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欣,廖 歡
(湘南學院圖書館,湖南郴州 423000)
近年來,閱讀推廣活動越來越受到高校圖書館的重視,成為高校圖書館工作中的重點。而新媒體的飛速發展和普及,使在校大學生的閱讀需求和閱讀行為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讓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受到了挑戰。在校大學生是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的對象,如何利用新媒體引導在校大學生開展有效的閱讀推廣活動,發揮高校圖書館的價值,提高高校圖書館的影響力,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就是高校圖書館以自身館藏信息資源為基礎,結合本校發展及人才培養計劃,發揮圖書館專業優勢,通過一定的媒介,開展滿足讀者閱讀需求,符合讀者閱讀行為,并促進讀者信息素養、文化素養提高的服務活動。傳統的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是單向的,在與讀者溝通互動方面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快速便捷地以讀者和館藏資源為中心,既滿足了讀者的閱讀需求,符合讀者閱讀行為,助力人才培養,又提高了館藏資源的利用率,發揮了館藏資源的價值,提高了高校圖書館的影響力[1]。
在校大學生是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的對象。在校大學生普遍知識層次較高、求知欲強、興趣廣泛、樂于接受新事物。新媒體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高效獲取信息的最主要媒介。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學生閱讀的特點有:(1)閱讀方式隨意便捷,傾向移動端。文字、圖像、視頻、音頻皆可。(2)閱讀內容淺俗。新媒體閱讀很多是淺閱讀,信息傳播要求速度快,內容淺顯、接地氣。(3)閱讀目的不明確,被動瀏覽。(4)閱讀選擇盲目。新媒體推送什么看什么,熱點是什么看什么。
只有認識到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的目的,才能開展有效的閱讀推廣。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的目的有:(1)營造閱讀氛圍,創建書香校園。我國政府倡導建設學習型社會,推動全民閱讀進程。當代大學生是充滿活力的閱讀主力軍。只有讓閱讀主力軍從埋頭苦讀到享受閱讀,才能由點及面,影響整個社會。(2)提高當代大學生的信息素養,增加綜合實力。定制閱讀計劃、學習閱讀技巧、培養閱讀習慣、提升閱讀能力,能夠正確搜索、分析、辨別信息,從而具備基本的信息素養,增加當代大學生的綜合實力。(3)提高當代大學生文化素養,增加文化自信。當代大學生是我們民族的新鮮“血液”,要讓他們了解我們國家、我們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璀璨文化,同時要幫助當代大學生建立知識體系,促進知識積累,樹立文化自信。(4)注重當代大學生精神文明建設。將大學生的閱讀由淺閱讀引導至深閱讀。淺閱讀與深閱讀結合,休閑閱讀與專業閱讀并進。(5)引領當代大學生網絡閱讀方向。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的閱讀空間被龐雜的信息入侵,大學生的閱讀市場被快餐式閱讀、碎片式閱讀占領,大學生的思想被垃圾文化毒害。高校圖書館要利用新媒體,堅守大學生網絡閱讀陣地,引領當代大學生網絡閱讀的正確方向。(6)合理配置圖書館館藏資源。閱讀推廣活動的效果和評價,能作為圖書館資源配置的參考材料,從而合理配置圖書館的館藏資源,增加資源利用率[2-3]。
新媒體媒介形式多樣,在其影響下,新媒體閱讀的推廣形式也豐富多彩,不斷推陳出新。傳統閱讀推廣形式都可以基于新媒體實現(如優秀讀者評選、閱讀征文比賽、書目推介、名師講座、讀書知識競賽),閱讀推廣線上線下完美結合。有了新媒體的加持,“真人圖書館”在各大高校流行。
基于新媒體媒介的便攜性,新媒體閱讀推廣對大學生而言更容易接收、參與并互動,加強了讀者和圖書館之間、讀者之間的交流,充分節約讀者的時間,提高了讀者的效率。在新媒體閱讀推廣中,讀者不單是信息接受者,同時也是信息的創造者和傳播者。讀者可以利用新媒體點贊、收藏、分享閱讀推廣的內容,主動參與整個閱讀推廣活動[4]。
高校圖書館承擔了高校閱讀推廣的主要任務。傳統的閱讀推廣需要很多人力物力支持,這就決定了高校的其他機構不會對閱讀推廣投入很多精力。新媒體的便捷性、實惠性,讓高校圖書館更容易與其他機構進行合作。然而,高校中其他機構閱讀推廣的主動性不強,閱讀推廣受到了一定的限制[5-6]。
許多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沒有整體規劃,基于新媒體傳播的及時性,很多閱讀推廣以突擊性、臨時性的活動為主,讓閱讀推廣流于形式,較難取得實際的效果。
新媒體環境下,由于新媒體技術更新快,閱讀推廣活動的展現形式也隨之快速更新。高校圖書館開展閱讀推廣活動時,過于追求表現形式的新穎,但是內容千篇一律,換湯不換藥[7]。
當代大學生興趣廣泛、有個性。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是籠統的,向全校學生推送同樣的東西,滿足了學生的普通適應性,但是沒有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活動獨立性強,雖然形式不同,但內容往往有相關性。獨立的活動雖然在當下會產生一些反響,但由于閱讀推廣活動的滯后性,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
