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機電工程學校 孫麗欣 高梓毓
要踐行《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規劃,實現由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轉型,對職業者進行“工匠精神”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德育工作者更要加強分析和研究“工匠精神”的德育功能體系,為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養技能型人才而主動作為。工匠精神作為一種大國精神,在德育中是不能缺少的。中華民族復興的道路上,要充分發揚工匠精神,全面貫徹落實工匠精神。中職學生的教育,僅有專業方面的知識遠遠不夠,要讓學生領悟到工匠精神中的大國工匠意識,為國家的發展提供真正具有技術以及高尚職業素養的人才。
工匠精神就是一種精神理念,這種理念使工匠追求自己的作品更完美,精益求精。“工匠精神”一詞最早出自聶圣哲,他在培養木匠時,就是使用這種精神。“工匠精神”這個詞已經多次出現在國家領導人的報告中,這代表著我國對于工匠精神的重視。工匠精神的出現使我們這個時代有了新的氣質,它也是國家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邁進所必需的一種精神。2016年李克強總理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工匠精神也在這一年被提出,可以說工匠精神的出現正是時候,是對《中國制造2025》的一種促進,在這個社會主義建設的關鍵時刻,工匠精神必不可少。
民族復興的道路上不能缺少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中提到:“要加快人才強國戰略,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建設一支矢志愛國奉獻、勇于創新創造的優秀人才隊伍。”職業學院作為教育機構,是培養技術性人才的重要場所,新的時代背景下,傳統的職業學院教育需要進行改革,不能只重視職業技能的教育,要跟隨社會發展的趨勢,將工匠精神納入德育,使學生具備敬業、專業、積極進取、精益求精的精神,為我國的發展培養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工匠精神的內容與德育中的內容有著統一性,它們之間有著眾多聯系,工匠精神就是德育的一個縮影,工匠精神強調的精益求精、愛崗敬業、追求卓越的創新精神都是德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中等職業教育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就業,想要在就業市場上占有一席之位,就必須成為合格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中等職業學校通過充分了解行業要求和企業需求,確定了專業理論、技術知識等主要教學內容,從而使中職學生能夠依靠自身的手藝、完備的理論知識以及高尚的品格實現就業。工匠精神就是“高尚的品格”,想要成為合格的技術技能人才,必須具備工匠精神。而中職學校要想實現促進就業的目標,就必須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但是,要想把工匠精神的培養落到實處,不能只是單純地從宏觀領域“響口號”,而應該從微觀出發,找尋合適的方式與途徑作為工匠精神培養的落腳點。“立德樹人”是我國一直強調的教育大方針,那么,中職學校完全可以把德育作為一條出路,甚至是命運的選擇,把德育的特點和優勢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將工匠精神融入中等職業學校德育中去,以德育課堂教學為主陣地,輔之以社會實踐教學,并且充分挖掘和提煉各門學科中的德育因素,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通過把工匠精神融入中等職業學校德育,更好地為學生個人精神層面的成長服務。
學生是學校存在的根本,學生的順利畢業以及就業情況是學校不能忽視的,學校只有通過教育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才能幫助學生更加出色地成人、成才。工匠精神作為一種重要的精神文化,是學生在新時代下所必備的,也是未來社會崗位所要求的。學校要在德育中加入工匠精神的教育,使學生能夠快速形成工匠精神,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率,還可以使學生在相應的崗位上有所貢獻。工匠精神是一種文化,這也是學生所追求的,所以工匠精神的融入很有必要。
從《中國制造2025》頒布以來,我國已經開始向制造強國邁進,在這其中不能缺少的就是工匠精神。國外的一些高端奢侈品,都是經過精益求精的打磨才產生的。瑞士著名鐘表制造商百達翡麗在制作Grandmaster Chime大師弦音腕表5175R時,花費了十多萬個小時,其中的零件就多達1580枚,這也是對于工匠精神的詮釋。正是擁有了這些具有工匠精神的企業,瑞士成為一個制造業強國。我國要想成就強國地位,工匠精神不可缺少。只有真正將“工匠”作為學生培養的目標,才能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工匠型人才。
校園環境作為學生日常生活的場所,對學生是有一定影響的,良好的校園環境可以潛移默化地使學生接受教育,因此對于環境的規劃十分重要。中職學校在進行工匠精神氛圍營造時,可以從多個方面來完成。首先,要對學校內的各種宣傳標語、橫幅、掛像進行更改,將標語、橫幅內容改為以愛國、敬業、誠信等為主題的宣傳內容,將墻壁的掛像改為近些年我國評選出的大國工匠,例如高鳳林、胡雙錢、顧秋亮、寧允展等,并將他們的事例寫清楚。如高鳳林,一個為火箭焊接“心臟”的人,他先后參加過多項國家航天工程的焊接任務。還可以在班級內部制作板報,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對學校的各種建筑進行命名,例如工程中心可以改為“求精樓”,學生教學樓改為“德育樓”;在學校的草叢中放置石塊,上面刻寫校訓。營造良好的工匠精神氛圍,使學生無時無刻不在進行工匠精神的學習,這樣的熏陶對于學生工匠精神的形成非常有幫助。
中職學校在對學生進行專業教學時,要充分結合工匠精神,保證二者的結合能夠為學生的未來就業打好基礎。學生在學校的主要任務就是進行專業知識以及道德的學習,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學習狀況,有些專業水平差的學生可能就無法真正明白工匠精神的含義,這時就需要任課教師對工匠精神進行充分的講解,因此教師必須對工匠精神有深刻的認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當前社會對該專業的要求進行講解,并依托工匠人物的事例對學生進行引導,其中要融入道德教育、職業素養教育。現如今的中職教育中,德育與專業教育關聯并不大,專業課只進行專業技能的講解,沒有其他教育參與其中,這對德育來說也是一種損失。專業課雖然講述的都是各種專業技能的操作,但是實際操作過程中需要的就是精益求精、愛崗敬業、合作共贏的精神,這與德育中的工匠精神不謀而合。所以在教學專業課時,教師要將職業素養等不同文化融入其中,使學生不僅能夠學好專業技能,還可以樹立正確的職業素養,形成工匠精神。合理的德育課程設計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德育,這樣才能達到培養學生成人、成才的目的。
如果只進行德育來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很可能會使學生感到枯燥,而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文化活動就會使學生更樂于去接受,所以教師要運用好文化活動這一重要方式,發揮對校園文化以及工匠精神的傳播作用。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文化活動可以以多種形式來呈現,例如舉辦以“工匠人物事跡”為主題的朗誦比賽、舉辦“工匠精神的重要性”為主題的作文比賽、演講比賽等各種趣味活動,不僅提高了學生對工匠精神的了解積極性,還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這樣非常利于工匠精神的傳播,還可以幫助學生快速形成工匠精神。在一些空閑時間,學校可以組織觀看一些工匠紀錄片,例如央視新聞2015年推出的《大國工匠》系列,其內容講述的都是一些追求職業技能完美和極致的平凡勞動者。這些真實而又勵志的紀錄片,能夠使學生領悟張東偉、管延安、周東紅等大國工匠的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盡職盡責、腳踏實地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