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芳 馮 旻 高 郁 程俊廷
工業(yè)4.0 時代的到來,加速了制造企業(yè)向智能化、自動化和數字化轉型之路。自動化和信息化的相互融合,智能化和服務化的不斷滲透,為制造業(yè)提供一種互聯的整體解決方案。這種連接能夠讓各部門、合作伙伴、供應商乃至產品和人之間更好地協作和溝通①②③。這一變革必將要求技術人才對自己的知識結構有持續(xù)更新的能力。目前對于二流的應用型大學,在本科期間對學生的培養(yǎng)偏重淺層學習,較多的精力用在了運用低階思維進行機械學習,對學生的學習潛能、創(chuàng)新能力、有效溝通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開發(fā)較少。而由美國威廉和弗洛拉·休利特基金會發(fā)起,美國研究院組織實施的深度學習項目,其實質意義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提升創(chuàng)新能力、有效溝通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④⑤⑥。這些能力正是當今時代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除智力因素外所必須具備的潛能,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必須將這些問題重視起來。
《工程圖學》課程是機械類各專業(yè)學生必修的一門技術基礎課,也是機械行業(yè)從事專業(yè)技術工作的人員必須掌握的一項職業(yè)技能。它在培養(yǎng)學生繪制和閱讀工程圖樣、創(chuàng)新能力和有效溝通及團隊合作能力、認真負責的工作態(tài)度等方面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為學生后續(xù)專業(yè)課程的學習,以及課程設計、畢業(yè)設計打下堅實基礎;為學生畢業(yè)后就業(yè)和從事專業(yè)技術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⑥。
目前的教學改革研究中關于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較多,研究者們都在努力通過調研、面談等方式企圖尋求適合當今時代市場需求的知識,進而以此為依據去反求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等。而對非教學內容方面影響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因素考慮較少。
本文對照工業(yè)4.0 時代對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從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學習毅力、認真負責的工作作風、學習方法四個方面對提升學生深度學習及終身學習能力的途徑進行研究與探索。
1.學生有效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方面的不足。目前,有部分學生出現求知欲低下的問題,學習極其被動和消極。在學習過程中,不會的課程內容想不到去問,不會就濫竽充數,沒有想去問同學或教師的激情和欲望,即使教師主動與其溝通,學生表現出冷漠和沒興趣的態(tài)度。再有的學生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別人的感受,上課吃零食,丟棄的垃圾不懂得自己帶走,與同學交流溝通少等等。這些現象不得不說是我們教育環(huán)節(jié)的大問題。學生在中學時長期處在“滿堂灌”“填鴨式”“刷卷”的培養(yǎng)模式下,自主思考自主學習能力被嚴重磨滅。同時受“考上大學就可以輕松點”的說法的影響,在思想上大大放松。對于這類學生,再適合的教學內容、課程體系等都無法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筆者認為這是學生的思想、學習動力出現了問題,喪失了學習的能力,需要從根上解決問題。
2.改進措施。鑒于上述切實存在的問題,作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應將課堂盡量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課前安排任務讓學生做好預習工作,精簡課堂灌輸知識的時間,著實增加教師與學生互動環(huán)節(jié)。具體做法一:課前課后多與學生溝通,盡量了解每個學生特別是后進生的思想狀況,這比給他們多講十多分鐘課要來的實際。做法二:課堂上有效清除學生預習過程中的障礙,可以采用討論式、發(fā)言式、教師講解式等。做法三:在課程的某些章節(jié)增設項目式作業(yè),以小組為單位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3~5人一組,可以學生自愿組合,也可以教師指定組合方式。在項目式作業(yè)中,通過學生自行選擇組長,細分任務、相互切磋,以集體為單位進行完成任務的同時,既鍛煉了學生用專業(yè)知識去溝通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團隊合作能力。同時可以針對實際情況指定幾組或全部參加項目匯報答辯,匯報人組內推選,答辯人是組內所有成員。在這一看似簡單的答辯環(huán)節(jié),可以很好地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心理素質和團隊合作能力,還能讓學生之間相互學習,激發(fā)他們的探索知識、提高自身技能的熱情。
