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大偉 李德華

【摘 要】目的:研究在難治性面癱病人治療中運用足三里溫針療法的價值。方法:納入46例難治性面癱患者于2017.05~2019.01在我院開展研究。依據病歷單雙號隨機選出23例進行常規面部針灸(研究1組),另外23例在研究1組基礎上實施足三里溫針療法(研究2組),評估兩組療效及免疫球蛋白變化。結果:總有效率研究2組為86.96%(20/23),相較于研究1組的69.57%(16/23)更好;治療后研究2組免疫球蛋白IgG、IgM及IgA下降幅度優于研究1組(P<0.05)。結論:在難治性面癱病人治療中運用足三里溫針療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溫針灸;足三里;難治性面癱;免疫球蛋白
【中圖分類號】R246.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4--02
面神經癱瘓(又稱面神經炎)作為臨床較為常見的多發疾病之一,是指由于腦血管病、腦外傷、中耳炎、中毒等因素導致病人面部神經麻痹,以面部表情肌群運動功能障礙、口眼向一側歪斜為主要臨床表現[1]。由于面癱病人無法做出正常表情,甚至出現嚴重的面部不對稱情況時難以與他人進行正常交流,病人往往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嚴重影響其正常工作與生活。而針對難治性面癱病人,臨床發現既往實施的常規面部針灸,療效并不理想。故采取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案是改善病人療效的重要前提,我院對此進行研究,闡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案
1.1 基線資料
納入46例難治性面癱患者作為觀察對象于2017.05~2019.01在我院開展研究。根據病歷單雙號隨機分為研究1、2組(n=23),兩組男女比例分別為12:11、13:10,年齡分別為21~67歲、22~68歲,均值分別為(44.03±4.26)歲、(45.32±4.31)歲,以上基線資料(P>0.05)。
1.2 方案
1.2.1 研究1組:使用針刺透穴方式,選取病人患側面部的頰車-地倉、陽白-絲竹空、下關-顴髎等穴,沿皮進行斜刺,再連接電針治療儀(G6085-2A型),波形選擇疏密波,根據病人實際情況調節強度,通電25min,qd,10d/療程,暫停2周進行下1療程,共2療程。
1.2.2 研究2組:(1)選穴:雙側足三里。(2)施針:囑病人取仰臥位,將足三里部位常規消毒,選擇40mm×0.4mm針灸針,垂直進針,得氣后施用提插、捻轉等補法,進行3min左右,再利用艾條施灸30min;溫針灸過程中注意觀察艾條燃燒情況,避免發生燙傷。(3)療程:qod,10次/1療程,暫停2周進行下1療程,共2療程。
1.3 觀察指標
(1)面部各區域均恢復正常為痊愈;通過仔細觀察能夠發現存在輕微的功能減弱及聯帶運動,面部靜止時呈對稱狀態且張力正常,上額運動中等,用力情況下眼可以完全閉合,口存在輕度不對稱為顯效;功能減弱較為明顯,兩側面部呈無損害性不對稱,聯帶運動或半側面部痙攣并不嚴重,面部靜止時張力正常,上額運動微弱,用力情況下眼可以完全閉合,口存在明顯不對稱為有效;面部靜止時不對稱,上額運動不存在,眼無法完全閉合,口僅能夠輕微運動為無效[2]。
(2)免疫球蛋白變化。
1.4 數據處理
計量資料用()表示,計數資料用(n,%)表示,運用統計軟件SPSS 21.0分別進行t檢驗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意義。
2 結果
2.1 療效
兩組總有效率分別為69.57%、86.96%,研究2組相較于研究1組更好(P<0.05),見表1:
2.2 免疫球蛋白變化
治療后研究2組免疫球蛋白IgG、IgM及IgA下降幅度優于研究1組(P<0.05),見表2:
3 討論
中醫學統認為,由于機體衛陽不固、脈絡空虛,易遭受風邪侵襲,導致面部筋經失去氣血濡養,造成肌肉弛緩不收,最終形成面癱[3]。而又因為風寒、熱毒等外邪入侵后,滯留經絡,造成脈絡的損傷,導致脈絡淤阻情況難以修復或早期錯誤治療(如使用寒涼之品)導致病人氣血虧虛,最終形成頑固性面癱。故選擇能夠驅逐頑邪、活血化瘀及溫通脈絡的溫針療法尤為必要。
根據高小勇等人[4]報告顯示,溫針療法運用于臨床頑固性面癱病人治療中具有顯著效果。本研究中,兩組總有效率分別為69.57%、86.96%,研究2組相較于研究1組更好(P<0.05),原因可能為中醫學中脾胃乃氣血生化之源,而足三里屬于足陽明胃經合穴,足陽明胃經在面部循行上至額角部位與督脈交匯于神庭穴,通過針灸刺激足三里能夠將面部脈絡疏通,同時可以健脾養胃、滋養氣血,有利于面癱病人的快速恢復,改善療效。有研究提出,面神經炎癥與機體免疫球蛋白升高有關。而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2組免疫球蛋白IgG、IgM及IgA下降幅度優于研究1組(P<0.05),充分說明溫針灸足三里能夠有效改善病人面部神經炎癥情況,從而使得各項免疫球蛋白的指標下降。
綜上所述,足三里溫針療法的運用,不僅能夠顯著提升難治性面癱病人的療效,還能有效降低免疫球蛋白水平,值得臨床采納與推廣。
參考文獻
張敏燕,丁德光.透刺結合拔罐療法治療頑固性面癱臨床療效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6,32(10):58-60.
李勁松,張立勇,唐暉等.電針為主綜合治療周圍性面癱30例總結[J].湖南中醫雜志,2016,32(6):94-95.
何麗娟.針刺結合腹針療法治療頑固性面癱35例療效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7,8(11):21-22.
高小勇,武娜,高麗娜等.溫針灸腹四穴結合面部推拿治療頑固性面癱療效觀察[J].山西中醫,2017,33(12):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