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寧
摘要: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學校意識到培養中華傳統美德在學生教育中的重要意義,其中,“孝”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孝”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重要的環節。通過研究“孝”文化,剖析社會中孝道缺失的現狀及原因,總結出對大學生進行孝文化教育的方法與途徑,旨在為廣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可行的幫助及建議,進而促進我國大學生孝文化思想培育工作的發展與進步。
關鍵詞:大學生 孝道 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2-0143-02
伴隨著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各項活動和要求,高效思想政治教育中不斷增加優秀傳統美德教育,其中不乏孝道教育,這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思想意識,也使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顯著增強,有助于培養新時期社會需要的人才。
一、孝道的內涵
從“孝”字結構來看,它的上半部分為“老”,下半部分為“子”,是一個孩子在攙扶著老人的形象,向世人傳達出善待長輩,侍奉父母的優良禮俗。孝道首先可以闡述為奉養父母。孔子曾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為能養。不敬,何以別乎?”從孔子的言論中可知“孝”指贍養之意。其次,孝道指努力奮斗,為父母爭光。《孝經·開宗明義章》提到:“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作為兒女,應好好學習,努力奮斗,創造美好的生活,讓父母和家庭幸福。最后,孝指效忠國家。“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家和國是一體的,“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中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國家的利益是一致的。孝敬父母是小孝,效忠國家為大孝。
二、孝道教育缺失的現狀及原因
講究孝道,是中華民族每個兒女的責任,也是法定義務。然而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在我國經濟建設取得巨大進步的同時,精神文明建設卻被忽視。通過走訪部分家庭,發現孝敬父母這一中華傳統美德在當代大學生中被淡忘和忽視。一些大學生貪圖享樂,講究名牌,花錢大手大腳,完全不顧家庭經濟條件;當遇到挫折或與父母發生分歧時,不會用正確的方式處理,更有甚者用結束生命的方式給父母造成莫大的悲痛。大學生不孝的事件給社會敲響警鐘,使人們不得不去探究當代大學生孝道教育缺失的現狀及原因。
1. 家庭原因
首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有的父母沒有很好地侍奉自己的長輩,對自己的孩子沒有做到言傳身教,導致整個家庭孝道意識的淡薄。其次,有的父母過分溺愛自己的孩子,對子女物質上的需求不加考慮地一味滿足,造成子女驕奢傲慢的性格,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
2. 學校原因
一些高校重視學術建設和科學研究,忽視了學生的品德培養。思想道德修養課是一些空洞的理論講解,學生的參與性、積極性不高。在對大學生進行綜合測評時,幾乎沒有把對“孝”的踐行作為考核的內容,這是大學道德教育的一個缺失。在校園文化藝術節、校園長廊、校園板報等重要的德育宣傳活動中,對大學生孝道的踐行涉及較少。重智育輕德育的教育現實,造成了學生孝道缺失。
3. 社會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西方一些扭曲的道德思想,如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功利主義都對大學生產生了一定的沖擊。父母對子女的關懷,有時候被子女誤解為對自己生活的干涉。一些學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拒絕與父母溝通,只是拿著父母的辛苦錢吃喝玩樂,沉溺于網絡游戲。
三、對大學生進行孝文化教育的方法與途徑
1.發揮家庭教育的基礎性作用
家庭是傳授孝道的第一個學校,對子女孝觀念有深遠的啟蒙作用。家庭教育的功能是最基礎的。家庭環境對子女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因此,一方面,父母應該以身作則,在日常生活中,真誠地與自己的父母溝通,尊重父母,關愛父母。孝是一種美德,孝也是一份責任。孝是感恩生命,感恩生養我們的父母。另一方面,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應嚴慈相濟,理性地愛;夫妻相互尊重,在孩子遇到挫折,需要呵護時及時給與陪伴與愛;在孩子犯錯誤時應進行理的地教育。父母也應不斷地反思自己,與孩子一同成長,創造和諧、幸福的親子關系。
2.加強學校孝道教育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校園文化具有特殊的活力,可營造一種氛圍,是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應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并重,把孝道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學生工作處應定期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重陽節到敬老院看望老人,在公交上為老人讓座,扶行動不便的爺爺奶奶過馬路,和志愿者們一起關注空巢老人,等等,都可以作為學校實踐活動的內容。教育的重點在于落實,在社會實踐中宣傳孝道,親自參與孝道的實踐,在實踐中理解孝道、崇尚孝道、踐行孝道。
3.發揮網絡傳媒的引導功能
大眾傳媒具有影響范圍廣、時效性強、透明度高的特點,對大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應積極利用微信、微博等網絡直播平臺宣傳孝道,強調孝道的當代價值,對傳統孝道中封建色彩濃烈的思想予以批判,積極關注時代熱點,結合感動中國的優秀人物事跡,正確引導大學生,使每個大學生都有意識、積極地踐行孝道。同時,要對不孝的行為進行猛烈地批判,使整個社會形成鮮明而正確的孝道觀,以孝順為榮,以不孝為恥,讓孝道成為每一人的信念。
4.大學生加強自我孝道教育
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盡孝是世界上最經不起等待的事情。大學生必須意識到這一點,加強自我管理,充分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真實真切地關愛父母。大學生的孝道自我教育必須伴有自我反思,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是否對得起父母。主動學習身邊踐行孝道的優秀榜樣,用榜樣的力量感化自己,反思自己的不足,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盡孝意識與能力。由于父母與孩子不同的成長經歷與教育背景,兩代人之間會存在代溝,但是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在與父母產生矛盾時,應主動溝通,主動理解父母,學會感恩,這是做人的第一步。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僅剩歸途。孝為百德之首,應弘揚盡孝的美德,為中國夢凝聚力量。
參考文獻:
[1]黃南永.中國傳統孝文化與大學生的思想教育[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2.
[2]路丙輝.中國傳統孝文化在現代家庭道德建設中的價值[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1).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