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連子

摘要:結合法律職業倫理的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的特點創新法律職業倫理的授課方式,將“個案方法”理念和模擬法律診所、模擬法庭、課堂辯論、課題匯報等形式結合起來,更好地開展法律職業倫理課程。“個案方法”脫胎于傳統的案例分析方法,旨在通過學生團隊合作對典型個案進行全方位的深度剖析,使學生對于復雜案件的情法沖突等倫理難題產生思考,培養學生有效評估并防止倫理風險等實務能力。
關鍵詞:法律職業倫理;個案分析方法;學生主導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0)24-0095-03
2017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在“法治人才基本素養”主題會議中明確提出,“堅守法律倫理底線,是法治人才十方面基本素養之一。”2018年9月,教育部與中央政法委聯合發布《關于堅持德法兼修? 實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強調“堅持把法律職業倫理教育課程貫穿于法治人才培育全過程中,加大對于法科學生法律職業倫理知識及能力的培育力度”;堅持“一課雙責”,各門課程既要傳授各學科基本專業知識,又要注重各學科對于學生的價值引領作用,以此傳遞積極向上正能量。”法律職業倫理教育對于培養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大多法律院校多年以來對法科學生法律職業倫理教育方面的忽視,大多沒有開展系統的法律職業倫理課,筆者對于開展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的必要性,還要做一定闡述。
首先,法律職業倫理教育能夠推動法律職業的良好發展。孫笑俠教授認為,“法律職業共同體形成有四個條件,分別是法律家以系統的法學知識和專門思維理念為基礎的法律技能、法律家用以維系法律職業共同體社會地位所歷代傳承的法律職業倫理、法律家專職從事法律活動以及法律家經過考核從而取得的法律職業資格。”法律職業倫理規范能夠成為法律從業者權利的背書,為法律人工作提供可具體評估的倫理風險指南。規范、科學的職業行為規則將成為保護法律職業的一道屏障。其次,法律職業教育能夠對于保證公正司法、預防司法腐敗犯罪、凈化法律從業者職業環境起到促進作用。我國目前正在法治化的道路上,司法亂象時有發生,法律人違背職業倫理,甚至犯罪的案例并不鮮見。如原江陰市檢察院公訴科科長徐志高受賄案,李某某案6名律師違規被處理案,等等。毋庸置疑,缺乏過硬的職業倫理素養是造成其違法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法學院系統的倫理教育才能使法律人在內心認同公平、正義的價值觀,指導具體的法律活動[1]。最后,法律職業倫理教育能夠內化法律工作者提供法律服務的服務意識。法律服務的提供主要是由律師來做出的。法律職業公共的地位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商業主義強勢突出,壓過了法律職業對公共福利的致力[2]。
一、問題的提出
習近平書記于2017年視察中國政法大學時強調,法學教育不僅要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而且要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要堅持培育“德法兼修”的高素質法律人才。中國法學教育的歷程在近幾十年間經歷了形成初建,挫折停滯、恢復發展、快速擴張、內涵發展等若干個階段。我們不可否認,法學教育取得了重大的進步,但粗放式發展我們對于法學教育的屬性認識不足,這直接導致了我們對于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的忽視[3]。就目前的情況看,我國高校法學院在法律職業倫理教育方面相對落后,這主要表現為:
首先,國家層面對法律職業倫理課程的重視程度仍需不斷深化。雖然法律職業倫理課程已被教育部列為法學十八門A類必修課之一,但是從法律職業資格考試來看,有關法律職業倫理知識的內容過于匱乏,考核內容均為識記部分,缺乏對于該課程的思考。
其次,針對于法律職業倫理教材專職教師師資嚴重稀缺。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由于歷史上多數高校并沒有開設此課程,也就是高校并沒有相關的教學需要。同樣,基于課題研究、工作量等因素,對于法律職業倫理的教學和研究,將其作為其主要研究領域的學者還是遠達不到現實的需要[1]。
最后,開設了法律職業倫理課程的高校大多尚未有成熟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方法。雖然高校教師普遍就開設課程的形式應當引入一些案例教學法、啟發教學法等達成了共識。但實踐中,存在著學生參與度不夠,難以真正激發起學生的興趣,不能達到使多種教學方法融會貫通的問題[3]。
基于此,筆者試圖提出“個案教學方法”,作為教學實踐的突破口,來達到深化學生對于職業倫理的理解和思考,旨在達到逐步形成成熟的課程教學體系的目標。
二、“個案方法”的必要性
由于法律職業倫理學科的哲學思辨性較強,對于法律工作者實務指導性較強,而高校的法律職業倫理課程的設置應當在講授理論知識和案例的基礎上,應當結合高校學生的特點,注重針對性的教學方法的適用。
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法律教育中的職業倫理教育也逐漸成熟。其中,以案例為中心、以問題為中心、以道德情境中心以及以團隊協作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是美國法律職業道德課程經常采用的教學方式[4]。而近些年來,以中國政法大學為代表的政法類院校對法律職業倫理教育也有著很多有價值的嘗試,構建了“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協同育人的法律職業倫理教學體系。通過多元化課程設計,形成“理論教學—案例教學—法律診所—法律實習”的標準化、遞進的法律職業倫理教學體系[5]。而以遼寧大學成立全國首個法律校企聯盟組織(遼寧法律服務業聯盟),就真正體現實踐教學特性在于被動學習與主動實踐的結合[6]。
對于實務和案例的重視,是法律職業倫理教育界的共識。法律診所(門診)、法律實習是各所高校針對實務教學及職業倫理教學做的有益嘗試。但是,如何將這些已經取得的豐富的實踐經驗推廣至眾多法學院校,還要深入研究。受制于不同高校師資力量,實踐資源,以及學生學習能力存在著不同程度差異的限制,“個案方法”作為最為基礎的教學方式,有著很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