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兵
淮安市淮安醫院普外科,江蘇淮安 223200
肝內膽管結石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是發生在左右肝管匯合部分以上的各分支膽管中的結石[1]。部分患者多年無癥狀,或者僅有肝區以及胸背部的不適,很多患者通過體檢才被發現患有該病,肝內膽管結石可造成膽道感染、梗阻,影響患者的肝功能,若任由病情發展可并發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膽管癌,嚴重者危及患者生命[2]。在對該類疾病患者的治療中,外科手術是主要的治療方法,傳統常用的手術方法有非規則性肝切除術,但是肝內膽管結石患者多伴有感染,腹腔粘連嚴重,手術效果不佳,術后并發癥也較高,部分患者需二次手術。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精準肝切除術近年來的應用非常高,其將數字醫學和臨床醫學相結合,可有效提升治療效果[3]。該研究將2014年12月—2019年12月該院收治的72例肝內膽管結石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72例肝內膽管結石患者納入該次研究,按照手術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6例。觀察組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齡 41~75 歲,平均年齡(56.57±5.81)歲;病灶部位: 肝左葉18例、肝右葉10例,全肝8例。對照組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齡40~74歲,平均年齡為 (56.38±5.72)歲;病灶部位:肝左葉19例、肝右葉11例,全肝6例。對比分析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經彩超、CT、MRI、MRCP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肝內膽管結石;患者對該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該研究經過該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排除標準:伴有原發性肝、腎、血液系統疾病者;伴有嚴重精神障礙者以及老年癡呆者;有心肺等疾病不能耐受該手術者;不能配合完成整個治療者;資料不全者。
患者入院后完善相關術前檢查,對患者的肝功能進行分級,作出術前評估,CT或MRI強化(包括平掃)掃描,應用3D-Doctor系統重建圖像,觀察所有患者的肝臟動脈、膽管系統、門靜脈系統及肝靜脈的情況,制定手術方案。
觀察組行精準肝切除術,手術方法如下:均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作右側腹直肌縱行切口約16~18 cm,進腹腔后常規探查腹腔,根據術前肝臟三維重建情況、術中病灶的位置確定肝切除的位置及范圍,對三級以上肝管、膽管狹窄進行精準肝臟切除術,在肝門處分離出Glisson蒂,解剖出左右肝動脈、門靜脈左右支、左右肝管,結扎、切斷病灶側的動脈及門靜脈分支,肝臟顯現切除的界線,直視下精準切除肝組織,對較小的肝靜脈以及脈管三聯等小管道給予電凝切斷,較大的給予結扎切斷,肝創面電凝止血,常規放置引流管。
對照組行非規則肝切除術,手術方法如下:均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作右側腹直肌縱行切口長約16~18 cm,逐層進腹腔,探查腹腔,根據術前三維成像檢查結果、術中病灶的位置,游離肝周圍韌帶,標記肝切除的部位及范圍,切肝前預防性阻斷肝門,且≤15 min/次,用鉗夾法切斷,遇有Glisson系統予以結扎處理,肝創面確切止血,用大網膜覆蓋在創面上,常規放置引流管。術后常規給予補液、抗感染、保護肝功能以及營養支持治療。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包括手術成功率、結石清除率;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緩解時間,包括腹痛、惡心、嘔吐、發熱;對比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包括術后首次下床時間、禁食時間、肛門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統計兩組治療期間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兩組治療后肝功能相關指標包括: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堿性磷酸酶(ALP)、總膽紅素(TBIL)、谷氨酰轉移酶(GGT)以及總膽汁酸(TBA)。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處理研究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比[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手術成功率為97.22%、結石清除率為100.00%;對照組的手術成功率為77.78%、結石清除率為 83.3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治療結果對比[n(%)]
觀察組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 2 所示。
表2 兩組癥狀緩解時間比較[(),d]

