的肉牛育種與繁殖體系在收集數據和新能測定方面還不夠完善,我們有必要參考國外的先進經驗,根據我國肉牛繁育的實際情況,建立自己的育種組織架構和肉牛遺傳與繁殖技術體系。
2.肉牛遺傳與繁殖技術的發展趨勢
2.1胚胎移植技術
比較常用的胚胎移植技術可以提高繁殖率,可以就公牛和母牛的優秀基因移植,也是生產轉基因動物的主要方法,在肉牛的繁殖技術中應用胚胎移植技術,可以不用手術進行胚胎采卵和胚胎移植,對母牛卵泡發育進行研究發現, 在卵巢上沒有主導卵泡時, 或者人為將主導卵泡除掉, 使用超數排卵法就能得到大量的可移植的胚胎。另外,胚胎體外生產體系就是母牛活體取卵和體外生產胚胎,推廣胚胎養殖技術,能夠得到更多的可移植的胚胎,從而大幅度提高經濟效益。
2.2肉牛體外受精技術
目前,肉牛體外受精技術已經十分成熟。科研人員認真研究牛能量代謝機理等方面問題,提高了牛受精卵的體外培養、冷凍保存和牛體外受精技術,利用體外受精技術已經成功獲得了牛、豬、陽等試管家畜,但是與正常的體內胚胎相比發育率還很低,隨著科學研究的繼續,目前,科研人員對牛表現遺傳修飾、牛能量代謝機理和牛體外受精的早期胚胎發育基因組進行認真研究,提高了受精率、發育率、胚胎的成熟率,體外受精技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2.3轉基因育種技術
利用轉基因技術可以實現肉牛定向育種,還能夠提高肉牛的動物抗病性和生產性,目前已經培育出的轉基因牛的品種,有抗瘋牛病、轉賴氨酸、抗乳房炎等,轉基因牛肉在保證營養成分的前提下食用非常安全,營養成分與普通牛肉相同,轉基因育種技術具有非常好的前景。目前我國的牛基因育種規模較小、簡單重復、比較分散,隨著我國現代化牛新品種培育和改良技術的不斷發展,牛基因育種平臺規模逐步擴大,轉基因牛的生產對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重要。
2.4克隆技術繁育肉牛
克隆技術已經應用在許多領域,將轉基因技術與克隆技術相結合,能夠提高肉牛的產量和牛肉的質量,而且克隆牛肉的營養價值和普通牛肉一樣,克隆技術繁育肉牛不僅能夠提高牛肉的產量,也能節約養殖肉牛的成本。
2.5性別控制技術
性別控制技術對肉牛的生產非常實用,根據養殖的需要人為地控制肉牛后代性別比例,可以有效提高肉牛的產量質量。目前有兩種方法,一是利用分子生物學進行胚胎性別鑒定,二是用流離式細胞分離法,分子生物學胚胎性別鑒定具有快速、簡單、準確等優點,但是鑒定時需要將胚胎細胞進行分割移植,在這一過程中很容易受到污染,不適合大規模推廣;現在采用流離式細胞分離法比較多,這種方法分離需要的時間比較長,并且這種方法成本比較高。
三、結語
探討肉牛的遺傳與繁殖技術對肉牛養殖業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傳統的肉牛育種與繁殖技術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相關科研人員一定要利用新興的轉基因技術、克隆等技術,盡快研制出新的肉牛育種與繁殖技術,為廣大養殖戶增加經濟效益,為我國的肉牛產業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魏萬梅.肉牛遺傳育種與繁殖技術發展趨勢[J].農業科技與信息, 2016, 09:117-118.
[2]宋慶鋒.肉牛遺傳育種與繁殖技術發展趨勢淺析[J].中國畜禽種業, 2017, 08:77-78.
[3]尹繼賢, 等.肉牛遺傳育種與繁殖技術發展趨勢[J].湖北畜牧獸醫, 2014, 11:35-36.
[4]朱強.肉牛遺傳育種與繁殖技術發展趨勢[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8(7):4-5.
作者簡介:
呂思潼(1999-)延邊大學2017級動物科學系,研究方向: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