1.學生學習態(tài)度、工作作風方面的現狀。當今學生對學習生活的認識比較膚淺,對教師的要求視而不見,對輕而易舉能做到的事情總抱著糊弄的態(tài)度、僥幸過關的心理趨勢蔓延。典型表現為:各門課程幾乎都會有考勤一項,教師基本以點名的方式進行考核,導致學生對出勤重視程度重于課堂上的認真聽課,到課堂只是為了得到出勤分值。課下作業(yè)完成的質量不高,比如工程圖學課程中制圖基礎知識一章中,教師至少用4 個學時去貫徹國標規(guī)定的線型的名稱、應用場合和繪制方法,然后用2 學時去進行該部分知識的實踐應用。這部分知識應該說不存在難度,都是必須遵守的一些規(guī)定,只要態(tài)度端正,對這部分知識的掌握,學生之間不存在智商的差距。但最后的結果卻大相徑庭。同樣的現象在其他課程的作業(yè)過程中也表現突出,書寫時字跡潦草、書寫不規(guī)范、甚至有學生書寫的漢字難以辨認,隨意性較大的現象屢見不鮮,這些問題不能將其歸結為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抑或是教育過程中任何教學內容的問題,筆者認為這不得不歸結為學生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出了問題。而我們目前的評價機制中,在教師能接受的范圍內,只要教師可以辨別學生的作業(yè)內容,都是從作業(yè)的正確性方面進行評定,對作業(yè)的態(tài)度、規(guī)范方面的評價較少,教師認為學生畢業(yè)后多數會用電腦操作,這個現象自然就會消失,但大家忘了這種想法相當于教師無視學生應付的態(tài)度,恰恰助長了學生不認真、不嚴謹的工作作風和職業(yè)道德。
2.改進措施。在日常的考核評價機制中,不僅僅以出勤率評價學習態(tài)度,應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方面的了解和考核;作業(yè)的批改過程中,書寫、繪圖的規(guī)范性、態(tài)度是否端正方面應明確給出分值、告知學生并堅決執(zhí)行,而不是靠教師的感覺進行評價。以此來引導培養(yǎng)學生對每次作業(yè)及所有學習任務認真細致、嚴謹的學習態(tài)度和工作作風。
1.學生抗挫折能力和學習毅力方面的不足。抗挫折能力和學習毅力可以理解為一個問題。前面提到的對課堂知識不感興趣的現象,從另一個角度可以理解為,也許學生在初學本門課程時遇到了困難,學生溝通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差,而教師又沒有及時發(fā)現和幫助,導致學生自我放棄,表現出的現象就是學生的學習毅力不夠。這一方面體現出學生做事的態(tài)度風格,另一方面其實反應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興趣程度和接受能力。對于能聽懂感興趣的課程,學生表現出極高的熱情,學習有足夠的毅力。但對于例如工程圖學、機械原理、機械設計、工程制造學、金屬工藝學、互換性、PLC 等等類似這種專業(yè)性較強的課程,不同的學生表現差異性較大,感興趣或者有天賦的學生學習毅力較強,其他的學生則不然。
2.改進措施。針對上述現象,教師可以為學習吃力的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目標,分階段分層次進行,實現學生的學習目標,具體操作過程中可以和學生建立一對一微信答疑、一對一作業(yè)詳細批改、當面答疑等制度。在教師的指導下引導學生提高抗挫折的能力,盡快走出困境,盡快適應課程的思維方式,幫助學生對課程的學習產生興趣,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毅力和終身學習的自信心。
1.學生自主學習現狀。本門課程大多數專業(yè)會在大一期間開設,大一新生剛剛入學,要在短時間內從高中階段時間都是被動分配的生活,過渡到自己掌控時間,需要有個適應過程。課余時間多數學生會捧著手機,一味打游戲,聊微信,對時間的分配、掌控能力較弱。
2.改革措施。這個年級學生的大學生活節(jié)奏、目標、習慣還沒有定型,比較容易引導。教師應提供有效恰當的第二課堂資源(例如大學慕課、精品課程網站),安排預習、討論、閱讀筆記等內容,引導學生利用手機作有意義的事情,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
工業(yè)4.0 時代的到來,對新時代的青年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一線教育者,我們不僅要傳授給他們有限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教育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具備進一步深層次更新知識的能力,也就是所謂的深度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注釋:
①曹院平,宋穎.面向工業(yè)4.0 背景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變革[J].教育觀察,2018(8):53- 56
②文福林,甘梓堅.工業(yè)4.0 背景下工業(yè)機器人人才培養(yǎng)戰(zhàn)略探究[J]. 科技經濟導刊,2019,27(32):176- 177
③趙曉春.工業(yè)4.0 時代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探索[J].科技視界,2017(10):19,31
④卜彩麗,馮曉曉等.深度學習的概念、策略、效果及其啟示[J]. 遠程教育雜志,2016(5):75- 82
⑤張浩,吳秀娟,王靜.深度學習的目標與評價體系構建[J].中國電化教育,2014(7):51- 55
⑥王愛芳,樊秀芹等.工程教育專業(yè)認證背景下機械類《工程圖學》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現代化,2019(10):61-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