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蕊
(巴彥淖爾市廣播電視大學 內蒙古 巴彥淖爾 015000)
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使得經濟社會的發展形勢不斷變化,為了順應社會環境的這一變化,提高稅收環境的公平性,我國重新修訂并頒布了新企業所得稅法。重新修訂的新企業所得稅法與之前的稅法管理條例相比發生了較多變化,特別是在稅收優惠方面不僅涉及到的企業范圍更加廣泛,不同類型企業之間的稅收優惠政策也作出了調整。
1.1 有利于公平公正的稅收環境的建立。新企業所得稅法將所有類型的企業歸為一大類進行統一管理,根據不同類型企業的經營狀況、企業特征等對大方向的稅法政策進行適度調整,在一定程度上為企業發展減輕負擔。就傳統稅收制度下的金融保險行業而言,內資企業與外資企業雖然處于同一水平線,但在稅收優惠政策的享受方面存在極大的差距,不僅拉大了內外資企業之間的發展距離,也不利于公平公正稅收環境的建立。新企業所得稅法的實施成功的解決了這一問題,使內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大大提升。
1.2 推動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改革開放政策的發展提倡區域經濟的發展。這樣一來,我國各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逐漸呈現兩極化的發展趨勢。東南部沿海地區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其本身就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原稅法優惠政策又給與了大力支持。因此我國多數外資都是由東南沿海地區企業吸引的。新企業所得稅法中不再著重強調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來實施性產業優惠政策,促進區域經濟與社會經濟的穩步發展,使各區域經濟發展差距逐漸縮小。
1.3 有利于我國稅收制度的現代化建設。新企業所得稅法是基于新形勢下中國經濟發展趨勢、企業發展狀況建立的,不僅與中國經濟發展腳步保持一致,更是符合經濟全球化發展需求,是企業所得稅制度更具科學性、規范性,有利于市場經濟體制的優化與進一步發展。
2.1 兩稅合并。將內外資企業進行兩稅合并是新企業所得稅法的主要優惠政策。前文提到,原稅法中內外資企業雖然發展起點是一致的,但再優惠政策的實施方面產生巨大差距,如該企業所招納的外商投資企業設在經濟、技術發展十分迅速的地區只需要繳納百分之十五的企業所得稅;若所招納的外商投資企業建立在老市區需要繳納的企業所得稅將有所增加。就企業年度減納稅而言,若年度繳納稅在三萬元以上企業需要繳納百分之二十七的稅率,若年度繳納稅在三萬元以下需要繳納百分之十八的稅率。綜合計算,盡管內外資企業的基礎納稅率相同,但在原稅收政策的實施下內外資企業在平均實際稅負方面依然存在較大的差距。新企業所得稅法優惠政策調整以后,內外資企業稅負基本保持平衡。
2.2 不同地域優惠政策的改變。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現狀,新企業所得稅法對當前區域經濟兩極化的發展趨勢做出了調整,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考慮到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需求,該區域的稅收優惠依然保留原政策,繼續由國家扶持中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其他地區企業所得稅由最初的區域經濟發展轉變為產業優惠,是稅收優惠政策始終與社會發展保持一致。首先,較原稅法相比,新企業所得稅法涉及到的地域范圍更加廣泛,對現階段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部分企業如高新技術企業等給與了巨大政策優惠,還針對該類型企業的經營現狀制定了更加嚴格的認定標準,確保新企業所得稅法優惠政策的實效性。其次,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提出使國家加強了對環保行業的優惠政策,例如,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為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觀采用節能節水技術等而引進的投資額可在規定范圍內與稅額相抵。創業投資企業方面的優惠更是展現了前所未有的優惠力度,給與創業投資者足夠的創業空間與創業機會,推動我國創新型經濟的發展。
2.3 替代性優惠政策的出現。原稅法規定企業內部待業人員及殘疾人員達到一定比例后可減少相應的稅率或實行免征政策。這對于企業發展來說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其經濟負擔,但無法確保待業人員及殘疾人員的權益不受影響。新企業所得稅法中提出了部分替代性優惠政策,將原稅法中的免征政策進行代替,對于企業所支付給就業人員與采集人員的工資及相關費用可與所得稅相抵扣。這樣一來,企業經濟負擔有所減輕,相關人員的權益也得到了保障。
2.4 其他優惠政策。前文提到,原稅法中對于不同經濟特區實行不同的優惠政策,與此同時部分地區還在實行地方性稅收優惠政策,導致優惠政策體系出現了傾斜,不利于區域經濟的發展。新企業所得稅將上述優惠政策全部清除,確保優惠政策體系的規范化。
綜上所述,新企業所得稅稅收優惠所發生的變化與我國經濟發展是直接掛鉤的。新企業所得稅法下的規范化優惠政策體系的建立及公平公正的企業經營環境對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有強有力的推動作用。