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張掖工業園區中心學校 蔣玉娥
小學語文教材是啟發學生思想的啟蒙文本,在學生思維成長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教材作為實施課程的主要載體,是教學中的關鍵。基于此,教師應從小學語文教材入手,挖掘思政主題故事的價值取向,完成學生價值觀與人生觀的完美重塑。
思想領域下的小學語文道德故事為學生描述了一種理想社會,無論是真實還是虛構的,都為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提供了新的意義與歸屬。思政故事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是引導學生向善的指向標,其中可以挖掘出正確價值觀與人生觀。本人把與思想主題相關故事的定義為:具有道德教育目的的故事,即經過有效邏輯關系進行的,具有穩定形態的虛構或者真實故事,向學生傳遞某種道德主題,并引導其建立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國家之間良好道德意識與行為的一種文學體裁。詳細地說,思政故事包含兩部分內容,第一,以德育為目的。在閱讀文本中含有一定道德主旨與主題,促使學生建立良好的道德意識與行為;第二,思政主題故事以“故事”為表征,具有一定文學特征。也就是說,思政主題故事由人物形象與故事情節組成,具有文學特征。基于對小學語文教材中思政主題相關故事的研究,最新一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的相關文章數量最多,已接近百篇,比之前任何一個版本的教材中的思政主題故事數量都要多。
小學語文教材思政主題故事中的價值取向是通過文字體現的。這些文章體現了何種價值取向?從下面幾點進行論述:第一,社會公德。文本中有歷史人物、革命先烈與仁人志士的故事,表達了愛國情懷。如《狼牙山五壯士》《詹天佑》等“熱愛祖國”為主題的文章,根據對人物形象與事件的描述,培養學生民族尊嚴與愛國主義情懷。還可通過科學知識的傳播,引導學生以辯證的思維詮釋國民公德。如《要下雨了》通過下雨前動物們的反常舉動的描寫,讓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知識,并能利用此解決實際問題。再如《西門豹》為學生展示了科學觀念,讓學生反對迷信,建立追求真理的良好科學態度,信仰科學。第二,自我定向維度。以其他社會制度判斷,告知學生需珍惜當下幸福生活。《賣火柴的小女孩》為讀者揭露了當時社會制度下底層人民的困苦生活,同時也體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的幸福生活,能夠讓學生在比較過程中珍惜當下生活。還有的文章是借助擬人化的動物形象,歌頌自立自強的品質。如《小白兔和小灰兔》中塑造了勤勞能干與好吃懶做的兩種截然不同的形象,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通過類比,建立熱愛勞動、自力更生的良好品質。再有教材中還有部分文章是通過認知自身局限,完成自我突破的內容。通過自我完善,完成自我定向思維維度的穩定性。例如《亡羊補牢》講述人在犯錯時,如果及時改正,就不會造成更大的損失,并以反例告知人們要及時挽救,知錯就改,進而獲得進步。
平等,是社會文明的標志與價值理念,同時是小學思想政治教學的基礎。小學語文教材中關于平等價值觀的表達有多重形式,性別就是其中之一。當下男女平等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但是縱觀小學語文教科書,從20世紀50年代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一套教材到現在,已經出版十多套教材,其中的選文往往是經典之作,但關于思政主題的故事還存在明顯的“以男性為中心”的價值取向,這從教材中人物塑造以男性居多和男強女弱兩方面可以看出。小學語文文本中往往都承載某些優秀的道德品質,而這些又都以男性形象呈現,例如追求真理的愛迪生、李時珍;勤儉節約的毛澤東;信守承諾的珊迪;助人為樂的雷鋒、司馬光等。而教材中關于女性人物的塑造,多數以反面或者弱者為例,如吝嗇的林媛媛;《她是我朋友》中身受重傷、急需輸血的女孩等。這些人物形象設計,都體現著小學語文教材中“性別不平等”的價值取向。新版語文教材中對此進行了調整,增加了“女強人”的內容,如《海的女兒》《精衛填海》等。我們要摒除偏見,發揮女性人物形象的思政示范作用。
