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寶應縣射陽湖鎮天平小學 陳忠露
德育影響一致性與連貫性的原則指出進行德育應當有目的、有計劃地把來自各方面對學生的影響加以組織、調節,使其相互配合、協調一致、前后連貫地進行,以保障學生的品德能夠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發展。當聚焦到學校教育這一大的德育環境中時,充分開發并合理轉化學科教學中隱含的德育資源,應成為教師開展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務。
正如美國當代德育學家托馬斯里·考納所說:“各學科教學對德育來說都是一個沉睡的巨人。”為何沉睡,一方面是思想誤區,學科教學與德育的割裂與分立讓德育進退兩難,無所適從;二是實踐缺位,以德為先的教學理念與流于形式的實踐工作讓德育懸而未決,低效乏力。那么,如何使學科教學與德育有機整合、共同發力,本文主要選取了借助情境、結合內容、拔高練習、關注過程這幾個方向進行了著重探討,旨在立足部編版數學教材特點,以數學課堂為培養基礎,不斷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唯物主義觀點、團隊合作意識、堅強意志品質以及實事求是精神,真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愛國主義教育是德育工作的核心內容,是德育的永恒主題。因此,數學學科與德育結合必不可少的就是要有計劃、有目的地滲透和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立足數學教材,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創設適當情境,烘托情感氛圍,引導學生從情境中感悟愛國力量,升華愛國情感,深植愛國精神。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需要學生在課堂上認識和掌握圓的概念、圓的基本特征,這里面就涉及一個數學概念——圓周率。教師可以借助圓周率的發展史、中國的圓周率探索史,引入我們祖先鉆研和探索圓周率的歷史情境,適當滲透德育。具體來講,教師可帶領學生認識和了解我國探究圓周率的發展歷史,比如魏晉時期數學家劉徽用“割圓術”來推算圓周率,祖沖之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點后第七位,領先世界近一千年,獲得了極大的國際聲譽,這也是無形中的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是個人對祖國最誠摯的熱愛和最深厚的情感,具有豐富的歷史和現實內涵。從情境中拓展和深化開來的,不僅是愛國意識的增強、愛國情感的升華、家國情懷的涵養,同時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引導學生從愛國主義教育中照見自身,樹立正確理想,堅定理想信念,增強歷史使命感,不僅有愛國之志,也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報國之行。
具體到部編版小學數學的教材設計中,教師要在深入研讀教材的基礎上,挖掘其中的德育內容和德育元素,找準施以德育的承載點,并輔之有效的教學策略,于無痕中滲透德育,使學生在學科教學中潛移默化地體悟正面教育和價值引領,將德育常規化、體系化,以實現德育與學科教育的雙重教育目標。
例如,在二年級的小學數學教材設計中,學生開始系統地學習加法和減法。實際上,數學的加減法之間就蘊含著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加與減之間本身就是對立統一的,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因此,教師在教學“減法”時,可以將加法的知識點導入課堂,同時在減法的鞏固練習中引導學生運用減法法則把減法轉化為加法,引導學生認識和感受加法和減法這兩種對立運算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以此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辯證唯物主義是引導學生利用“辯證的觀點”和“唯物論的觀點”以正確的立場和科學的態度去認識和解釋世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中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內容,比如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實踐的觀點、矛盾運動的基本原理等,這都對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有積極的教學效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多關注這方面的內容,以此加強德育創新工作的開展。
教師的德育都要圍繞一定的主題進行,并豐富其多種多樣的實踐形式。具體來講,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時,德育主題的選擇要與課堂內容相匹配,從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出發,綜合學科教學內容與學生需求,不局限于數學課堂,不限定實踐形式,利用德育+生活、德育+活動等形式,推動學生在主動參與、親身體驗中不斷培養和強化團隊合作的意識與能力。
例如,部編版小學數學的教材設計中有“量一量,比一比”的內容,這是一節“綜合與實踐”課,活動形式的選擇是很多的。教師可分兩個層次進行,第一個層次是在學生自主選擇合適的測量單位的基礎上,測量身邊熟悉的物體的長度或高度。第二個層次是教師給定測量任務,讓學生自主進行操作和實踐,在測量的基礎上用“單位”來表示測量物體的長度和高度。在第二個階段,教師可以利用分組合作的方式,發布小組任務,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中完成小組任務,體會測量的實質。
一般來說,教師要想通過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最重要的是要發揮學生在合作中的力量,使學生主動參與,與他人合作,為實現集體目標而做出努力,彼此促進,相互配合,在互動、交流、協作中提升整體效能,增強團隊凝聚力,獲得比個人行動更為強大和持久的力量。
數學學科一直是很多學生認為理解難度較大的科目,一方面是由于數學以“數”和“形”為基本研究對象,具有高度抽象性,還有就是數學的計算練習很多,學生極易因為計算失誤、找不到解題思路而產生挫敗感和沮喪感。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在思想上進行拔高,幫助學生總結失敗,重拾信心,培養學生的堅強意志品質。
例如,數學教材中“兩位數乘兩位數”“三位數乘兩位數”“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等幾個單元的數學訓練題目,學生在剛開始練習時總是掌握不了計算的方法和技巧,有時候是概念不清,有時候是計算失誤,這樣有的學生可能會由此產生對數學學習的挫敗感,如果任由這種現象發展下去極易使學生對數學這門學科失去自信、望而卻步。那么,教師就要針對學生在計算訓練時出現的錯誤,和學生一起分析錯誤原因,弄清算理,并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引導學生正確面對錯誤和困難、迎難而上,克服困難,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
面對小學階段的學生,教師要理解和認識到學生的心智水平還不成熟,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會比較容易失去進取心和自信心。同時,教師還要在正確認識學生心理特征的基礎上,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個性差異,引導學生提高認識,正視錯誤,正確歸納,增強對學生堅強意志品質的培養,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
數學是一門具有高度抽象性和嚴謹性的學科。其中部編版小學數學教材的編寫、模塊的組成、教學的開展,都在逐漸向“要讓學生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的理念靠近。因此,教師要基于部編版數學教材的特點,發揮出數學學科的育人價值,在重結論的同時更重過程轉變,讓學生在探究數學知識中,培養實事求是的精神。
例如,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教學中,由于學生之前已經學習過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在課堂上探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之時,學生自然會聯想到學習長方形的面積時,是如何推導出公式的,這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有關聯的,但不能肯定這兩者之間的聯系。那么,教師就可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利用動手實驗操作的方式,開動腦筋,試試能不能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我們已經學過的長方形。學生對此表現出了極大的探究興趣,并積極進行了動手實驗,通過割補法,成功地拼成了一個長方形,并求出了面積。這時教師再帶領學生認識和總結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不僅可以順利實現教學目標,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精神。
由此可見,基于部編版數學教材的特點,教師可從不同的德育主題開發和開展相應的德育工作,增強德育工作的創新性和有效性。那么,要想繼續在數學教學中加強德育創新工作,教師還需要在借助情境、結合內容、拔高練習、關注過程這幾個方向以外,不斷思考和摸索德育創新的更多可行方式,讓德育真正能夠落地有聲。
總而言之,如何在智育中潛移默化地施以德育,借助德育的思想感化促使學生獲得知識與能力的發展,是教師要不斷用教學實踐去書寫答案的課題。本文基于數學教材的特點探討加強德育創新的可行措施,其本質還是在審視和思考德育與智育之間的辯證關系,其目的是讓教學回歸育人之本位,讓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也成為知禮、明理、向善的價值觀的塑造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