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毅飛
7 月31 日,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全面建成,開啟了高質量服務全球、造福人類的嶄新篇章。中國北斗正式登上世界舞臺,站在了我國用實際行動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第一梯隊”。
20世紀90年代初,國際局勢復雜多變,擁有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已經成為一個世界大國的重要標志、成為大國競爭的科技制高點。
1994年,世界首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PS全面建成。此時,中國北斗一號系統則剛剛立項。同樣是建設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美、俄和歐盟選擇“一步建全球”。有人曾提出,國外全球導航系統建設已打好樣板,我們直接模仿復制,豈不簡單?但這并不是適合中國北斗的發展道路。當時我國經濟實力、技術基礎還比較薄弱,又趕上特殊國際背景下國外最嚴密的技術封鎖,內外困境重重疊加。
早在1983 年,“兩彈一星”元勛、“863 計劃”倡導者之一陳芳允院士便創造性地提出“雙星定位”構想。這一方案,能以最小星座、最少投入、最短周期實現“從無到有”。此后,“兩彈一星”元勛、北斗系統首任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進一步組織研究提出“三步走”發展戰略,決定先建試驗系統,然后再建區域系統,最后建成全球系統。
自立項至今,北斗系統建設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步一個腳印踏出了自己的節奏。2000年建成北斗一號試驗系統,使我國成為世界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2012 年建成北斗二號區域系統,為亞太地區提供服務。2020 年建設北斗三號全球系統,實現了中國人孜孜以求的“全球夢”。
北斗是我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覆蓋范圍最廣、服務性能最高、與百姓生活關聯最緊密的巨型復雜航天系統。北斗是黨和國家調動千軍萬馬干出來的,是工程全線幾十萬人團結一心拼出來的,是廣大人民群眾堅定支持共同托舉起來的。
工程啟動以來,在全國范圍內先后調集了400 多家單位、30余萬名科技人員參與研制建設。陳芳允、孫家棟兩位“兩彈一星”元勛和幾十名兩院院士領銜出征。國內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領域企事業單位數量在14000 家左右,從業人員數量超過50 萬,形成珠三角、京津冀、長三角、鄂豫湘、川陜渝五大產業區。
北斗系統由衛星、火箭、發射場、測控、運控、星間鏈路、應用驗證七大系統組成,是跨部門、跨學科、跨行業、跨地域的復雜系統工程。統帥“千軍萬馬”,離不開科學頂層設計和高效組織領導。將錢學森總體設計部思想貫穿研制建設全過程,建立起科學完善的組織管理體系,這是北斗取得成功的重要經驗。工程上下堅持把推進重大航天工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重要任務,不斷優化管理和技術“兩條線”,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矩陣式組織管理模式。
在這項大國重器橫空出世的背后,還有無數普通人在幕后辛勤付出。每到發射的時候,無論白晝黑夜還是酷暑嚴寒,無論狂風暴雪還是大雨滂沱,發射首區和火箭殘骸落區多個省市區的數十萬人民群眾都自覺服從大局,積極進行疏散。每逢重要節點,數以萬計的公安干警、警衛人員和通信、電力、氣象、交通、醫療等行業員工堅守各自崗位,共同筑起堅固的安全保障;一撥又一撥新聞記者奔走工程一線,用生花妙筆為北斗事業鼓與呼;成千上萬科研人員的家人,默默扛起照顧家庭的重擔,為他們撐起堅強后盾;還有數以億計的人民群眾用各種形式為北斗吶喊助威。
與其他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采取單一軌道星座構型相比,北斗系統獨樹一幟,堅定選擇了混合星座的特色發展之路。北斗一號就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提供導航定位服務。對于區域衛星導航系統而言,這種“混搭”組合可以用最少衛星數量實現最好覆蓋效果。北斗三號系統進一步將“混合星座構型”發揚光大,建成擁有24顆中圓軌道衛星、3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3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組成的全球系統,為建設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提供了全新范式。
北斗還擁有自己的“獨門絕技”,例如其短報文通信功能,開創了通信導航一體化的獨特服務模式。其他衛星導航系統僅能無源定位,因而用戶只能知道“我在哪”。而北斗用戶不但自己知道“我在哪”,還能告訴別人“我在哪”以及“我在干什么”。比如突發地震、海上遇險時,在其他通信手段失效的情況下,北斗短報文通信可以成為傳遞求救信息、拯救生命的最后保險索。
如今,北斗三號已成為國際上第一個將多功能融為一體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其在全面兼容北斗二號系統短報文通信服務的基礎上,區域短報文發送能力從120 個漢字提高到1000 個漢字,支持用戶數量從50 萬名提高到1200 萬名,而且能實現40個漢字的全球短報文通信。此外,北斗三號系統還可以提供星基增強、國際搜救、精密單點定位、地基增強等多樣化服務,能更好地滿足用戶的多元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