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立軍
摘 要:伴隨當前改革開放逐步深化,經濟快速發展,需要培養更多的人才對高等教育進行改革,這是當前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而各行各業的發展與工程教育都息息相關。如何對工業教育進行改革是高校未來改革發展過程中的一件大事,尤其是工業設計等專業,在教育改革過程中一定要與新工科的建設內容和理念相吻合,本文重點分析研究“新工科”視域下工業設計教學改革思路,以供參考。
關鍵詞:新工科 視域 工業設計 教學改革
Analysis of Teaching Reform of Industrial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Engineering"
He Lijun
Abstract:With the gradual deepening of the current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train more skilled personnel and to reform higher education. This is a problem that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workers need to focus 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ll walks of life is closely related to engineering education. How to reform industrial education is a major event in the futur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specially majors like industrial desig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reform must be consistent with the construction content and concept of new engineering.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the idea of industrial design teaching re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engineering" for reference.
Key words:new engineering, sight, industrial design, teaching reform
1 新工科的概念及發展
17年2月在復旦大學召開的高等工程教育發展戰略研討會上,教育部對新工科的內涵以及建設思路進行了探討和分析,在會議上達成了多項共識。在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過程中需要重視對新型工程科技人才進行培養,逐步加大工程教育的深度和廣度,重視革新,加強優化對高等教育的結構進行調整,讓高校的學生逐步適應前沿科學技術的發展,重視國家人力資源結構的改革。在高等工程教育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吸收國內外先進的改革經驗,抓住第4次工業革命發展的機會逐步加強高校工科類學生的培養,重視人才的革新,良好的工程教育能夠加快國家的工業發展為國家的戰略發展儲備更多的人才。新工科建設和發展是以新產業新經濟為基礎的,需要融入綜合化創新型的工程教育理念,并且有機的將傳統功課和工科的結構相結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科培養模式,讓我國在教育方面逐步向教育強國的方向發展。
在新工科視閾下對工業設計進行教育的過程中需要有機的融合工匠精神、法治意識、生態觀念等,加強教育平臺的創新進行跨界跨領域的融合,重視云計算、大數據、A.I.技術等先進信息技術的應用,加快高等工業設計教育的改革,這也是當前教育工作者在發展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2 工科類高校工業設計專業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 培養目標不明確
有些院校在進行工業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完全依照藝術院校的模式進行設計,沒有將功課的優勢體現出來,沒有融入創新的精神,沒有自己的特色,某些專業教師甚至把工業設計認為是只講藝術,不問結構和功能的外觀造型設計。另外一些工科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較為傳統,沒有對工業設計的藝術性因素進行考慮,單純的認為只是進行功能設計和結構設計,這就導致專業設計和定位方面不明確,造成培養體系出現混亂。
在實踐當中必須要重視工業設計,不是單純的藝術類專業的延伸,而屬于非常典型的獨立學科,需要形成完善的體系,以此為基礎來進行發展,解決工業化發展過程中以機器為本的缺陷和弊端,需要重視融入人與物的綜合化觀念,重視以人為本,加強技術與哲學的融合。在規劃的過程中為未來的概念進行超前的考慮,融入能源因素、交通因素、生活因素。從長遠的角度出發,工業設計并非典型的藝術專業,在設計的過程中單靠繪畫是無法設計出具有創新精神的新產品,設計的產品也不會有靈魂,但是工業設計并非機械工程的下屬專業,不能簡單的認為是機械工程結構類的延伸。
