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凌云
(婁底職業技術學院質量管理與評估辦,湖南婁底,417000)
教學質量是人才培養的核心,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任何類型與層次的教育都必須通過教學質量來彰顯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高等職業教育主要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其教學質量直接決定著人才培養質量,也決定著學校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力。高職院校從建校開始就重視教學質量,但由于我國高職教育起步晚,社會認可度不高,選擇高職院校往往是學生高考失利后的無奈之舉。面對這一特殊教育群體,學生文化素質相對比較薄弱,又加上高考失利造成的心理影響,提升教學質量就成為高職院校亟待破解的共同難題。我國高職教育在經歷探索實踐、規模擴張、質量提升、創新發展四個階段后,高職院校逐漸構建起與學校發展相適應的教學質量保障機制。高職院校教學質量評價理念與機制也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而不斷優化,系統梳理高職院校教學質量評價理念,對于完善高職院校教學質量保障機制與提升高職教育教學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教學是教師傳授知識與學生接受知識的互動過程,教師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傳播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讓學生循序漸進地在互動交流中掌握相應的知識與技能。教學質量則是學生對于教師所傳授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以及教學目標的達成程度。為不斷提升教學質量,教學質量評價應運而生。高職院校教學質量評價由于沒有明確的模式,因此在借鑒本科院校教學質量評價模式的情況下,結合職業教育特征修訂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從而對教師業務水平、教學方法、教學態度、教學滿意度等進行綜合性評價。隨著職業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高職院校教學質量評價模式與體系也在探索中不斷完善,但與職業教育相協調的系統評價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仍然受到本科院校教學質量評價理念的影響。
1.教學質量評價是高職教育質量建設的內在要求
盡管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起步較晚,教學質量與經濟社會發展對于人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但國家一直將教學質量建設擺在突出的重要位置。教育部在2006年出臺了《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對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進行了深刻闡釋,對教學質量建設的目標與路徑提出了明確要求。國務院在2019年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要“推進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建立健全職業教育質量評價和督導評估制度”。教學質量建設已成為高職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也是高職教育體系建設的重要支撐,沒有教學質量支撐的高職教育難以行穩致遠,更難以獲得國際話語權。因此,建立健全教學質量評價機制,是高職教育教學質量建設的內在要求和有效手段。
2.教學質量評價是高職院校創新發展的必然選擇
在經歷規模擴張和內涵發展后,高職教育開啟了“雙高”建設模式。大多數高職院校隨之轉向特色發展與創新發展,希望通過特色發展與創新發展來達成“雙高”建設目標。2019年發布的《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明確提出“引領新時代職業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形成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發展模式”。這為新時代的高職教育指明了發展方向,即高質量發展和特色發展。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與特色發展,必須創新發展模式,改變傳統的政府評估主導推進的發展模式,建立與學校發展目標相適應的特色發展模式。教學質量是學校創新發展的基礎,因此,建立健全教學質量評價機制是當前高職院校實現創新發展的必然選擇。
3.教學質量評價是高職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舉措
由于高職院校的學生群體的特殊性和職業教育的職業性,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評價工作不能簡單地借鑒本科院校的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模式,而應該建立與高職院校學生成長相協調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在注重學生道德品質與價值觀培養的基礎上,學校要將專業技能培養擺在重要位置,將重點放在與專業核心技能相關的知識及操作實踐知識的教學上。教學質量評價既要考慮學生對于專業基礎知識及專業技能的接受與把握程度,又要考慮學生學習態度、價值取向及理想信念,從而幫助學生走出高考失利的心理陰影,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成長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建設者。
高職教育是順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而發展起來的,社會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中職教育為主體的辦學方式無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1]。在辦好中職教育的基礎上,國家開始大力推進高職教育發展,先后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等政策文件。為響應政府號召,各地紛紛將原來的部分優質中專學校合并升格為高職院校,擴大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規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由于大多數高職院校脫胎于中專學校,其教學質量評價理念帶有明顯的中專學校教學評價烙印,或借鑒本科院校教學質量評價模式。高職教育在經歷20多年的發展后,其教學質量評價理念也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并在發展中不斷完善優化,逐漸形成與高職“職業性”相適應的評價理念。
