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成榮
(湖北大學附屬中學,湖北武漢,430062)
新高考改革將考試科目設置為“3+1+2”或者“3+3”模式,附加學業水平測試、高考成績、綜合素質評價作為相關依據來評定最終結果,意味著學生綜合素質和個性化發展的關注度已漸提高。高中階段是學生明確自身個性特征,開始思考人生道路的關鍵時期,良好的生涯意識的培養將影響到高中生的方方面面。在高中階段開展好生涯規劃教育,培養學生自主生涯意識,是完成中學教育任務的重要前提。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學生發展指導制度,加強對學生的理想、心理、學業等多方面的指導。”這說明教師在高中生生涯規劃教育中更多的是扮演指導者和引導者的角色,主要培養學生的自主生涯意識,讓其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知。通過高中三年的學習,學生對自己學習能力、思維方式以及性格、做事方式、行為等多方面有了更多的了解,然后通過生涯規劃課程和相關實踐,對各個職業有了體驗與了解,對他們日后上大學選專業,甚至是畢業后整個人生的方向都有積極作用。
《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提出:“堅持指導性,把握學生的個性特點,關注成長過程,激發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優勢,鼓勵學生不斷進步?!边@就要求學校把生涯規劃方面的教育、引導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促使學生通過知識和實踐了解自己、發掘自己,并給予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幫助學生更早地確定想學的專業及以后的人生規劃,從而樹立正確的目標,并為實現目標而自覺地進行自我提升,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很多人認為,生涯規劃教育對于學生來說僅僅是高三畢業填報志愿時才重要。這是一種偏見。生涯規劃教育是以職業指導為主線,以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為目的的,旨在幫助學生進行生涯規劃、確立生涯目標、選擇生涯角色、尋求最佳生涯發展途徑。生涯規劃教育強調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的興趣、氣質、能力、價值觀和需求等,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對自己的終身學習和未來發展做出明智的選擇。
新高考背景下,為響應國家號召,學校和教師逐漸重視對高中生生涯規劃的教育和意識的培養,但也有小部分學校深受傳統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影響對該理念不重視,仍然認為分數才是唯一衡量標準。生涯教育的意識雖然逐漸被喚醒和重視,但處于發展階段,并沒有完全得到普及。
學校對高中生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視是值得肯定的,但重視和不理解兩者并不沖突。部分學校存在以下三種不理解的觀點。觀點一,肯定學生是生涯規劃教育實施的主體,認為該年齡階段的學生已經完全具備了規劃和管理能力,在生涯教育上以學生自己探究為主,結果是學生對生涯規劃只有模糊的概念,尤其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引導。觀點二,將所有責任都放在學科教師身上,認為學科教師具備教授生涯規劃相關知識的能力,事實是他們在專業度等各個方面,還是與專業教授生涯教育的教師有所不同。觀點三,認為家長正在進行社會職業體驗,應該更好地給學生傳授生涯規劃的經驗和知識。以上三個觀點都不完全正確,對生涯規劃的不正確理解,會導致接下來的相關教育無法順利實施。
高中生生涯規劃并不是一個新興科目,但在現在的教育體制下,學校一直重視專業學習分數的提高,忽視了這門課程的整體建設。各學校對該課程的專業教師和專業課程等需求較少,導致該行業優秀人才儲備不足,對該課程的開發較少且不夠深入,甚至出現課程稱呼雜亂不一的現象。在新高考背景下,雖然學校對該課程逐漸重視,但仍然無法解決一些固有問題,包括在培養專業人才和開發、探究課程上所需要時間和精力、在生涯規劃的教授和傳播上的實質性問題。
在課程設置上,為了滿足學生的高考需求,學校都會優先安排高考科目的課程,剩余時間才分配給生涯規劃課程,并隨著高中年級的升高,課程的課時也會逐漸減少。課程內容則受多方面因素影響,更多停留在理論知識的講授上,沒能通過實踐的方式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不同職業。教師缺乏對專業和職業的深入挖掘,難以實現生涯規劃所要求的教學目標。
