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棗莊市實驗小學 路 娜
德育是教育之魂。我們說“若不教,行乃偏;教之道,德為先”,也就是說踐行素質教育歸根結底在于“樹人為本,德育為先”。教學是傳道、授業、解惑的綜合過程,傳道與授業的結合可以轉化為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思想,發揮德育功能。德育內容有很多,包括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教育、紀律與法制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等多方面的內容。在教學中,教師要在明確一定德育主題的基礎上,從數學教材、教學活動、教學方法中深入挖掘和開發其中的德育因素。本文以探尋數學教學中發揮德育功能的可行路徑為切入點,旨在通過有計劃、有目的的教學策略寓數學教學與德育為一體,真正推動學生德育、智育全面發展。
教材是教學的依據和載體,是教學的根本。德育與智育的結合首先不能脫離的就是學科的教材,這是將德育常態化、過程化的基本形式。因此,教師要立足于小學數學教材,通過深入挖掘教材,積極開發其中的德育資源,兼顧德育與智育的雙重目標,優化課堂設計,加強德育。
例如,在“小數的意義和性質”這節內容中,教師可以在教學小數的概念時,先從了解小數的歷史開始進行課堂導入。小數最早叫微數,這也是我國古代數學家率先發現,并且進一步發展與完善,運用于生活與生產中的。我國自古代起,就用智慧與勤勞創造了偉大的數學成就,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史實證實了我國古代在小數的發展史中處于領先地位。這一數學成就體現了我國古代數學家的卓越智慧與探索奉獻精神,教師可由此滲透德育思想,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進一步升華學生的家國情懷。
總的來說,教師在教學中要抓住我國古代數學家所取得的成就,并且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家國情懷的滲透,挖掘教材,有計劃、有意識地施以相應的德育,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涵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在習題練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借助一定量的針對性練習鞏固基礎知識,熟練操作過程,提高解題能力。同時,由于受到練習題目的難易程度、覆蓋面大小等不同因素的影響,學生在練習過程中也會有心理情緒、狀態的變化,教師還要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深化學生的思想品德。
例如,在教學“混合運算”這節內容時,我們的教學目標是要讓學生能夠熟悉乘除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掌握相關規則,提高規范意識,有序地進行數學計算,解決應用問題。要想實現這一教學目標,肯定需要習題的練習。因此,教師可以從課堂教學內容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智水平,為學生設計不同難度、數量適中的數學習題。在習題練習的過程中,發現有一些題目的難度較高,很多學生的計算結果都是錯誤的,一些學生表現得很泄氣,在課堂上也悶悶不樂。那么教師可順勢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不僅要帶領學生分析錯誤的原因,對癥下藥,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提高數學計算能力,同時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德育內容就是要引導學生正確面對學習過程中的挫折和失敗,保持積極的學習心態,培養良好的品質。
如狄更斯所言:“一個健全的心態,比一百種智慧更有力量。”練習習題的過程不僅是學生鞏固和深化數學知識內容的過程,也是學生在練習中培養健全心態的德育過程。當學生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教師要通過相應的德育引導學生樹立和培養積極的心態和正面的情緒。
數學是一門具有高度抽象性和嚴謹性的學科,但這并不代表數學學科的教學只有科學性的屬性,同時也要兼顧人文性與思想性。因此,教師可立足于數學教材,在教學知識點的過程中收集相關的史料信息,將其引入課堂教學中。
例如,在學習“負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和引入我國著名數學家編制的“九章算術”史料,讓學生了解負數的來源,了解負數的發展史。在《九章算術》中,我們可以追溯到第八章“方程”,其中就有關于負數的一些論述。此章中寫道“賣(收入錢)”作為正,則“買(付出錢)”作為負,把“余錢”作為正,則“不足錢”作為負。同時《九章算術》中還提到在算籌中,以紅籌為正,黑籌為負。這些史料的引入和運用能讓學生從中認識到正負數所表示的意義相反,幫助學生理解和認識負數的概念。同時,教師還要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對負數的研究要早于外國1000多年,我國古代數學家對數學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以此激發學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升華學生的民族情懷。
民族情懷就是要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歷史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引入歷史資料可以增強數學教學的深厚感,增強學生文化信心以及升華學生民族情感。數學教學與史料信息的融合,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也可以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思想,拓寬歷史視野,升華民族情懷。
數學學科兼具嚴謹性與實用性。在教學數學知識內容的時候,由于知識本身與社會生活就有密切的聯系,教師需要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置身于現實生活中,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并在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滲透德育,讓學生在學以致用中培養責任意識,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例如,在小學階段學生會學習到一些不同類型的統計圖,如復式統計圖、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等,這些統計圖在生活中的實用意義是很強的。教師要注重在教學統計圖的知識時為學生聯系相應的生活情境,為學生設計與生活實際相關的應用題。比如說家長在生活中會給孩子定期量身高,那么如何更直觀地表示身高的變化呢?教師就可引導學生用折線統計圖的方式來表示身高的變化,利用折線統計圖更為清晰直觀地反映身高變化情況。在條形統計圖的實際應用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使用條形統計圖來幫助家長反映家庭每個月的收支分布情況等,這樣,學生就可以根據生活的需要,把自己所學習到的數學知識自覺地運用到生活中,從而在數學知識運用過程中發現更多問題,如通過分析家庭的收入與支出情況,學生可以樹立節約意識與責任意識等。在潛移默化中進行德育滲透,能夠通過數學實踐提高學生的德育意識。
數學教學的生活化不僅是新課標提出的要求,也是提高學生“學以致用”能力的重要途徑。同時,德育聯系社會生活是要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升華道德情感,在實踐中修養良好品德。這兩者是可以統一到數學與德育相結合的教學中來的,通過學科教學與德育的一體化課堂,讓學生在知識的學習中受到德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德育的實踐性要求教師要善于結合數學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受教育,使學生的思想品德在實踐中升華和拔高,引導學生懂得造福社會,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貢獻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例如,在“節約用水”這節數學實踐活動的教學中,教師以“節約用水”為主題,設計和組織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進來,培養學生節約用水的意識。比如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調查生活中浪費水的現象,并讓學生親自參與測量、計算、統計、分析、總結等全過程,讓學生感受到節約用水的緊迫性。這樣學生就可以在綜合運用所學數學知識、技能和思想方法的過程中為生活中的節約用水做出貢獻。同時,學生在實踐體驗的過程中也能直觀地認識和體會到節約用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利于進一步強化學生節約用水的意識和行為,減少水資源浪費,養成節約用水的良好習慣。
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有很多切入點都可以順勢開展德育,促使學生某方面德育內容得到培養和提升,是教師可以利用并發揮育人價值的德育資源。那么,這也要求教師在除了文中提到的挖掘教材、結合專題練習、搜集史料信息、聯系社會生活以及開展實踐活動等幾個方向以外,不斷思考和探索改進德育工作的更大可能性、更多可行方法,真正做到寓德育于無形之中。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揮德育功能的出發點在于尋找智育與德育的結合點,德育智育并重并舉,一方面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滲透德育思想,另一方面又在德育中升華學生的情感意志,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熱情,并且在學習中加深學生的道德體驗,提升道德認知,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良好思想品質的熏陶,促進身心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