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龍華
泉州市兒童醫院產科,福建泉州 362300
產前診斷表示嬰兒在出生前對胚胎、胎兒發育情況、疾病情況等進行檢測,并掌握先機[1]。若胎兒疾病無法治療,家屬可知情選擇,若疾病可以治療時,可結合孕婦的實際情況開展宮內治療,預防胎兒出現缺陷,并提高人口質量。當前,我國醫療技術不斷發展,羊水檢查、染色體檢查、超聲檢查等在產前診斷內廣泛應用,其中,超聲診斷可將胎兒先天畸形情況有效檢出,為重要的檢驗方法之一。當前,有研究數據[2]指出,我國先天畸形嬰兒出生約100萬,具有較大數量。當胎兒在確診是先天畸形時,產婦心理負擔不斷增大,對身心健康產生影響,應當實施科學護理干預。當前,臨床缺乏胎兒畸形后孕婦的心理疏導有關研究,基于此,該文將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期間選擇的100例超聲診斷胎兒畸形后孕婦為對象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該研究對象為方便選取100例超聲診斷胎兒畸形后孕婦,使用抽簽法分組,其中50例為參照組,50例為研究組。參照組患者,年齡25~39歲 ,平均年齡(29.86±4.43)歲;孕周 14~34 周,平均孕周為(24.75±3.43)周;顏面部畸形、四肢畸形、多發畸形、其他部分為20例、18例、5例、7例。研究組產婦中,年齡為25~37歲,平均年齡(29.32±4.25)歲;孕周 15~33 周,平均孕周為(24.84±3.22)周;顏面部畸形、四肢畸形、多發畸形、其他部分為22例、16例、6例、6例。兩組孕婦的一般資料進行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孕婦皆知悉并同意參與該研究,該研究已取得醫院倫理委員會研究批準。
1.2.1 參照組 給予參照組常規護理:做好胎心監護準備,核對產婦資料,關注監測過程。
1.2.2 研究組 給予研究組心理護理 :首先對孕婦的心理狀況進行分析:產婦在知道胎兒畸形以后,往往會產生抱怨心理;部分孕婦則出現害怕心理,且擔心他人不理解,表現為孤獨感;還有部分孕婦出現矛盾心理,不想妊娠又擔心胎兒畸形。因此,醫護人員應當詢問患者的心理狀態,并結合實際情況,實施心理疏導。
護理措施:加強產婦健康教育,結合產婦的文化水平,采用通俗易懂或者專業方式講述妊娠情況,包括畸形原因,并講述各種因素與預防畸形方法,提升疾病認知水平。積極與產婦溝通,指導產婦保持積極樂觀的心理態度,接受現狀,緩解負性情緒,采用拉家常方式,給予產婦同情與關心,給予情感支持與精神支持,傾聽產婦內心想法與需求,耐心解答,并向產婦講述緩解悲傷與發泄情感渠道。與產婦家屬溝通交流,要求家屬給予產婦溝通、陪伴與安慰,預防產婦不良情緒,降低產婦心理負擔。部分孕婦可能堅持繼續妊娠與分娩,此時,醫護人員需耐心與產婦及家屬溝通,并強調繼續妊娠的情況,包括對家庭的影響,以及出生后存活幾率與治療情況等,督促產婦放棄妊娠,預防缺陷兒。
心理狀態是指在護理前與護理后使用HAMA量表與HAMD量表進行評估,分數越低患者的心理狀態越好,反之則越差;隨后,使用生活質量量表(SF-36)評估患者生活質量,共0~100分,分數越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將越好。最后,向患者發放護理滿意度量表,由滿意、比較滿意、不滿意組成;滿意度=滿意率+比較滿意率。
運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該次研究結果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研究組HAMA評分、HAMD評分與參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護理后,研究組HAMA評分、HAMD評分優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產婦心理狀態比較[(),分]