在課程形式方面,基本上以大型講座和小課堂為主。這種授課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同時聽課的人數,減少授課的平均耗時,但對于學生意識的培養和發展具有局限性,且會增強課程的枯燥性。長此以往,將導致學生對該課程不關心和不重視,也不利于學生生涯規劃意識的培養。
這表現在過于片面地將生涯意識的培養歸結于學校單獨的一門課程。而新高考背景下對高中生生涯意識的培養,需要學校、家庭、社會三者教育相融合,共同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但是,目前這三者被割裂成不同的個體,彼此推脫,都認為自己對生涯意識的培養不負主要責任。這使得生涯規劃教育沒有延續性,在效果方面大打折扣。
1.引進專業的生涯教育教師
學校要在能力范圍內盡量聘請較為優秀的專業生涯教育教師。如果條件允許,學校甚至可以成立專門的教育指導機構,專門負責校內高中生生涯規劃教育的研究、組織和實施工作。根據自身條件,學校可以酌情增減專業教師人數,配備專業的生涯教育教師,也可定期選拔有潛質的教師外出觀摩和學習。學校還可挖掘校外資源,聘請生涯教育方面的專家到學校舉辦講座,進行教師之間的交流。這對提升教師知識水平和技能都有積極意義。正所謂術業有專攻,專業的人在其專業領域做事才能事半功倍。
2.充分培養和利用學校固有的師資隊伍
對于高中生自主生涯意識的培養,學校不能只依靠生涯課程和專業的生涯教師。因此,學校要充分利用學校固有的師資隊伍,發揮學科教師的作用。學科教師數量多,與學生相處的時間也更長。因此,學??蓪W科教師進行關于生涯教育方面的培養,讓學科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適當融入生涯教育知識。這樣不僅能節省人力、物力、財力,還能提高學生生涯教育的有效性,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逐漸培養自主生涯意識。
學校對高中生涯課程的重視不能只停留在對知識進行更深刻的講解和傳授上。要真正提高該課程的有效性,學校就要通過實踐來加以認證,即開展盡可能多的職業體驗活動來加強學生對不同職業的理解。學??膳c周邊企業、公司進行合作,讓學生到不同的工作崗位上進行職業體驗,或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和主題班會增強學生的職業體驗。學生在活動中可自行進行合理的崗位分配,各司其職但又為共同的目標而奮斗。這既能給予學生充分思考、發散思維的時間,又能讓學生切實體驗到不同工作的魅力,從而認真地考慮自己以后想要從事的職業,逐漸培養生涯規劃意識。
1.課程設置及內容
高中生生涯教育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三年學習規劃、未來的職業規劃和人生規劃。生涯教育注重課程的連貫性和系統性。完善的教育課程體系能讓學生在高中三年更高效地完成生涯規劃教育涉及的內容。學??舍槍Σ煌昙墝W生開展不同的生涯規劃教育與指導。比如:高一重在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和職業探索能力,鍛煉自主學習能力,并輔導學生進行選科;高二重在培養學生選擇學科突破,培養學生自主管理時間和自主維護人際關系的能力;高三重在培養學生自主規劃的綜合能力。
2.課程形式
專題講座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生涯教育知識的高度濃縮,但由于整體氛圍較為枯燥,專題講座的次數在精不在多,一個月兩次即可,目的是適當喚醒學生的生涯意識。學校可以設置不同的選修課和社團活動,根據各個年級學生的學習強度、興趣和個性的發展,增強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使學生了解更多不同的職業,增強學生的職業體驗。這對培養學生的自主生涯意識具有推動作用。
家庭、學校和社會三者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而家長作為學生生涯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陪伴者和教育者,是最不能忽視的主體。學校要充分促進家校結合,通過與家長的溝通與合作,提高生涯教育的延續性,推動學生自主生涯意識的培養。學??衫脤W校開放日舉辦與職業生涯相關的活動,幫助家長認識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對學生生涯意識培養的重要性。教師要時刻與家長保持溝通,對家長進行生涯教育方面的輔導,從而保證學生在家也能通過優良的家庭教育促進自主生涯意識的培養。
新高考改革讓我們更加明確培養高中生自主生涯意識的重要性。雖然對生涯教育課程的研究等都還處于起步階段,但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我們仍要砥礪前行、不斷探索,為喚醒高中生的自主生涯意識提供更好的參考和借鑒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