在高職教育發展初始階段,新成立的高職院校主要把精力集中在辦學條件與專業建設上,課程設置與教學質量都處于自行探索與實踐階段。直到2002年出臺《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后,高職院校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才有綱領性的政策指引,對“教學質量管理與教學評估”也有明確的意見指向。高職院校遵循意見并建立實行教學工作督導制,通過建立專門督導團隊對教學質量進行常規性督導。在這種常規性督導評價理念的指導下,高職院校大都建立了教學督導評價機制,教學督導團隊通過聽課評教、教學評估等方式來保障高職院校教學質量。
在經歷探索實踐發展階段后,高職教育進入規模擴張階段。為適應社會對于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在追求辦學規模與效益思想的引導下,高職院校不斷擴大辦學規模,希望通過規模效應擴大辦學影響力。然而,辦學規模的快速擴大與辦學質量保障的矛盾日益凸顯。為確保高職院校規模擴張的同時保障辦學質量,2004年印發的《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全面開展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的通知》,借鑒《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的基本精神,建立高職教學工作評估指標體系。“教學質量控制”指標評估內容涉及教學督導評估、教師教學評估及質量標準文件等多個方面。為迎接教育部的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高職院校會設置專門評估辦公室,學校對照評估指標體系進行自查與建設。在對標評價理念的指引下,高職教學質量評價基本遵循評估指標體系構建評價內容。經過兩輪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高職院校辦學規模趨于穩定,辦學質量也穩步提升。但這種對標評價理念明顯帶有本科院校教學評價烙印,偏重于理論教學質量評價,忽略了職業教育最為核心的技術實訓教學質量評價。
在經歷規模擴張發展后,受辦學場地及生源等因素的影響,高職院校紛紛轉向內涵發展,即質量提升階段。高職教育面對的是一群特殊的群體,質量提升不能僅僅停留在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指標體系的約束下,還應該針對高職教育特征及學生特點創新發展模式,形成學校發展特色,提升教學質量與人才培養質量。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教育部在2015年印發了《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通過實施三年的創新發展行動計劃,創新發展逐漸成為高職院校發展的共同目標。教學質量評價在經歷督導評價理念與對標評價理念后,盡管逐步規范與科學,但仍然帶有中專教學評價或本科教學評價的思想烙印,真正與高等職業教育特征契合的教學評價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因此,創新思想引領的評價理念逐漸成為高職院校教學質量評價的一種重要思想,教學督導團隊開始重構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將教學手段創新、教學形式創新、教學思想創新納入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并根據高職教育特征探索構建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基本形成比較完備的教學質量評價機制。
國家實施創新發展行動計劃的目的是通過全方位的創新促進職業教育的內涵發展,提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創新發展行動計劃建立質量年報制度,通過質量年報制度推進高職院校樹立全面質量評價觀念。同時,2015年印發了《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其目的是“切實發揮學校的教育質量保證主體作用,不斷完善內部質量保證制度體系和運行機制”[2]。教育部通過組織、實施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試點與復核,引領高職院校全面推進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改運行實踐,構建與學校發展相適應的全面質量評價理念。通過全覆蓋的質量年報制度與診改復核制度,高職院校全面質量評價觀念基本深入人心,教學質量評價也從單一的教師教學水平評價轉向多元主體評價,從課堂教學效率評價轉向學生成長成才的綜合評價。
“高職教育的質量包含社會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程度,即‘社會質量’;學生對高職學校教育服務的滿意程度,即‘內部質量’和教育管理者、實施者(包括教育行政管理部門、高校領導與教師等)對教育工作的滿意程度,即‘工作質量’。”[3]高職院校教學質量評價應該涵蓋社會、學生、同行等各個方面。特別是“管辦評”分離后,學校成為教學質量建設的主體,高職院校就必須建立內部質量保證體系,通過自主診斷與改進來保障教學質量的螺旋式上升。但是,教學質量的客觀評價還依賴獨立的第三方評價,只有得到第三方認可的教學,才是經得起檢驗的教學。
隨著我國職業教育進入“雙高”計劃新時期,高職院校教學質量對“雙高”計劃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今后,高職院校教學質量評價理念也將會不斷完善優化,建立與新時期職業教育共生發展的評價機制。一方面,高職院校必須始終堅持全面質量評價理念。“全面質量管理,是一種致力于持續改進并回應顧客需求和期望的管理理念。”[4]質量管理是一種永不滿足的承諾,需要持續改進。高職院校教學的對象是一群特殊的學生,學生需要重塑身心素質,重構理想信念與價值觀,并在此基礎上習得一技之長。只有這樣,高職院校才能真正實現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目標。面對這一可塑空間大的群體,學校必須堅持全面質量評價理念,將自主診斷與改進作為教學評價的重要內容,促進教學質量與人才培養質量實現螺旋式上升。另一方面,高職院校要積極構建多元聯動評價理念。高職教育通過20多年的發展實踐,內部教學質量評價理念與機制趨于完善。內部評價往往是自定標準、自主檢測,因此缺陷明顯。為培養與社會需求緊密銜接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高職院校必須構建多元聯動評價機制,特別是要建立比較完善的第三方評價機制,讓第三方對學校教學質量定期進行評價。學校、社會、行業、企業要著眼人才培養協同構建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形成與職業教育相適應的教學評價指標。
總的來說,教學質量評價理念是動態發展的,是高職教育不同發展實踐階段中質量觀念的一種反映。隨著高職教育的深入發展,高職教學質量評價理念也將隨著人們對于職業教育認識的轉化而完善優化,與職業教育發展相適應的質量評價理念與機制定將日臻完善,更好地服務于高職院校質量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