思政主題的故事,一直以來都是教育學生道德品質的良好渠道,教材中的課文在繼承經典的基礎上,開始與時代接軌,提升思政主題故事的適應性與應用性。基于對教材中思政教育主題故事的分析,在加強社會適應性上有兩點體現:第一,教材文本內容更加與時俱進。思政主題故事為學生提供了完美世界模式,為其生活提供歸屬。也就是說,故事中描述的事件是與現在生活相關的。通過對主要角色生活事件或者情節的描述,體現當下生活經驗與道德體驗,并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完成對思政的理解與意義建構。另外,不同背景下人們生活的遭遇也是不同的,所以教材中的思政主題故事也不是單一呈現的,也彰顯出了時代的價值取向。如《新奇的納米技術》《表里的生物》為科學插上了翅膀,彰顯了新時代下隱藏的價值追求。第二,向學生傳輸的價值觀,也須與時俱進。隨著市場經濟與現代科技的推進,當下社會已經進入多種價值觀并存的年代。學校不能將學生的學習環境與社會分隔,只對學生進行高雅與主流文化的教育,會變成脫離實際的烏托邦教學。借此,在全球多元文化共存下,文化生態環境便納入了學生思政教育中,更加貼近我國社會的進展,并能在文化與價值的矛盾下,完成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在此價值取向多元化的社會中,教師也要堅持“和而不同”的原則,堅持以核心價值觀為中心,倡導富強、民主、和諧、公正、公平、自由、敬業、愛國、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擴寬與更新思政主題故事中的道德維度與價值種類,讓學生在當今社會中學會更多為人處世的準則與規范。
思政主題故事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呈現,以培養與塑造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為目的,并將思政內容以故事的形式向學生呈現,激發其思政想象與情感體驗,在情感共情下提升學生道德品質,產生求真、向善、趨美的價值取向。這種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培養成功的,良好的思政思想是在理性上建立的,不是感性支配下的行為,具有道德意義。所以思政主題故事不能忽視道德理性方面的引導作用。對于學生的思政教育,詳細來說就是對學生政治、道德、思想與心理素質的培養,進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其中道德的思維能力是關鍵部分,可以幫助學生在多元價值的社會中理性思考問題,并做出正確的行為。所以小學語文教學,須重視對學生判斷能力與行為的培養。但是我國思政教育往往以理論的形式體現,缺乏有效的思維訓練,影響學生判斷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養成。利用小學語文教材中思政主題故事培養學生此方面的思維能力,可從以下幾點入手:第一,優化文本中關于思政方面的價值邏輯,突破學生文本結構的約束,提升關于道德方面的獨立思考能力。經過對教材中思政主題故事文本的分析,低年級以簡單的思政內容為主,讓學生知道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體現“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價值邏輯。但是文本中關于為求“善報”為善,與為了逃避“惡報”而不為惡兩種邏輯存在缺陷,如預期下的價值邏輯往往有一定功利色彩,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價值邏輯在理論與實踐上都存在缺陷。所以教師需優化教材中思政主題故事的價值邏輯,不再以結果為價值判斷,增加非結果論,讓學生在閱讀文本的時候、對思政內容進行判斷的時候,從行為的結果與動機角度入手。第二,教師在文本講解中,可適當增加道德矛盾的內容,讓學生在此過程中增強推理能力,如利用“海因茨偷藥”之類的故事,讓學生在認知失衡與道德矛盾的沖突下,提升思考能力。
綜上所述,對于小學語文教材中思政主題故事的價值取向研究,令故事不只在方法層次上,在實踐層次上也有很重要的價值,具有雙重意義。對教材中思政主題故事的研究,能夠幫助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方面的內容,不但完善了教材中關于思政理論價值方面的探討,實現了文本中隱性與顯性教育資源的顯現,還理清了教材中思政主題故事的概念,建立了清晰的系統結構,能夠促進思政學科與語文學科的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