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捷文
彩調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的地方戲曲,她的內容諧趣、形式活潑、表演風格非常接地氣,是桂北地方群眾都喜愛的一個劇種。
對于出生在桂北的農村人來說,聽唱彩調就是他們享受生活一種方式,彩調是一種自然的腔調,是一首誰都可以隨口哼哼的歌!“哪嗬咿嗬嗨呀!”“我沒拿著你的鞋(孩)呀?”“哪個講你拿了我的鞋(孩)!”“你唱的呀:你拿了我的鞋(孩)呀!”“哦,那是唱調的調音,襯詞!”“這樣的呀,那就走吧。”“走吧,咿吆拐咯,夜夜哪嗬咿嗬嗨呀。”我小時候的生活,每天都是在這樣愉快的小調中度過。
還沒上學之前,我最喜歡跟著奶奶走親訪友。奶奶是個彩調迷,只要哪個村有“彩調”演出,她就會去那里的親戚家住上個三五天,看得不亦樂乎。不懂世事的我也一天屁癲癲地跟在奶奶后面,嚼著硬邦邦的糖蔗,嗑著自家炒的葵花子,頗有興趣地欣賞著舞臺上流光溢彩的變幻。
奶奶的娘家是隔壁一個叫上爐的小村子。舅公的房子旁剛好是村子的大劇院、大戲臺。這個大劇院應該是當時我們鄉里最豪華、最寬大的了。那時候每個村時興建戲臺,記得有一首山歌:湖(復)里梁山好秀才,砍敗長山起戲臺,搭起戲臺無人唱,哄起好多親友來!可見當時彩調風非常流行。舅公屋邊的劇院,青磚白粉墻,黑瓦房,大門口迎客的亭就有4 根大柱子支撐著,里面也有,都是粗大的原木。戲臺也是木板搭的樓臺,很結實,后面還有化妝間,古香古色的,和現在電視里常看的古戲臺一般模樣。
那些唱彩調的都是外地人,以鄰縣平樂的戲班子居多,都是住在舅公家里,因此我就有很多的時間跟他們接觸。那些小生、小旦、小丑都是農村人,為人和善好說話,對我很好,常教我唱戲、化妝,也教我跳舞。
那時候,最流行的就是《王三打鳥》《娘送女》《阿三戲公爺》《四九問路》。我們那里“王”和“黃”是不分的,都是念“王”,我剛好姓黃,在家也是排行老三,所以他們經常插科打諢地稱呼我“王三”。

彩調劇《王三打鳥》片段
“王三,來唱打鳥嘍!”我就會樂滋滋地跑過去:“我王三,剛來到,端起鳥槍乒乓一聲響,打得麻雀一大堆,數了一數,四十四雙麻雀尾巴八十八……”一唱到這我馬上就會笑場了!因為,每當數到這里,我就吐字不準了。直到現在我一口氣也唱不下去這一段“四十四雙麻雀尾巴八十八條麻雀腿”。還有,就是《阿三戲公爺》里唱“正月里來花里又花開”盤花那段我也唱不下去,真是缺少天賦。那時候的人淳樸,演出很賣力,雖然道具簡單,但唱腔卻是現在好多人學不來的。
我喜歡彩調,或許跟父親也有點關系。父親是村里隊上戲班的長笛手和二胡手,經常吃過晚飯就拿著他的“弦子”出來拉兩段。母親沒事就哼上幾句,但母親哼的是山歌居多。我其實很希望父親教我吹笛或是拉弦子,但是不知怎么回事,我一樣也沒學成。
我喜歡彩調,喜歡那詼諧幽默風趣的唱腔,唱詞簡短、旋律簡單、容易接受。就像我最喜歡的《阿三戲公爺》,阿三一出場就是:“公爺叫得急,阿三我來得慢,我在后堂煮早飯,一筒米,兩筒水,煮出了三樣飯:高頭生,中間爛,底下成了鍋巴炭,走出堂前看一看,原來是個烏龜王八蛋,王八蛋!”非常有個性的唱腔,極適合當時沒有電視、手機等傳播工具的情況下茶余飯后的娛樂消遣。
我喜歡彩調,喜歡她聲張正義,追求完美愛情的曲意。一部《地保貪財》活脫脫地演活了民國時期一個農村地保的丑惡嘴臉;《四九問路》則是把梁祝那美好的愛情故事用幽默的對唱戲謔開來,叫人感受到一種純樸愛情的美好。來源于鄉村的生活故事,愛憎分明的故事情節,彩調其實就是農村懲惡揚善的形象代言。
彩調是一首古老的歌,彩調是一部通俗的劇,用心去聆聽,去感受,你就會明白,彩調就是將人生的五味醞釀進去,通過歷史的發酵而誕生的一種人文寫意。
我想我老了,坐在輪椅上的時候,還想聽到“哪嗬咿嗬嗨呀”那低回婉轉的音調,而不是整天對著手機在孤獨中悄無聲息地消亡。

彩調劇精彩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