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的組織者一般是圖書館館員,參與者是在校大學生,但不應該僅僅是這二者。在高校還有廣大的教職工群體,閱讀推廣需要輔導員、專職任課老師和各專業學術帶頭人的合作,他們跟學生的聯系比圖書館跟學生的聯系更緊密。新媒體環境下,他們更容易把閱讀推廣的內容推送給學生,有了他們的推薦和引導,閱讀推廣覆蓋面更廣,閱讀推廣效果更好[8]。
每個高校的專業設置不同,人才培養計劃也有差異。閱讀推廣需要設定明確的目標,結合高校的館情、校情,因地制宜地設計,以最大限度地達到閱讀推廣的效果。閱讀推廣是圖書館服務,不是簡單的搞活動,而是通過活動達到傳播文化的目的。首先,高校圖書館每年年初就要規劃好本年度的標志性閱讀推廣活動(如大部分高校4·23讀書日、讀書月活動)和本館主打的延續性品牌活動(如湘南學院每年10—11月舉行的書評大賽活動);其次,要規劃好固定節點的閱讀活動(如五四青年節、七一建黨節);最后,規劃本年度的閱讀活動主體采取哪些形式,每種形式要做好預備方案,以便熱點時事出現時,可以迅速編輯推送,達到好的閱讀推廣效果。
高校圖書館在利用新媒體進行閱讀推廣時,既要利用新媒體技術更新快的優點,創造出各種新穎的閱讀推廣形式,更要忠于閱讀推廣的內容,避免閱讀內容的快餐化、淺俗化。高校圖書館要從經典傳統閱讀體系中抽出信息點,組織有效的知識碎片,引導大學生“碎片化閱讀”,優化高校圖書館信息推廣內容。除此之外,一些高校圖書館利用新媒體進行閱讀推廣,跟線下傳統閱讀推廣一模一樣,這種模式收效甚微。高校圖書館利用新媒體閱讀推廣的信息往往是通知、公告,只說明活動開展的時間、地點、主題及參與要求,或者只公布活動的結果。這種模式的推廣信息太簡單,流于形式,缺少活動主體內容。因此,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除了通知、公告,要增加有價值的推送內容,如該閱讀活動的具體內容(重要觀點、精彩視頻、圖片),讓學生知道開展的活動究竟是什么,要傳遞什么內涵,而不是讓學生只產生“這個活動開始了”“這個活動結束了”的感覺。
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圖書館的閱讀推廣要有針對性和目的性,要強化網絡社交平臺的推廣作用,將相同閱讀興趣與習慣的大學生匯聚到一起形成閱讀共同體,比如讀書會、讀書社團、早讀團等。圖書館在構建閱讀共同體以后,需要定時定向發送固定的主題和內容,要求成員能夠按時閱讀內容,共同完成既定的閱讀任務。成員通過新媒體閱讀、討論、交流,陶冶情操,拓展視野,完善知識結構,提升品格。成員閱讀具有榜樣性,能夠影響身邊群體的閱讀。
高校圖書館能夠利用新媒體使閱讀推廣活動具有連續性、系列性。對于活動效果突出的活動,高校圖書館可以連續推廣,要保證該活動的延續性和穩定性,形成精品品牌活動。新媒體閱讀推廣要根據不同的模塊,制定相應的周期,以此培養大學生的閱讀習慣。比如湘南學院圖書館讀書人協會每個月都會推薦3本書,讀者用兩周時間任選1本讀完,寫出心得體會,在分享會上暢所欲言,讀者們都很期待每個月讀書分享會的那個日子。
新媒體閱讀推廣在各個時間節點:如國慶節,推廣紅色經典著作,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春節,傳播經典名著,宣揚中華傳統文化。新媒體閱讀推廣傳播速度及時、傳播范圍廣泛,容易通過熱點時事話題進行閱讀推薦,滿足大學生了解新事物的需求,使學生對推廣內容產生共鳴,觸動學生的情感,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引領校園閱讀。
高校圖書館要利用新媒體完成閱讀價值觀的轉換,不能為了迎合大學生,全部推廣淺閱讀,必須要把淺閱讀和深閱讀結合起來。要針對閱讀推廣服務對象不同時間的需求,把閱讀推廣模塊化,準確劃分閱讀的功能區,如經典線上閱讀區、熱點時事區、競賽活動區、技能學習區等等,滿足大學生的共性化需求與個性化需求,對大學生進行有效引導,使大學生有效率地閱讀。
閱讀推廣活動中,閱讀推廣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閱讀推廣者要根據館情、校情,找準閱讀推廣的定位,明確閱讀推廣的方向,劃定閱讀推廣的邊界。閱讀推廣者要通過了解在校大學生的需求,以其容易接受的方式來構思、策劃閱讀推廣活動。閱讀推廣者要明確閱讀推廣的目的是閱讀,要讓在校大學生愿意去讀書。閱讀推廣人自身要多讀書、愛讀書,增加知識儲備,增強文獻欣賞水平,提升人格魅力,從閱讀推廣的組織者升華到閱讀推廣的領讀人,吸引在校大學生參與閱讀推廣活動。新媒體環境下,閱讀推廣者要與時俱進,學習新的技術和技能,適應新媒體,熟練掌握新媒體使用和傳播技巧,用在校大學生喜歡的形式進行閱讀推廣,提升在校大學生參與閱讀推廣活動的興趣。除此之外,閱讀推廣活動是群體性的社會活動,閱讀推廣者要善于構建閱讀推廣群,與兄弟院校及其他同行交流分享,從中借鑒,取長補短,切磋共進。
新媒體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媒介,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圖書館開展閱讀推廣活動的條件非常成熟。新媒體閱讀推廣的受眾群體更廣泛、推廣速度更及時、參與程度更深刻。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是為了響應全民閱讀,讓在校大學生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要建立與新媒體相適應的閱讀推廣模式,從而營造良好的校園閱讀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