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英華
(遼寧石化職業技術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1)
當今社會的發展,需要高職院校培養的大量高技能實用型畢業生,這是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如何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就成為了擺在高職院校面前的重大課題。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提高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著力點就是加強校企合作。在2019 年出臺的“雙高計劃”中,教育部、財政部兩部委再次強調高職院校的改革發展路徑始終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雙高計劃”也為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賦予了新內涵,提出了新要求。
“雙高計劃”明確要求,高職院校與行業領先企業產教融合、校合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要向縱深發展,共同創造校企合作的新高度。這就要求,在新時代高等職業院校的校企合作要有新的發展空間,要有新的合作內涵[1]。
作為校企合作中的主體,校、企雙方能夠順利開展合作的基本前提就是相互之間的平等與尊重[2],然而,當下很多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地位卻處于劣勢。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很多高職院校所培養出來的人才還達不到用人企業的要求,在校企合作中學校只能處于被動地位。而“雙高計劃”就是要糾正這種校企雙方在合作中的不平等性,在“計劃”中明確提出國家要重點支持一批優質高等職業院校的發展,希望通過它們的示范、引領,帶動整個高等職業教育的良性發展,提升其在校企合作中的話語權,促進校企以平等的伙伴關系開展深度合作,體現“校企”雙方在合作中的對等地位。
校企合作的根本目標,就是為了追求校企雙方整體利益的最大化,為此,在“雙高計劃”中明確提出,高等職業院校要“以利益共享為紐帶,以協同發展為目標”,切實開展院校與行業企業的深度合作。校企雙方要以利益整體性觀念為出發點,達成并樹立雙方都認可的合作發展目標,制訂雙方都要共同遵守的合作章程,確保校企在合作中可以獲得期望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體現“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價值觀,實現“1+1>2”的“一體雙贏”成效[3]。
高職院校通常被認為是一個為企業培養一線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公益性組織,而企業則被認為是一個以最小化投入實現最大化收益的營利性組織。合作雙方的多樣性,就會體現在合作發展基礎存在著差異性,而學校和企業這兩種不同類型的組織機構能夠開展合作的基礎,就是為了獲取對方擁有而自身無法產生的資源[4]。因此,“校企合作”的本質就是體現了校企雙方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互補性合作。校企雙方要在培養人才的公益性和降低成本的營利性兩方面達成共同的目標,尋求最佳結合點,共建“長期、穩定、雙贏”的合作關系,促進校企各方在各自領域協同發展。為了保證這種穩定的合作關系,“雙高計劃”中明確規定,國家、政府必須及時出臺引領院校與企業良性合作發展的政策、制度文件,為校企合作的各參與方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機制支撐。
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大好形勢下,各行各業都急需大量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作為支撐,為此,“雙高計劃”明確要求高職院校要順應時代發展,為產業轉型提供充足的高質量技術技能型人才。為確保這一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面臨著新的任務與要求。
目前高職院校以公辦為主,這類院校由于受體制機制等方面的諸多限制,難以在深化辦學體制改革中有效激發辦學活力,這就導致校企合作一直難以持續深入發展。為此“雙高計劃”提出要促進公辦高職院校的體制改革,嘗試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多元投入所有制辦學模式的改革。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辦學的發展模式要向縱深發展,行業企業與高職院校要開展深度校企合作,以共建、共培等方式參與人才培養,打造校企命運共同體[5]。這無疑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全面深化和整體升級提出了迫切要求。
在新時代,人才的高質量培養顯得尤為必要,“雙高計劃”也把對人才的高質量培養放在突出位置。這里的“高質量”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高質量發展是相對于規模發展而言的,即在高職院校在校學生規模擴大的同時,必須把對人才的高質量發展放在突出位置;二是高質量發展是基于優化高等教育結構要求而言的,即高職院校既要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又要使城鄉新增勞動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這是一種新時代的質量觀;三是高質量發展是基于打造鮮明的類型特色而言的,即高職院校要通過自身不斷地摸索實踐,形成獨具特色的、高質量的人才培訓模式。因此,培養高質量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是當前高職院校所面臨的重要任務。
在“雙高計劃”中,建設高水平專業群是個創新點,也是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的重點。高水平專業群的組群,不是根據教育部的專業目錄進行歸類,更不是各個專業課程的簡單拼湊,而是根據區域經濟產業鏈的人才需求進行整合,要體現“專業群定位準確,對接國家和區域主導產業、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的要求。這就對我們的專業群建設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其核心的建設內容可以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產教對接的組群邏輯;二是行業優勢明顯的教學組織構建;三是能力本位的課程建設。這些都要求高職院校在進行“雙高”建設過程中,要打破原有的專業群體系,樹立全新的專業群建設理念。
