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農安縣青山鄉中心小學 張秀梅
從事小學英語教學的教育者不論是從當前全球化發展背景來看,還是從當下我國教育部實施的《小學英語新課程標準》來看,都能體會到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的重要性。小學英語學科的教學目的不僅是傳授給小學生英語這門語言交際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正確的德育觀,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社會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滲透形勢中,我們更要在英語教學中培養小學生正確的德育觀,通過德育觀的滲透來幫助小學生從小修身明志,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英語教師不僅要進行英語文化教育,還需注意培養小學生的內在修養和品德,將德育貫穿到小學英語教學的全過程。因此,無論從當前全球發展背景來看,還是從當前國內科技文化發展來看,在小學英語教育中融入德育內容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是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可以為小學生創設一個快樂、輕松的英語學習環境。英語學科是一門語言應用性學科,環境對該學科的教學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那么,英語教師可以創設一些有關道德方面的英語溝通交流情景,再現生活中小學生經常遇到的社會道德行為場景。例如,英語教師可以創設情境:一位女士帶著自己的寵物狗在花園里散步,寵物狗突然隨地大便,然而這位女士并沒有對寵物狗的糞便進行清理,請問這位女士的做法對嗎?讓大家用英語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既讓小學生學會了“dog”等英語單詞和運用口語交際的能力,又給小學生上了一堂生動的德育課。此外,英語教師也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引導小學生運用“Good morning”“Thank you”“Sorry”等禮貌性的日常交際用語,滲透德育內容。再如,“What is your favorite fruit?”這節課的課程核心是教會小學生認識水果的單詞,但是通過“apple”和“pear”這兩個單詞可以教給學生牛頓和孔融讓梨的人文故事。
二是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可以提高小學生的情商。小學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尚未成熟,還不懂得如何關心自己的家人、尊重自己的長輩。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滲透一些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德育內容,融入一些與家人、朋友和睦相處的方式方法等教學內容,可以潛移默化地提高小學生的情商。換言之,德育內容融入小學英語課堂中,是當下素質教育理念所追求的現代文化、文明的教育,是能夠使小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教育。例如,英語教師在“Happy Teachers' Day”這節英語課堂上,融入中國儒家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尊師重教和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德育思想內容,有利于緩和當前社會中存在的師生矛盾沖突問題,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還可以融入一些孔子與弟子或孟子與弟子之間的故事,引導小學生尊重教師,珍惜教師的授課成果,使小學生形成正確的德育價值觀。
德育是小學教育的重要教學環節,能夠培養小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和幫助小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規范和思想品質,有利于小學生未來的成長和成才。但是教師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融入德育內容時在教學理念、方式方法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困境。
通過對該教學課題的研究發現,當前仍有部分教師在英語教學融入德育內容方面缺乏先進教學理念的指導,使得教師英語與德育融合的教學觀念落后,無法滿足當前英語與德育融合教學現狀的需求。具體體現在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活動中不重視德育融入教學方法的運用,融合的教學內容缺乏德育內容,引入的教學內容缺乏生活性,脫離社會生活中的道德案例。在傳統的英語課堂中,教師往往采取引入故事的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然而這類故事性的教學缺乏生活中與道德相關的情景,使得小學生在英語課堂上難以接觸到德育方面的知識,要改變這一教學現狀需要樹立先進的融合教學理念。
形式主義是當前小學英語教育融入德育內容過程中存在的重要問題,這是課堂教學效果不明顯的重要原因。雖然學校和個人考核要求教師在課堂中滲透德育,但英語教師迫于考核壓力,實施的小學英語德育滲透流于形式,還是聚焦在教學任務目標的完成上,而對融合德育內容選擇,僅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很少考慮融入內容的質量。僅按照學校英語教學要求完成英語教學任務,忽視了德育內容教學成效,久而久之使得小學英語教學融入德育內容成為一種形式。
英語教材是開展德育滲透教學的“鮮活”教科書。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要善于從小學英語教材中汲取德育內容,依據教材的德育內容來設計英語與德育融合的教學環節和內容。英語教材內容來源于我們的生活,生活中與道德相關的內容、場景也會出現在小學英語教材中,比如,英語教材中出現的“Good morning”等問候語,以及路上與熟人見面打招呼的禮貌用語,就來源于我們的生活。再如,英語課堂上教師引入“who is you favorite star?”這一問題時,大部分學生回答“電影明星”,針對如此的價值觀,教師應及時進行教育,如2020年參加疫情防控的“白衣天使”和科學界的奉獻者等都是學生應該敬仰的偶像,而不該追捧社會炒作的影視明星。因此,在英語教學的同時要讓學生得到價值和情感上的熏陶,從而提高小學英語德育滲透效果。
在小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滲透德育,教師要重視德育滲透的教學導入,因為活躍的課堂教學氛圍能夠激發學生積極學習的動力,可以讓學生處于良好的精神狀態,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英語教師可以在小學英語課堂中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利用創設的情境與小學生的生活學習緊密聯系,這有助于小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接受德育教育。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自己的言語,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學習,注重與學生的互動,在這種氛圍中師生關系融洽,也能得到情感熏陶。教師可以在英語課堂上選擇熱點話題,如“My family”“My hero”等,讓學生分享各自的觀點,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也能感受人文文化。教師可以創設就餐和家里來客人時的情景,用“May I help you?”和“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教會小學生餐桌文化禮儀知識。
小學英語教師是學科教學融合的設計者,其行為更是學生德育的示范者和引領者,教師在小學生面前要起到示范引領作用。教師在家庭中要關愛老人,和睦家庭關系;在學校要關愛學生,衣著得體,用語恰當。比如,在英語課堂上,面對調皮、不認真上課的學生,教師要采取合理的方法和策略,改變小學生的課堂行為習慣,耐心、細心、用心地教導他們,用德育的力量感化他們,這是避免英語課堂上師生發生矛盾沖突的有效教學策略。以身施教是發揮德育作用的重要方法,教師可以針對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有意識地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
綜上所述,小學英語課堂融入德育內容的課堂教學效果,不是立刻就能顯現出來的,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這種融合教學成效會在潛移默化中展現出來。所以英語教師不要片面追求短期的融合教學效果,要將其作為一項長期的教學任務,不斷為社會培養綜合素質水平較高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