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寶珠
(廣州市海珠區菩提路小學,廣東廣州,510250)
瓶頸,顧名思義,就是指瓶子的頸部,暗指事物在發展變化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難或障礙,進入了一個艱難時期。跨過它,事情的發展就能更上一層樓,反之,事情則可能停滯不前。我們通常將那些學習進程進入困難時期、即使努力效果也不太理想的學生稱為“瓶頸生”。這類學生在小學并不少見,特別是正處于向中學過渡轉折期的小學高年級學生。從埃里克森人格發展階段論來看,他們正從“勤奮對自卑的沖突”的童年期進入“尋找自我同一性、面對角色混亂”的青春期,經常面臨強烈的失敗感。這種失敗感出現的主要原因是學業成績不理想,學業成績影響著他們的自我判斷,以及教師和他人對他們的判斷。然而,眾多研究結果卻表明,影響小學生自我判斷的學業成績跟具體的分數無關,而與學生本人、家長及教師對其學業成績水平的認定方式有關。因此,所謂的“瓶頸生”并非他們的學習成績很差,而是他們的學業成績在班級或年級的排名處于中等位置。這個位置或多或少給他們帶來了焦慮。
我國非常重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200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明確要求:“加強青少年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質、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這是我國第一次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2008年,衛生部、教育部等17個部委聯合下發了《全國精神衛生工作體系發展指導綱要(2008—2015年)》,提出“中小學建立心理健康輔導室、設置專職教師并配備合格人員的學校比例,到2010年城市達到40%、農村達到10%,2015年城市達到60%、農村達到30%”。為實現“為青少年的成長提供適切的支援”這個學校心理健康工作目標,廣州市海珠區菩提路小學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學校高年段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調查研究,試圖篩選出有心理困擾的“瓶頸生”,收集他們的心理成長需求,并以此為依據為其制訂個性化的心理支援計劃,幫助其早日走出“瓶頸”。
本次調查使用的問卷是由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周步成及其研究團隊根據日本鈴木清等人編制的“不安傾向診斷測驗”進行修訂而成的“心理健康測驗”,并采用非等概率抽樣的方法進行調查研究,即將準備好的300份問卷按照非等概率的原則派發至四到六年級的學生手中。在回收的217份有效問卷中,男生人數為109人,女生人數為108人,男女比例約為1∶1。
調查數據顯示,有焦慮心理的學生,即“瓶頸生”共111人。其中,某一測試項或多個測試項得分較高(需要制訂心理干預計劃)的學生約占51.15%;學習焦慮型學生人數為91人,約占81.98%;對人焦慮型學生人數為10人,約占9.01%;孤獨傾向型學生人數為5人,約占4.50%;自責傾向型學生人數為46人,約占41.44%;沖動傾向型學生人數為8人,約占7.21%;屬于兩種或以上焦慮類型的學生人數為37人,約占33.33%。由此可以看出,約一半的學生存在焦慮問題,且其焦慮源主要來自學習,其次是自責。
根據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論,學齡兒童的主要任務是勤奮學習,如果學生完成了該項任務,就會有較強的自信心和較高的生活熱情,反之,就會產生焦慮和自卑心理。本次調查的對象——小學高年級學生正處于此生命周期內,他們之所以會產生上述的焦慮問題,大多與他們完成當前生命任務的情況有關。另外,人是社會性動物,其行為和心理反應或多或少都會受到生理、心理和環境等因素的多重影響。其中,在環境因素方面,給部分調查對象帶來較大影響或壓力的因素包括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
研究表明,適當的壓力可以促進人更好地成長,但壓力過大則會使人產生焦慮,影響人的心理健康發展。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為青少年的成長提供適切的資源。但是,學校“瓶頸生”人數如此之多,而在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下,僅靠學校一兩個心理輔導教師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那么,如何才能幫助這部分學生呢?菩提路小學以學校每周一次的社團課為契機,組建了心理團輔小社團,從中摸索出一種通過活動舒緩學生焦慮情緒、緩解學生學業壓力的高效方法,并以點帶面進行推廣。
