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貝貝
(廣州體育學院研究生院 廣東廣州 510500)
根據每五年一次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結果顯示,我國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狀況雖然在各項身體素質和機能上止跌回升,但仍然有待進一步提高[1]。大數據顯示,目前青少年體質健康仍是教育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教育部明確表示把體育活動情況、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和運動技能等級納入中小學學業水平考試,體育正式成為第四大主科。《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6〕27號)中指出,學校體育仍是整個教育事業關鍵點,是保證學生生體質健康的主要載體。但目前學校體育機制建立不完善、對體育教育工作不重視、不能保證足夠的體育課程和課外活動時間、體育師資及場地等問題亟待解決。為促進學生的體質健康發展,推進學校體育機制的不斷改革,提升校園網球教學、訓練競賽及師資等質量水平,大力推動校園網球的發展。教育部決定在前期校園網球試點的基礎上,組織開展校園網球特色學校。

表1 首批全國青少年校園網球特色學校省市分布表(n=285)

表2 2019全國青少年校園網球特色學校省市分布表(n=374)
2017年10月,教育部首次發布遴選通知,確定在上海、廣東、云南、江西、四川、重慶、河南7個省市開展全國青少年校園網球試點工作。經過近10個月的篩選,2018年7月,全國共285所學校通過首批遴選,名單如表1所示。
2019年6月發布第二批遴選通知,經遴選、審核和公示等程序,認定374所學校為2019年全國青少年校園網球特色學校名單,各省分布數量如表2所示,相比2018年首批特色學校名單增加了2個省份共89所,新增的山東省特色學校共106所,占比最大,且各省網球學校數量均有變動,如表2所示。
教育部將遴選的特色學校分成6個類別,如表1、2所示,可以看出A小學類別的學校在兩批中都是數量最多的,2018年首批遴選小學總量達213所,占總比的75%,2019年全國小學類別的學校共182所,占總量近50%;兩批遴選的學校類別比例情況類似,小學類別學校都占總量較大。小學階段年齡集中在6~12歲,這個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強對很多事物都感興趣,因此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網球運動愛好的啟蒙期,是奠定網球基礎和興趣的關鍵期,在小學時期積極組織學生開展校園網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而且在這個年齡段可以開設短式網球課程,短式網球占地面積小,與標準網球相比較簡單,學習效果好,組織形式多樣,可以更好地推動校園網球的發展。
首批遴選學校的初、高中數量較少,為數不多的初、高中學校多集中在云南省,根據表3顯示,共3個省份沒有初中類別學校,6個省份沒有高中類別學校,5個省份沒有“完全中學”,2個省份沒有十二年一貫制學校,2019年的遴選在學校類別篩選上做了相應調整,結果顯示各省份各類別(除上海和河南外)學校近乎齊全,初、高中及一貫制類別的學校數量增多。
“完全中學”是指學校既有初中又有高中的學校;“九年一貫制”是指學校包含小學和初中2個階段的學校;“十二年一貫制”是指學校包含小學、初中和高中3個階段的學校[2]。首批遴選由于初、高中類別較少不足以支撐小學—初中—高中連續性的培養,2019年的遴選結果雖小學仍占比較多,但除小學外的各類別學校均明顯增多,尤其是B(初中)、C(高中)、D(完全中學)類別的學校明顯增多,很好地彌補了銜接斷層的問題。其中“完全中學”和“一貫制學校”都包含2個及2個以上階段的學校,很好地解決了連續性的問題,有利于更系統地培養網球人才,地方教育部門應該更多積極鼓勵這類符合條件的學校申報,更好地促進我國網球運動的發展。
通過查閱資料發現,首批通過遴選的學校落實情況不是很理想,普遍出現學校領導階層重視度不夠、網球條件難以得到保障、教育教學及師資力量不能滿足教學需求、訓練及競賽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實際的教學條件得不到滿足對校園網球特色推進很不利。
(1)網球條件保障現狀:目前網球特色學校獲取資金的手段較少,學校經費投入有限,除政府撥款外,少部分來自家長或社會扶持,不能維持網球活動的多樣化;大部分學校領導對網球課程的推廣比較支持,但卻缺少實際規劃,落實效果不理想;大部分學校建有短式網球場或標準場地,少部分甚至沒有網球場地,借用田徑場或籃球場地上課,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制約了網球運動的發展,成為網球運動發展的瓶頸期。
(2)教育教學及師資配備現狀:許多學校未能把特色網球這一項目納入學校的年度發展規劃當中,對整體網球課程的設置及師資配比不合理,由于不同學校網球課程的培養目標有所差別,課程周次安排、頻率及教學內容也不相同,但大都滿足基本的網球教學需求;整體來說師資方面大都出現男女不均衡,且網球專項畢業的老師較少,大多是其他專項的老師兼顧,對網球技術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自身知識體系不夠健全,專業化水平難以達到教學和訓練要求。
(3)訓練及競賽體系方面:部分學校的課外活動及訓練安排的較好,在課程之余安排課外的訓練及比賽,調動學生參與網球活動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對網球的興趣。但賽程安排不是很理想,班與班、年級與年級、校與校之間的比賽結構設置不完善,比賽結果不僅僅是檢驗網球特色學校開展情況的成績單,通過比賽情況才能更好地了解自身在訓練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進。
(1)強化學校組織領導;建立完善的網球年度規劃體系,并將其發展規劃納入學校的發展規劃之中,設立專門的領導組督促發展規劃的落實,把網球課程當成真正的特色來做,吸引家長、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各方面的支持。
(2)加強專業師資隊伍建設;完善體育教師評優評先及晉升體系,吸引網球專項的本科畢業生和研究生,為體育教師增添新鮮的活力,提高師資隊伍的專業度,定期組織教師培訓,不斷更新專業知識及教學體系,重視和維護體育教師的基本利益,提升教師對工作的積極性,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3)完善基礎設施和提高場地利用率;場地是教學活動開展的基礎,落實試行基準的場地要求至少有一片標準網球場,對于小學類別的學校可開設短式網球課程,短式網球場地與羽毛球場地大小近乎相同,可采用“一場多用”的策略,也可在多余的籃球場內或其他球場增設可移動短式球網,提高場地的利用率,為更好的校園網球提供保障。
(4)合理利用大課間或課外活動;大課間是學生集體參與的課間活動,通過創編特色網球課間操的形式,讓更多學生了解網球運動并參與到網球活動中來,也可以成立網球社團、組織各級別的校園網球比賽及網球文化知識競賽等方式豐富網球文化,吸引學生參與網球運動的興趣。
(5)構建合理的校園網球聯賽體系;目前校園網球處于發展階段,各體系模式還不完善,可以借鑒發展較為成熟的校園足球的培養模式,運動員由小學—中學—高中—大學4級培訓成才,各級聯賽模式為分區賽—大區賽—總決賽[3],教練根據每年度定期的賽事制訂相應的訓練計劃。運動員和教練通過比賽不斷交流、不斷提升,不斷將校園網球特色學校推進下去。
網球從傳入中國開始發展不過一百多年,網球在全國的普及程度不夠,對校園網球經驗更是不足。目前網球特色學校的開展在不同層次比如資金、場地、師資、訓練、學生參與度等方面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一些問題,但通過對比兩次遴選學校的名單可以發現,相關部門也在積極調整結構,針對問題做出不斷改進和完善,校園網球整體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各學校相關部門也應該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學生對網球運動的興趣和參與度,可以借鑒校園籃球和校園足球的開展的成功經驗,建立健全校園網球發展機制、管理體制及競賽模式,不斷促進校園網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