2.2 課程設置缺乏合理性
很多工業設計院校創辦于上世紀90年代在創辦過程中,課程設計缺乏合理性,而且辦學經驗少,往往是照搬照抄一些元老級院校的課程體系,比如說,清華大學、江南大學等。在工業設計學科發展過程中,常年保持不變,沒有重視突出地域的特色,也沒有重視拉開院校間的差異性,另外有些院校在發展過程中,為了改變而改變,沒有專一性。有些院校今年使用清華模式,明年使用江大模式,后年又學習國外的模式,沒有形成自身的特色,在發展的過程中課程體系建設較為混亂。
2.3 教學效果不夠理想
對多媒體技術進行應用主要是為了讓講課方式更為優化,然后很多院校過分依賴多媒體課件,導致師生之間的交流受到影響,無法充分的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出來。某些教師在上課時,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備課,這樣可以用悅耳的聲音,漂亮的圖片,吸引學生注意力。但是在講課過程中忽略了對知識的深層挖掘,在工業設計課程體系建設時,沒有真正將授業解惑的目的實現。
3 新工科視域下的工業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
3.1 加強工科類專業的布局,保證創新型人才培養
從新工科視閾出發,在工業設計領域發展過程中需要重視產業創新,加強科技創新,從第4次工業革命的角度出發,逐步加強工科類專業的布局,讓工科專業可以有效的交叉復合,保證創新型人才培養。在發展過程中需要重視工業設計專業人才的實踐,并且與未來的創新產業相結合,重視學科之間的交互和融合,以便讓新工科人才具有更強的綜合能力,在未來工業發展設計方面掌握主動權,這也是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需要重點關注的。
3.2 明確培養目標
在工業設計學科建設方面需要重視對培養目標進行明確,加強制造技術、藝術知識和材料工藝等融合,并且有機地與社會的發展,加強市場因素的分析。在工科工業設計方面需要重視加強藝術功底。另外還需要注意依照市場要求合理的進行設計能力的培養,體現出自我的優勢。在培養過程中重視感性與理性的融合加強邏輯思維和非邏輯思維的均衡發展,這樣才能創造出有自我靈魂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工業設計師,在工業設計學科建設過程中需要比藝術生具有更高的文化內涵和豐富的實踐,這樣才能提升設計的創新性。
3.3 增強教學的靈活性
在課程教學過程中,不能單單使用多媒體技術,需要對學科的理論進行深入的挖掘,提高理論深度,授課時需要關注工業設計的內涵,不能把工業設計專業的學生依照美工、技工的方向進行發展和培養,需要對專業理論的橫向展開和縱向開拓進行深入的分析,培養具有創新性思維又具有良好動手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需要對反饋機制進行完善,在教學的過程中聽取學生的意見,由學科的專業負責人,了解學生在畢業時對專業教學的想法和建議,雖然不能在畢業的這屆學生上實施,但是可以在后續的學生當中進行教學的改革和實踐,因各屆學生性格和特征的不同,合理的進行因材施教,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創新能力提高。另外還需要加強實踐性的教學,通過各種案例讓學生對一些真實的產品進行組裝和拆卸,讓學生對外觀進行了解的同時也能夠更好的了解其功能和結構,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這樣才能讓他們更好的掌握專業的知識。另外在設計的過程中需要讓學生對自己設計的理念進行深化,加強設計與實踐的結合,組織學生參與一些設計比賽,舉辦相應的講座和專題活動,提高學生的技能,將學生的潛能充分的挖掘出來。
3.4 重視企業與學校的交流,讓設計界、工業界和教育界有機的結合
在教學過程中讓企業參與進來,在新工科視閾下一定要重視加強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重視企業與學校的交流,讓設計界、工業界和教育界有機的結合,各方共同發力,這樣才能在人才培養方面提高效率。另外還需要在工業設計專業方面加強。相關領域的專業結構對師資力量進行優化,推動機制的有效改革,著眼于當地,并且面向未來,面向世界,加強實踐,重視國際合作和交流,讓高校和學生的國際視野拓寬。
4 結束語
工業設計教育的創新和改革是在新工科背景下的發展的必然趨勢,一定要加強工業設計專業的改革和創新工作,加強高校與當地政府企業以及國際其他高校的聯系與溝通,共同發力,創造一個完善的教學環境,讓中國的工業設計與時代潮流相結合。
參考文獻:
[1]楊培,丁滿,許曉云.新工科背景下\"產品設計表達\"課程的教學改革探索[J]. 工業設計,2019,000(004):29-30.
[2]魏國彬. 新工科理念視野下工業設計教育改革創新的企業參與路徑[J]. 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18,16(03):51-56.
[3]張建雄.新工科視域下《產品開發設計》課程實戰化考試改革與實踐[J].工業設計,2019,000(001):45-46.
[4]劉玉梅,金玉潔.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應用型院校現代工業設計專業課程體系研究[J]. 工業設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