我們根據問卷調查結果,抽取學業成績排名處在班級中等位置的“瓶頸生”16人,建立了心理團輔小社團,并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協助這些需要心理干預的“瓶頸生”緩解焦慮。
我們利用每周二下午的學校社團活動時間,一學期內總共開展了十四次心理團輔社團活動,圍繞“減壓”這一主題,設計了五個階段的團康輔導活動。第一階段的活動主題為“新朋友,你好”,活動目的為互相認識,建立關系。第二階段的活動主題為“‘鴨梨’是什么”,活動目的為在游戲中認識壓力。第三階段的活動主題為“‘鴨梨’拜拜”,活動目的為舒緩壓力,快樂學習。第四階段的活動主題為“無懼‘鴨梨’”,活動目的為提升自信心。第五階段的活動主題為“永別了,‘鴨梨’”,活動目的為回顧和鞏固小組活動成果,處理離別情緒。
班杜拉指出,學習是直接經驗學習和間接經驗學習的綜合。實驗表明,觀察他人的行為及結果,有替代強化的作用。人從一出生就處于不斷成長及改變自身的過程中,人的潛能隨著對社會的適應與再學習而不斷被挖掘。因此,組建一個小團隊,從團隊中互相觀察和學習變得尤為重要。群體動力學的研究者、德國心理學家勒溫認為,整體比部分重要,群體作為一個內在的關系組成系統,其影響力或作用要遠大于孤立的個體。心理團輔小社團致力于營造安全、充滿肯定、富有歸屬感、能夠提供同感支持的團體氛圍,使隊員能夠在這種和諧的團體氛圍中自由地分享內心感受,盡情地舒緩焦慮情緒,并讓學生通過隊員之間的互相觀察、模仿和影響,獲得體驗與成長的活動效果。
經過一個學期的社團活動,這16個“瓶頸生”從剛開始彼此很陌生,到逐漸加深認識,再到最后成了好朋友,凸顯了一個團隊的成長歷程。在團輔活動中,隊員們全身心投入活動中,在分享中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在傾聽中真誠地為同伴提供支持和理解。根據班主任的反饋,這些學生大多在學業成績上有了進步,考試時的心理素質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小部分學生的活動成效盡管沒有體現在學業成績上,但是他們更加愿意跟同學交往,性格也開朗了不少。
心理團輔小社團的活動成效明顯可見,證明了這種小組團隊活動對緩解學生學業焦慮情緒具有一定的作用。于是,我們將這種活動方式推廣到“瓶頸生”所在的各個班級中,以班級為單位,開展了相關主題的團輔式班會課。班會主題大都來自或改編于心理團輔小社團開展過的、學生認可度高的小組活動。經過一定時間的實踐,我校高年級各個班級的心理環境氛圍均有了明顯的改變,理解與支持、信任與信賴的同伴關系氛圍為“瓶頸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緩解心理壓力的空間。
在學校,班主任是與學生關系最為密切的人,也是影響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人物。如果把班主任納入“瓶頸生”心理干預系統,那么我們的星星之火就可以真正“燎原”。我們以公開團輔式班會課的形式,向全校班主任展示了心理團輔活動的完整過程,并與其交流學習、分享經驗,既提高了班主任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又提升了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干預的技術技巧。
為給包括“瓶頸生”在內的高中低年級學生提供更多的心理服務,我們還整合了各種社區、家庭資源,定期邀請社工、心理專家到校為學生舉辦心理健康知識講座,教會學生掌握簡單易學的緩解壓力的技巧。此外,我們還為家長舉辦親子關系、家庭關系講座,引導家長重視家庭環境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作用,幫助家長掌握維持和諧親子關系,營造和諧家庭氛圍的技巧。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關愛。因此,我們還密切聯系學生家長,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和家長一起為學生的成長提供適切的支援。
青少年的健康不僅是生理方面的健康,也涉及心理方面的健康。他們的健康成長離不開教師和家長的關愛,離不開學校和社會的支持。“瓶頸生”在班級中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群體,當他們受到所謂的“失敗”的侵擾時,更容易產生焦慮心理。此時,他們更需要教師、父母、同伴包容、接納和關懷,更需要在他人的關愛與協助下改變自己對壓力的態度和看法,學會應對失敗感。作為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學校教師有義務整合多方資源,包括家庭、社會的力量,采取適當的心理干預手段,幫助“瓶頸生”盡快擺脫成長中的心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