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騰,趙 越
(吉林外國語大學教育學院,吉林長春,130117)
傳統節日文化作為我國民族精神的支撐,對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大的教育意義。《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也明確指出,要“利用民間游戲、傳統節日等,適當向幼兒介紹我國主要民族和世界其他國家及民族的文化,幫助幼兒感知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另外,學前教育階段,是幼兒接受教育的開端,如果幼兒在這個時期能夠受到傳統節日文化的熏陶與教育,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對祖國的熱愛。
當今世界多元文化流行,東方和西方的文化逐漸融合,國民開始對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表現出一種漠視的態度,甚至推崇外國的平安夜、圣誕節等節日。這樣的環境氛圍會對幼兒產生很大的影響,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幼兒期不僅是人生的啟蒙期和發展的關鍵期,而且是蘊藏著極大發展潛力和可塑性的生命階段。同時,這一時期的幼兒缺乏辨別能力,容易被錯誤定向,接受“糟粕”思想。[1]因此,在幼兒園開展傳統節日文化課程是非常必要的,教師應通過開展各種活動對幼兒進行傳統節日文化的教育,加深幼兒對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的了解,教會幼兒辨別是非。
加強幼兒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是培養幼兒民族情感和歸屬感的需要。[2]民族是人類的一種群體劃分,民族認同感是社會成員對自己民族歸屬的自覺認知,民族認同也是兒童自我發展的重要內容。作為擁有豐富文化傳統的中國國民,更應當清醒并堅定地保持文化自覺,培養深厚的民族認同感。[3]教師通過講授與傳統節日文化有關的知識,在幼兒園開展傳統節日文化課程,不僅可以加深幼兒對傳統節日的深刻認識,還可以讓幼兒銘記我們傳統節日中的歷史英雄人物,例如屈原。另外,幼兒在傳統節日文化課程的熏陶下,能夠充分認識到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之所以能走出國門,是因為傳統節日里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能夠深深地觸及人的心靈。
目前我國幼兒園的園本課程、生成課程欣欣向榮,但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普遍存在著范圍過窄、觀念陳舊的問題。[4]再加上社會變遷和社會生活節奏的影響,在幼兒園課程中加入傳統節日元素的機會很少,更別說讓傳統節日發揮重大的作用了。但傳統節日文化中有很多豐富的教育資源。由于幼兒教學“游戲性”的特點,傳統節日中充滿的各種游戲元素,如慶典儀式、傳統習俗和娛樂活動等都蘊藏著豐富的游戲形式和游戲精神。[5]因此,開展傳統節日游戲的相關課程可以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主動性,促進幼兒社會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也可以豐富幼兒園的課程內容。
左瑞勇、楊曉萍指出,在多元文化語境下,當前我國很多幼兒教師在課程建設中出現盲目追求外來文化,忽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現象。[6]一方面,幼兒教師自身對傳統節日文化相關知識的認識不全面,在對幼兒園傳統節日文化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就會面臨很大的困難,難以正確及全面地理解與實施。另一方面,幼兒教師很少參加有關傳統節日文化課程實施的培訓,一味地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教學,就會造成傳統節日文化課程的目標定位不準確等問題。比如,在幼兒園傳統節日文化課程的開展中,教師常常會選一些比較容易的詩歌和童謠讓幼兒進行背誦,或是給幼兒講一些神話傳說。這類教師基本上就把傳統節日文化課程的目標單向地定位于學會復述或者背誦詩歌和童謠,或者了解神話傳說的故事,經常性地忽視幼兒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然而,這種單一的目標設置不能真正地起到傳承中華傳統節日文化蘊含的核心精神的作用。
在幼兒園的教學中,教師更多的是把集體教學、戶外活動等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這就導致了在傳統節日文化課程內容的選擇方面,教師往往選擇重大、幼兒耳熟能詳的節日。比如,在進行傳統節日文化教學時,教師把春節、中秋節等耳熟能詳的節日放在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而對下元節等人們不太熟悉的傳統節日閉口不談。有的幼兒教師甚至沒有聽說過這些節日,對這些傳統節日文化中一些習俗、內涵等,也因了解程度有限,不能很好地將傳統節日文化傳授給幼兒。另外,教師對傳統節日文化課程內容的選擇往往以自己的經驗和感受為主,甚至有的教師在對七夕節、清明節等節日的文化內涵不是完全掌握的基礎上,就對其文化內涵提出質疑,認為在幼兒園中開展七夕節、清明節等傳統節日文化課程不利于幼兒的健康成長。[7]因此,教師這種以主觀感受為主的心理,也會造成對傳統節日文化課程內容選擇的單一。
瑞吉歐教育提出“環境是第三位老師”,幼兒園特定的環境創設會對幼兒的身心發展起到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但在幼兒園的環境創設中,關于傳統節日文化的環境創設較少,再加上對傳統節日環境設置的表面化,根本無法在園中形成一種濃厚的傳統節日文化環境的氛圍,也無法真正起到對幼兒產生潛移默化的文化熏陶的作用。另外,幼兒園傳統節日文化的環境大部分設置在比較零散的位置,比如主題墻、樓梯拐角處等,教師選擇的環境創設主題也都是中秋節等大家都比較熟悉的節日,而對于不太熟悉的傳統節日的環境創設幾乎沒有。綜上,幼兒園中有關傳統節日文化的環境創設缺乏廣泛性和深度,對幼兒的潛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就很難形成。
幼兒園傳統節日文化課程目標的制定是課程的重要環節,具有重要的方向性和指導性功能,如果在目標設置時不能做到統籌兼顧,將會影響課程的實施價值。[8]因此,在構建傳統節日文化課程目標時,首先,要有一個準確的定位,要向促進幼兒整體發展的方向進行定位,使幼兒了解和感受傳統節日文化中蘊藏的精神內涵。其次,幼兒園傳統節日文化課程目標的設置也應該像其他領域一樣,有總體目標、各個年齡段目標、具體活動目標等。傳統節日文化課程的總體目標可以是通過對傳統節日文化的體驗與理解,感受我國傳統文化豐富多彩的特點,增強幼兒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保護、傳承意識;各個年齡段的目標要根據幼兒年齡特點、身心發展水平,制定不同年齡段的目標;具體活動目標中要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和領域特點。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各領域的內容要有聯系,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這就要求幼兒教師要對傳統節日文化課程進行觀察,善于抓取有教育價值的內容,經過反思與總結,不斷選取更加適宜的傳統節日文化課程。節日期間,幼兒園可以組織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慶祝活動。[9]比如,教師可以利用七夕開展一個傳統節日文化課程的活動。活動前,首先可以組織幼兒自由討論,說一說對七夕的認識等。在幼兒討論之后,教師可以把事先準備好的視頻進行播放,把牛郎和織女唯美凄慘的愛情故事講給幼兒聽,讓幼兒感受貧苦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生活的向往等。
環境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資源,幼兒教師應該重視傳統節日文化環境的創設。因此,在創設環境時應該根據時間、角度、需求進行設置,來展示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內容,營造一個良好的傳統節日文化課程的環境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幼兒對傳統節日文化的情感。比如,根據傳統節日的特色來布置教室,讓整個幼兒園充滿濃厚的節日氣氛。同時,環境的創設既要符合學前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又要符合兒童的興趣,也要有一定的教育性。比如,在臨近中秋節時,在走廊中創設“中秋美食街”,擺放各種美味的月餅、水果,在教室墻壁上張貼各種月餅的圖片和小燈籠。通過幼兒親身參與、動手實踐,更可以提升幼兒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認識和理解,讓幼兒內心形成更強大的民族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