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杰威
摘 要:當前在進行物聯網工程建設時,應用的設備數量正在不斷的增加,而且逐漸采用了中心化的管理模式,給物聯網工程的發展帶來了更多的挑戰。在這個過程中應用區塊鏈技術,可以促進工程的順利建設。因為這項技術存在去中心化的特點,而且不可進行篡改,可以對工程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一些難題進行有效的解決。因此相關人員在進行物聯網工程建設時,一定要將區塊鏈技術完美的融合到工程建設的各個環節中,才能提高工程的建設效率,促進這項工程進行更好的發展。本文就物聯網工程中區塊鏈技術的應用進行相關的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物聯網工程;區塊鏈技術;應用;分析研究
現階段區塊鏈技術在物聯網工程中的應用深度正在不斷的增加,已經出現了一種全新的概念,也就是物鏈網。這種概念屬于物聯網工程和區塊鏈技術的融合。因為物聯網工程在發展中,與互聯網事物存在較大的聯系。在進行物聯網系統建設時,主要建設了感知層和網絡層以及應用層。這項工程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促進居民生活趨向于智能化的發展方向,而且現今研發出來的一些新技術,使得現實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產生了關聯。當前物聯網工程正在向著制造和金融以及醫療等領域進行全面的發展[1]。
一、區塊鏈技術在物聯網工程中的具體應用
現階段在進行區塊鏈技術應用時,并沒有完全的定型,很多區塊鏈和互聯網的應用場景尚且屬于一種概念,還要對這些概念進行驗證才能具體的實施。但如果在這個過程中,采用不同的共識機制和數字簽名驗證的算法,那么就可以改變應用的場景[2]。
(一)供應鏈數據信息的存證及溯源
在進行物聯網工程建設時,產品的溯源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當前這項內容已經廣泛應用到農牧產品和工業生產以及消費品防偽等領域。在對產品進行溯源時,傳統的方式主要是通過唯一的標識對產品的相關信息進行了解,企業在對產品進行采購或者消費者在進行產品購買時,都可以通過識別裝置對標志中的信息數據進行全面的讀取,從而對產品進行信息的追溯和真偽的查詢[3]。
在進行區塊鏈技術應用時,可以形成一種多方參與的溯源鏈。這個溯源鏈的數據信息存在公開透明的特點,而且不可進行偽造,也不可篡改和撤銷,線上和線下的數據信息可以實現同步。在將傳感器收集到的數據信息,融入區塊鏈技術之后,可以形成不可篡改的電子證據。企業和物流等單位都可以通過這個資源鏈,對各個環節的信息數據進行共享和驗證,從而提高產品的真實性,避免各個環節的主體存在造假行為,影響產品的建設成本,從而對責任進行充分的劃分。同時可以根據收集到的數據信息,對產品的生產和運輸等環節進行及時的了解,可以對各個環節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預測和解決,使得各個單位能夠實現團結合作[4]。
(二)分布式能源的交易及供給
當前能源行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存在產能過剩等問題,新能源的利潤率和回報率都比較低,在進行生產時配置的設備和硬件并不完善。目前在對這些產品進行信息數據采集和接入時,采用互聯網技術能夠對設備進行智能的監測,而且可以通過設備之間的互聯互通,對設備的運行狀態以及外部運行環境進行實時的監測。在對信息數據進行處理和應用時,可以通過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對數據信息進行自動化的決策和調控,還可以實現自主的交易。
就以住戶建立的微電網來說,美國某一企業創建了一個點對點的交易,這個交易可以實現自動化的執行,無需第三方的介入,就可以通過平臺來實現相應的功能。在進行具體建設時,主要是在住戶中安裝了智能電表,電表中存在區塊鏈軟件,構成了相應的區塊鏈網絡,可以實現操作功能。用戶可以下載軟件,在自家的區塊鏈節點上發布智能的合約,而且能夠根據合約的規則,通過設備的應用對鏈路的連接情況進行實時的控制,從而實現能源的自主交易。這種技術的應用,屬于區塊鏈加物聯網的典型應用,改變了傳統的應用模式。實際上這項技術在物聯網工程中的應用尚且處于初步的階段,在后續發展過程中可以通過技術的融合,促進物聯網工程進行可持續發展。
二、結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區塊鏈技術已經成為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共同研究熱點。這項技術在應用時主體比較對等,而且存在公開透明的特點,可以實現多方的共識,在對新數據進行傳輸時,難以對這些數據進行篡改,而且存在可編程的優點。將這項技術應用到物聯網工程的建設中,可以拓寬工程的發展前景。在進行這項技術應用時,可以采用區塊鏈技術加物聯網工程的典型應用情景,對這項技術應用過程中存在的挑戰進行預測和解決,而且能夠促進這項技術的發展成熟,使其更好地應用到物聯網工程的建設中。
參考文獻:
[1]嚴坤.物聯網工程中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分析[J].科技經濟導刊,2019,27(26):39.
[2]姚籃.區塊鏈技術在物聯網工程中的運用研究[J].現代信息科技,2019,3(17):167-168+170.
[3]趙滿.區塊鏈技術在物聯網工程中的應用研究[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9(11):188-189.
[4]楊博涵.區塊鏈技術對優化跨境電商支付模式的應用探析[J].當代經濟,2018(14):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