表1 兩組產婦心理狀態比較[(),分]
組別HAMA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HAMD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n=50)參照組(n=50)t值P值13.28±2.38 13.76±2.45 0.498 0.783 6.19±1.09 8.79±1.32 5.966<0.001 12.18±4.37 12.67±4.18 0.893 0.539 6.12±1.45 9.38±1.78 6.783<0.001
護理前,研究組的生活質量評分與參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研究組的生活質量評分優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的生活質量比較[(),分]

表2 兩組產婦的生活質量比較[(),分]
組別 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n=50)參照組(n=50)t值 P值75.56±5.43 75.96±5.38 0.589 0.794 93.38±4.96 86.58±4.38 5.894<0.001
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優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 3。

表3 兩組產婦的護理滿意度比較[n(%)]
胎兒畸形為孕婦應激源之一,嚴重威脅產婦身心健康[3]。大量臨床實踐[4]表明,孕婦胎兒畸形以后,往往出現復雜的心理狀態,包括緊張、震驚、負罪、孤獨感、抱怨和陌生感心理,以及矛盾心理。該研究所有產婦在得知胎兒畸形后,均出現了預期性哀傷情況,情緒由期盼、喜悅向失望、悲傷轉換,心理落差大;部分產婦出現過度焦慮以及恐懼心理,對引產手術有過度擔憂且對再次妊娠分娩有恐懼感;少部分產婦出現性格變化,產生自卑心理,認為畸形胎兒的形成與自己有關,變得沉默寡言而不愿與人交流;還有少數產婦產生角色認知沖突,對其未來再次妊娠結果產生懷疑[5-6]。因此,針對胎兒畸形產婦,應該予以其強有力的心理護理,給予積極關懷與支撐,改善其心理不良特征,消除不良情緒,對促進產婦身心健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該次研究中,給予參照組常規護理,給予研究組心理疏導。首先加強孕婦的健康教育,提高疾病認知水平,隨后給予孕婦心理疏導,并加強產婦家屬溝通交流,使其給予孕婦鼓勵與支持,以便消除負性情緒[7]。該次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孕婦在實施心理護理后,其焦躁、抑郁情緒明顯消除,HAMA評分、HAMD評分顯著下降,分別為(6.19±1.09)分、(6.12±1.45)分,與參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研究組患者能夠保持積極樂觀心理狀態面對畸形胎兒,并選擇終止妊娠。盧碧君[8]選取40例需要進行引產的孕婦,經超聲診斷胎兒均為先天性畸形,對孕婦的心理狀況進行分析,并給予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結果護理干預后的HAMA 評分、HAMD 評分依次為(10.5±2.7)分、(12.6±3.9)分,分別低于對照組的(24.8±3.1)分、(31.6±4.5)分(P<0.05)。護理干預后,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7.5%。其研究結果與該文基本一致。合理的心理護理干預對超聲診斷胎兒畸形后產婦存在各種不良心理能夠得到很好的改善,降低產婦的焦慮和抑郁程度,從而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護理滿意度。通過對該研究結果進行分析,護理人員積極與孕婦溝通,使其獲得情感支持,促使認知水平不斷提高,并科學認識到胎兒畸形,與產婦家屬溝通交流,獲得其支持,得到心理滿足,促使心理負擔有效降低[9]。另外,應加強對產婦孕期的健康教育,在產婦進行門診檢查時,囑咐產婦通過院內張貼墻、宣傳手冊等,提高產婦對畸形胎兒形成原因、類別及防控措施的認知度,孕期禁煙酒,不隨意服用藥品,不濃妝艷抹,不養寵物等,健康教育程度根據產婦文化水平差異而改變,以確保產婦全面認知有關知識,做好再次妊娠的準備。
綜上所述,對超聲診斷胎兒畸形后孕婦實施心理護理,消除了患者的不良情緒,促使生活質量有效提高,并得到了患者的滿意評價,護理效果顯著,可在臨床推廣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