表2 兩組癥狀緩解時間比較[(),d]
組別 腹痛 惡心 嘔吐 發熱觀察組(n=36)對照組(n=36)t值 P值3.2±0.8 4.3±1.3 4.324<0.05 1.7±0.4 2.5±0.3 9.600<0.05 1.8±0.4 2.7±1.3 3.970<0.05 1.2±0.6 2.4±1.2 5.367<0.05
觀察組相關臨床指標和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 3 所示。
表3 兩組相關臨床指標對比()

表3 兩組相關臨床指標對比()
組別 術后下床時間(d)術后禁食時間(d)肛門排氣時間(h)住院時間(d)觀察組(n=36)對照組(n=36)t值 P值0.8±0.5 1.5±0.3 7.203<0.05 6.9±0.3 8.4±0.2 24.962<0.05 11.2±3.3 17.7±4.7 6.791<0.05 7.8±1.2 9.3±1.5 4.658<0.05
表5 兩組肝功能相關指標比較()

表5 兩組肝功能相關指標比較()
組別觀察組(n=36)對照組(n=36)t值P值ALT(U/L)45.32±10.17 65.17±21.49 5.009<0.05 TBIL(μmol/L)TBA(U/L)21.25±7.53 40.38±10.59 8.833<0.05 7.25±5.32 18.24±9.57 6.022<0.05 ALP(U/L) GGT(μmol/L)103.26±21.43 182.56±32.17 12.309<0.05 85.29±25.37 146.39±29.52 9.418<0.05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和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 4 所示。

表4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表[n(%)]
觀察組的肝功能相關指標和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 5 所示。
肝內膽管結石是發生在肝管分叉部以上的膽管結石,大部分結石成分主要為膽紅素鈣,是一種色素性結石。肝內膽管結石的發生主要與患者膽道內的細菌感染、寄生蟲感染以及膽汁滯留有關[4]。肝內毛細膽管比較細,沿著膽管呈現出樹枝狀分布,比較曲折,很容易造成結石滯留,若發生感染、肝萎縮、膽汁性肝硬化、肝膿腫等情況治療不及時,晚期可能發展成肝膽管癌,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帶來極大威脅[5]。
對肝內膽管結石患者的檢查有B超檢查、X線膽道造影、CT檢查、血常規檢查、肝功能檢查以及生化檢查等,B超是首選的診斷方法[6]。臨床對肝內膽管結石主要以外科手術來治療,傳統的手術方法使進行非規則性手術治療,該方法可有效切除病灶,但是,對肝范圍切除不夠,如左肝內膽管結石,手術切除左外葉,通過膽管斷端取石,術后會有結石殘留,增加了二次取石的概率,還可導致術后膽道持續性感染的發生,不利于患者恢復[7]。精準肝切除和傳統非規則性肝切除相比,其術后并發癥低,被廣泛應用在臨床治療中,此手術方法使以解剖型肝切除為基礎,其遵循膽管的分布特征,不僅可以有效清除結石,還可切除病變的肝實質,有很好的預防效果。馬寧等[8]研究表明精準肝切除術治療患者的結石清除率 93.75%、手術時間(264.56±73.12)min、術中出血量(514.26±76.47)mL、住院時間(15.02±4.68)d均短于和少于非規則性肝切除術的66.67%,(362.18±96.74)min、(856.49±124.28)mL、(24.51±8.67)d,并發癥12.50%也低于后者 31.25%,且 ALT、TBA、ALP、GGT 等變化情況也優于后者,該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手術成功率、結石清除率均高于對照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短于對照組,并發癥低于對照組,而且觀察組的肝功能相關指標也優于對照組。該研究結果,觀察組手術成功率和結石清除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的相關臨床癥狀緩解時間短于對照組,觀察組的肛門排氣時間、禁食時間、首次下床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5.56%低于對照組的22.22%(P=0.041);觀察組的相關肝功能指標如ALT、TBIL、ALP、TBA以及GGT均優于對照組(P<0.05)。該研究結果和上述研究結果相似,說明精準性肝切除術手術效果更好。
綜上所述,在對肝內膽管結石患者的治療中,采用精準性肝切除術,不僅可以降低并發癥,改善肝功能,提高結石清除率,還可減少術后住院時間,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