服務社會、促進所在區域的經濟發展是高等職業院校的重要職能,而很多高職院校卻難以承擔為社會、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和咨詢培訓的能力,由此而影響校企合作的互惠性,導致校企合作難以持續而深入地發展。為此,在新時代,為適應行業企業產業轉型升級、產品升級和技術研發的迫切要求,在“雙高計劃”中對推進校企精準對接、全方位合作,共同搭建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加快成果轉讓,對服務平臺如何能夠更方便、快捷、有效地服務社會、服務行業企業、服務學生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時代,國家經濟發展對新型技術人才的需要達到了新高度。高等職業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屬性又有職業的屬性,然而,當前高職院校所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恰恰就是自己的師資隊伍在專業能力和專業水平方面還不能完全適應產業升級與技術更新的發展步伐,還不能完全勝任對“大國工匠”型的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6]。因此,打造高水平的師資隊伍不僅是“雙高計劃”建設的重要任務,更是整個高等職業教育持續發展的資源保障和動力源泉。這要求高職院校要加大力度做好師資隊伍建設的發展規劃,以高標準打造高水平雙師隊伍。這既是“雙高”建設的關鍵所在,更是擺在高職院校面前的重大課題。
面對“雙高計劃”對校企合作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高職院校要高度重視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探索更為有效的“雙高”人才培養模式實踐路徑。
“雙高計劃”明確提出了行業企業要切實參與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去。通過出臺明確可行的政策性校企合作約束和激勵機制文件,既可以從制度上有力保障校企雙方合作的可持續發展,又能從政策上激勵校企雙方參與合作的積極性[7]。為確保政策和制度的具體落實,高職院校要主動推動當地政府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盡快出臺可執行的政策和配套的措施,在政策文件中對校企合作各方所承擔的職責和權利界定要清晰,對各方的考核評價機制要明確、具體且具有可操作性,同時對違約行為的處罰也要在文件中作明確規定,且處罰力度要加大,從制度上做好保障工作[8]。
“雙高計劃”對高職院校要承擔的社會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校企協作共建人才培養與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是實現高職院校服務社會的重要途徑。通過共同搭建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校企雙方可以取長補短,發揮各自優勢,使產業與教育形成合力。高職院校要牢牢把握住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偉大機遇,服務平臺的建設要以保障產業轉型升級需求作為“原動力”,以行業企業需要作為“立足點”,以人才培養作為“基本點”,確保平臺能夠切實服務于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確保平臺能夠始終服務于教學一線,確保平臺研發成果能夠始終服務于學生創新創業教育。
面對國家調結構、轉方式、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各行各業都急需能夠滿足本企業工作需要、迅速掌握一線操作技能的高素質人才,因此,“校企”合作的各參與方協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是實現“雙高”計劃下校企深入合作的突破口。要實現“大國工匠”型現代化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高職院校必須改進人才培養方式,必須加快推進校企各方真正參與到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中來。為此,各高職院校要在促進校企多元育人上下真功夫,真正構建起校企協同育人的體制機制,要把高水平院校建設對人才培養規格的要求,落實到校企雙方從共同開發專業群、專業、課程到校企合作育人、校企協同教學、校企共同評價等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面對“雙高計劃”提出的建設高水平專業群和實現優質專業群的引領帶動作用的要求,弄清楚組群的邏輯是大多數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遇到的第一個瓶頸,這需要高職院校要轉變思維定勢。要以“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專業群”為綱領,堅持整體性發展理念、開放性發展原則,對本區域的產業和產業鏈進行認真、具體的調研和分析,在資源占有和使用上要打破原對接區域經濟發展的產業鏈,摒棄人為造成的專業分割,提高對于高水平專業群“組群邏輯”的認識[9]。轉變學科本位思維,堅持能力本位思想,重構課程結構體系。教學模塊與專業課程的內容,應該是高度對接崗位能力和職業標準,通過內容和形式的創新,使課程和教材“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生產”,這些理念和指導思想都要求專業群的課程結構實現“顛覆性”的設計和修訂。
打造高水平雙師隊伍是“雙高”計劃得以實現的關鍵。各高職院校要以師德師風建設為核心,始終將師德師風建設擺在首位,以提升教師教育教學、專業科研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為內涵,以教學團隊、管理團隊和輔導員團隊共同建設為重點,以教師分類管理與培育為著力點,明確教師分類遴選標準,強化教師分類考核[10],開展新時代高職教師培養工程。學院要聯合企業共同制訂教師隊伍的建設標準、考核標準、培養標準和專業負責人、骨干教師的選拔標準,以及從企業引進兼職教師的遴選標準等,校企雙方共同打造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為實現校企合作育人做好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