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建弟
廈門市海滄醫院兒科,福建廈門 361026
川崎病容易累及中小動脈,尤其是冠狀動脈。川崎病一旦確診后,應盡早進行治療,治療目標主要是降低發燒和炎癥,防止心臟受損,減少并發癥的風險[1-3]。川崎病主要發生在5歲以下兒童的急性發熱出疹性疾病,該病對身體危害最大的地方是患兒發病時伴隨全身性血管炎,以心臟冠狀動脈炎癥最常見,若未及時進行治療,則可能會危及患兒的生命安全或遺留長期后遺癥。提高臨床醫生以及患兒家長對于川崎病的認識,早期診斷、及時治療是改善川崎病的關鍵。雙嘧達莫是一種擴張冠脈及抗血栓形成的藥物,能有效改善腦循環,保護患兒的心腦血管,因此該研究方便選取該科在2014年1月—2020年1月期間接受診治的川崎病患兒53例,探究雙嘧達莫在臨床川崎病中的應用效果及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接受診治的川崎病患兒53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26例,觀察組27例,其中對照組男患兒13例,女患兒13例;年齡1~5歲,平均年齡(2.27±0.67)歲;發熱時間 5~12 d,平均發熱時間(7.26±1.25)d。 觀察組男患兒 15例,女患兒 12例;年齡1~5 歲,平均年齡(2.26±0.52)歲;發熱時間 5~12 d,平均發熱時間(7.20±1.15)d。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中的所有患兒家屬均同意參加該次研究,該院理論委員會對研究完全知曉,并批準該次研究。
納入標準:符合川崎病的診斷標準。持續發熱5 d或5 d以上,具有以下5項中的4項者:①眼結合膜充血,非化膿性;②唇充血皸裂,口腔黏膜彌漫充血,舌乳頭突起、充血,呈草莓舌;③急性期掌跖紅斑,手足硬性水腫,恢復期趾端膜狀脫皮;④頸部淋巴結腫大;⑤多形性紅斑。患兒家屬同意參與該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患兒年齡符合1~5歲。
排除標準:患有心、肝、腎等嚴重臟器疾病的患兒;依從性差的患兒;有藥物過敏史的患兒。
兩組患兒均進行血常規、血清免疫球蛋白、血小板相關免疫球蛋白、C反應蛋白以及心電圖等基礎治療。
對照組患兒口服阿司匹林(國藥準字 H45020285)30~50 mg/kg,分2~3次進行服用,熱退后3 d逐漸減量,2 周左右減至 3~5 mg/(kg·d),頓服,維持 6~8 周;靜脈滴注丙種球蛋白(國藥準字 S19994004)2 g/kg,用藥時間為發病后5~10 d,10~12 h輸注完畢。治療15 d后,記錄患兒相關指標并進行分析。
觀察組患兒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口服雙嘧達莫片(國藥準字 H43020576)25~50 mg,3 次/d,飯前服用,維持6~8周。治療15 d后,記錄患兒相關指標并進行分析。
對比兩組患兒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無效。顯效:經治療后,臨床癥狀消失;有效:經治療后,臨床癥狀顯著改善;無效:經治療后,臨床癥狀無改善或加重;對比治療前后兩組患兒CRP、PCT指標;對比兩組患兒經治療后發生不良反應的概率,包括頭暈頭痛、惡心嘔吐等。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頻數和百分比(%),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兒的治療有效率(93.30%)顯著高于對照組(73.7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對比
經過治療后,兩組患兒CRP與PCT指標均有所改善,并且觀察組患兒相關指標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患兒CRP、PCT水平對比()

表2 兩組患兒CRP、PCT水平對比()
組別CRP(mg/mL)治療前 治療后PCT(ng/mL)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26)觀察組(n=27)t值 P值80.35±11.38 79.87±11.20 0.155 0.878 53.10±4.68 35.87±3.20 15.698<0.001 1.90±0.36 1.86±0.26 0.465 0.644 0.94±0.14 0.43±0.10 15.306<0.001
兩組患兒經過治療后,對照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11.54%)與觀察組(7.41%)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3。

表3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
川崎病又稱為小兒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是以全身性血管炎為主要病理改變的急性發熱性出疹性疾病,常見于嬰幼兒,亦見于學齡兒童,男多于女。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唇紅、口唇皸裂、皮疹、結膜充血頸部淋巴結腫大、手足硬腫等,目前已經成為最常見的小兒后天性獲得性心臟病之一[4-6]。川崎病是以全身血管及細微血管炎癥為基本病變,可涉及全身各個器官,包括心、肺、肝、腎及胃腸道等,除了心血管并發癥預后險惡外,其他器官損傷多隨疾病的好轉而恢復。治療川崎病常見的藥物是阿司匹林與丙種球蛋白,阿司匹林具有一定的抗炎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早期服用阿司匹林可控制急性炎癥過程,減輕冠狀動脈病變,阿司匹林聯合免疫球蛋白進行治療,可降低冠狀動脈瘤發生的風險。雙嘧達莫是一種擴張冠脈及抗血栓形成的藥物,能有效改善腦循環,保護腦血管[7-9]。該次研究對患有川崎病的患兒實施阿司匹林、丙種球蛋白聯合雙嘧達莫進行治療。
雙嘧達莫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可抑制血小板釋放,對血管具有擴張作用,能夠使體循環的血壓降低和冠脈的血流量增加,與阿司匹林具有協同作用,可促進患兒循環血栓得到緩解。川崎病中炎癥反應指標有所升高,說明在一定程度上與感染有關,C反應蛋白是在機體受到感染或組織損傷時血漿中一些急劇上升的蛋白質,CRP不僅是一種非特異的炎癥標志物,并且是心血管疾病最強有力的預示因子與危險因子,降鈣素原是一種蛋白質,當炎癥細菌、真菌、寄生蟲感染以及膿毒癥和多臟器功能衰竭時在血漿中的水平升高,反映了全身炎癥反應的活躍程度[10-11]?;加写ㄆ椴』純旱腃RP與PCT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水平的變化有助于川崎病的預后判斷。該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兒治療有效率(96.30%)顯著高于對照組(73.77%)(P<0.05);兩組患兒CRP與PCT指標均有所改善,并且觀察組患兒相關指標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7.41%)與對照組(11.54%)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王玉等[12]研究表明,觀察組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5.30%,對照組為81.40%(P<0.05);兩組患兒經過治療后,CRP、PCT指標水平具有顯著改善,且觀察組改善的更為顯著(P<0.05);兩組患兒在治療的過程中均未發生較為嚴重的不良反應情況,觀察組僅有2例發生頭暈頭痛,1例發生惡心嘔吐,對照組中經由3例發生惡心嘔吐,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該次研究的結果一致。說明對川崎病患兒實施雙嘧達莫治療,可有效改善其CRP與PCT水平,治療效果顯著改善,未見較為嚴重的不良反應癥狀產生,有效改善患兒的預后,促進臨床效果。
綜上所述,對川崎病患兒實施雙嘧達莫進行治療,可有效改善患兒相應的炎癥因子水平,對患兒的炎性反應有所控制,有效提高治療效果,并且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